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蔡襄——塔斗山上永恒的丰碑何清平

发表于-2009年07月02日 清晨6:37评论-6条

“谁种青松在塔西,塔高松矮不相齐。世人莫道青松小,他日松高塔又低”是北宋端明殿学士蔡襄少年在塔斗山读书时所作的即景诗。蔡襄,字君谟,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人,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生。世居仙游县枫亭驿,十五岁参加乡试,天圣八年(1030年),刚满十八岁的他被兴化军选拔由弟弟蔡高陪同赴京应开封府进士考试,得第一名。次年,他从江阴赴京参加礼部举行的考试及随后的殿试,登进士甲科第十名。他曾两次担任福州知府,两次担任泉州知府,还担任过开封和杭州知府,官至端明殿学士。1067年8月16日病逝。南宋淳熙三年(1176)追谥“忠惠”。 蔡襄少年在塔斗山读书时所作的即景诗富有哲理,他以青松自喻,树虽小,但志存高远,相信自己最终会超越塔的高度。他正是以塔斗山做为人生的垫脚石,一步一个脚印,从故乡枫亭走向京城,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蔡襄少年的读书地--会心书院就建在塔斗山。塔斗山海拔118米,坐落在蔡襄的家乡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相传汉代何氏九兄弟避乱由赣入闽,自福州辗转南下,到仙游的第一站就是塔斗山。他们先是在山上伐枫架亭而居,悬壶济世为生,后又相携来到九鲤湖炼丹修道,乘鲤登仙。美丽的地名出自美丽的传说,后人把塔斗山周围的一方土地叫做枫亭(何氏九仙伐枫架亭),而更广大的区域叫做仙游(何氏九仙游过的地方)。塔斗山位于枫亭镇东北面,其山形似螺,初名青螺峰。山顶矗立一座建造于宋代初期的石塔,名天中万寿塔,俗名青螺塔,也叫望海塔,塔形像西班牙国王阿育王王冠,名闻海内外。塔斗山处于枫江与大海之间,是枫亭出海的门户;塔顶那盏在宋代燃起的灯,是无数出海的船夜航的太阳。从这时起,青螺峰就叫塔斗山。登上塔斗山山顶极目远眺,惠安的南庄、莆田的东沙、枫亭镇区历历在目;海水、礁石、沙滩、红日、渔舟尽收眼底;枫慈溪和沧溪会流,似白带环腰。塔斗山北背梅岭,西犄大帽,南望天马,东临大海,似鹤立鸡群。宋端明殿学士蔡襄、宰相蔡京,元状元林享,明市政司右参议陈迁都曾在此就读,并留诗题字。民族英雄戚继光在枫亭抗击倭寇,曾登塔斗山揽胜,纵观沧海,挥毫赋诗:幽径层层草树遮,山亭高望隔烟霞。攀跻到处同回首,万户千村总一家。他借塔斗山的自然景观,抒发了希望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的兼济天下抱负。南宋理学家朱熹曾在此讲学,并手书“敬义堂”匾额。明朝三保太监下西洋两次在太平港避风时,曾登塔斗山揽胜。历史名人陈洪进、王十朋、陆秀夫、林兰友、郑纪也曾在塔斗山咏诗作赋,赞誉枫亭塔斗山的秀丽风光。山,赋予蔡襄坚定执着的志向,海,赋予蔡襄开阔坦荡的胸襟,塔斗山的灯塔不仅照亮渔民的船程,而且更是蔡襄走出家乡走向广阔天地的人生航程中的一盏明灯。蔡襄正是从这里起程,走向了辉煌的人生。

跨海筑桥不尽黎民歌惠政

蔡襄为官的一生,是为民的一生。皇右三年(1051年),蔡襄回朝修《起居注》,参加政事。皇右四年,迁任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注内诠。嘉右元年(1056年),蔡襄知福州。在任上劝学兴善,传播医治蛊毒的药方,教育民众遵法为善,改变陋习,监督官吏深得民心。嘉右年间(1056~1063年),蔡襄奏请减免漳、泉、兴三州身丁钱一半,大大减轻民众负担。至和、嘉右年间(1054~1063年),蔡襄两次知泉州,第一次自至和三年二月至嘉右元年六月,第二次自嘉右二年七月至嘉右五年秋。蔡襄在泉州任上,首先整顿吏治。当时晋江县令章拱之贪赃枉法,蔡襄奏疏弹劾,把他革职为民。他又修建沿海州县城池,加强军事防备,教习舟船熟记水势,防备海寇。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蔡襄建造洛阳桥的故事,长大后,也看过反映这故事的戏剧、电影。我也曾到过洛阳桥,它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它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我就纳闷:洛阳桥应该在河南洛阳,此桥为何取名洛阳桥呢?通过查阅有关资料,我才知道,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现在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为了不忘家乡,纪念家乡,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象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把泉州城东郊的一条江取名为洛江。洛江下游出海口江面宽五里,有渡口名万安渡。当时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人们往返只能靠渡船过渡,每逢大风海潮,常常连人带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为了祈求万无一失地平安过渡,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

当年主持修建洛阳桥者为泉州郡守蔡襄。相传蔡襄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聪明博学,十八岁高中状元,遂本朝为官,但他从小受其母教诲,为官后要为郡人修桥,为民解难。这里,还有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呢!

