我是烟雨人 ▷

听听多余的话冯富建

发表于-2009年06月24日 中午12:50评论-2条

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等级制度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系列“礼节”,其中,较为显著者为君臣之礼,官民之礼。至今,亦由此演变出了今日的领导与下属之礼,即不在领导面前讲“多余的话”。 ­

前人曾就这一问题作过文章,并见之于报端。相传,唐代令狐绹作宰相时,因对某一典故不甚了解,便问诗人温庭筠。温告诉令:“此典故见于《庄子》。”按说问题回答了,就再不“啰嗦”了。可温诗人偏不将话打住,而是继续往下说:“《庄子》并非少见之书,希望你空闲时还是多读书为好。”言下之意,身为宰相的令狐 当然清楚,于是大怒,给了温庭筠一个“有才无行”的评断。很明白了,从此,温庭筠便失去了升迁的机会。 ­

温庭筠可谓肯讲“多余的话”者之典范。可惜古今多有不以温诗人为戒者,常因说些“多余的话”,惹得上司两眼发黑,气血不畅。 ­

细细想之,所谓“多余的话”未必多余,甚或大有可取之处。倘若令狐 不居宰相高位,倘若古今那些“多余的话”不是说给高官显贵,情况可能就有所不同,起码不会因此触犯“祸从口出”之大忌。 ­

叹古惜今,笔者以为,倘若听得进来自各方面的“多余的话”,无论是位高权贵者,还是平平一民,都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素养。唐太宗听取魏征直谏的美传不枉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被长期传颂,堪称听“多余的话”之典范。现实中,尤其为官者,何不多听听人们喜欢讲的“多余的话”,将这些言语作为镜子,放在生活、工作中,对照检查自己的行为,试图改变一下“规矩”,或许会从中大获益彰。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冯富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云生云灭自在风点评:

“多余的话”有时会直指人心,切中要害,但又因直接,不避讳,会伤人自尊。
古时有闻过则喜的说法,而大多数人却是闻过则怒。能够听听多余的话,需要人的智慧与大度。

文章评论共[2]个
洁尘飞飞-评论

感悟很好,只是内容不够厚实。at:2009年06月24日 下午5:25

冯富建-回复朋友一针见血!谢谢直言! at:2009年06月24日 晚上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