北宋年间的一天黄昏,一艘渡船离开“万安渡”口驶近江心,忽然有龟精蛇怪浮出水面,顿时狂风呼啸,浊浪排空,小小的渡船眼看就有被吞没的危险。正在这万分危急之际,突然从空中传来连声呼喊:“蔡大人过江,休得无礼!”那龟蛇两怪闻声慌忙遁逃。霎时风平浪静,渡船安然抵岸。旅客面面相觑十分惊奇,不知到底谁是“蔡大人”。有一位来自莆田仙游枫亭的孕妇,丈夫姓蔡,她心想将来生下的孩子定是非凡人物,便暗自许愿:将来孩子如能成器,定教他在洛阳江上修建一座大桥。那妇人回乡之后,果然生下个男孩,取名蔡襄,字君谟,号端,从小勤读诗书,十分聪颖灵慧。到了蔡襄长大懂事时,蔡母便对他讲起当年过江遇险绝处逢生的经过,殷切叮咛儿子要实现她许下的造桥夙愿。蔡襄默默地把母亲的嘱咐记在心里,从此更加发奋苦读,立志要成为一个能替黎民兴办事业的人才。不久,朝廷开科取士,蔡襄以才学广博,被擢选入朝为官,授封端明殿大学士,颇受皇帝的器重。他心里惦记着母亲的造桥愿望,却又感到苦恼:老是呆在京都,何时才有机会到泉州建造洛阳桥呢?有一天,他奉召陪皇帝游赏御花园,蔡襄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暗中托小太监用蜂蜜在芭蕉上写下两行大字。不一会,蚂蚁纷纷爬上芭蕉叶吮吸蜜汁。那皇帝发现密密麻麻的蚂蚁竟然在芭蕉叶上摆出字阵,甚为惊奇,不禁移步近前,望着芭蕉叶上的字脱口念道:“蔡襄蔡襄,本府作官!”蔡襄一听喜出望外,急忙跪下叩头谢恩。皇帝改口道:“朕只是念叶上的字,并非当真!”蔡襄长跪不起:“君无戏言,岂可失信与于臣?”接着坦诚陈说母亲许愿造桥的心事,皇帝见他再三请求,只好让他出任泉州太守。蔡襄昼夜兼程赶到泉州赴任,立即召集属僚乡贤商仪倡建洛阳桥,并亲自到江边察勘,下令招募造桥工匠,筹集建桥资金。洛阳江两岸百姓闻讯奔走相告,欢呼雀跃,一时工匠四至,各呈技艺。开工那天,江岸人山人海,十分热闹。可是,由于洛阳江“水阔五里,深不可测”,一船船石料抛下江中,霎时被汹涌的狂涛卷得无影无踪;龟精蛇怪拼命翻江倒海,撞沉了好几艘木船。桥墩奠基受到挫折,太守蔡襄愁眉不展。一天夜里,忽然梦见一位白发苍苍的仙人指点他“龙宫递榜,求助海神”,急忙披衣而起伏案疾书。蔡襄奋笔草拟了一道黄牒,要求海龙王助一臂之力,退潮三日,好下桥基。写好黄牒后,便坐堂询问左右吏役:“何人下得海?”恰巧有一位衙吏,名叫“夏得海”,一听传唤,赶忙回答:“小人夏得海!”当他知道太守要派他把黄牒送入海底龙宫,暗自叫苦,只得硬着头皮奉令而去。他边走边想:若要下海,定难生还;如不履令,难保身家性命。索性沽了一壶酒,喝得酩酊大醉。夏得海跌跌撞撞来到海边,醉倒在沙滩上。此时正好涨潮,他仿佛被虾兵蟹将带入水府,朦胧中只见美丽善良的龙宫公主捧出玉液琼浆……哪知一觉醒来,手中的黄牒不翼而飞,手心却赫然写个“醋”字。夏得海莫名其妙,慌忙踉踉跄跄跑回府衙向太守禀报。蔡襄正在为桥基难奠愁眉不展,一见“醋”字,顿然大悟:这“醋”字拆开来不就是“廿一日酉时”么?分明是海神暗示退潮的时辰!蔡襄转忧为喜,立刻差人在四城门头张贴布告,谕令洛阳江两岸民众和造桥工匠,火速作好奠基的准备。廿一日酉时,汹涌的海潮果然退尽,整个江底裸露无遗。蔡襄亲自指挥数千名工匠抛石奠基、砌筑桥墩,洛阳江畔车水马龙,穿梭不息,工程浩巨的洛阳桥终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座座坚固的桥墩巍然屹立在江中。可是到了砌筑第四十六座桥墩时,江边的石头已经用尽,如果不能赶在海水退潮三日期限内把最后一座桥墩造好,一旦海潮呼啸而来,就会冲毁桥基,前功尽弃!就在这紧急关头,恰巧八仙中的吕洞宾驾云漫游经过这里,他深为蔡襄建桥的非凡气魄所感动,不慌不忙地飘落万安山上,轻轻把拂尘一挥,顿时漫山顽石皆点头;又一挥,山上所有的岩石跃然而起;再一挥,一块块大石头全变成“母猪”,成群结队忽隆忽隆奔下山来,跑到海滩,纷纷跳进建造桥墩的地方,卧倒下去,一动也不动。转眼间,这些“母猪”又都化作大石头了。那时,有一只顽石变成的“母猪”,因下山时不小心跌伤了一条腿,所以走得慢了,落在后头。及至它赶到,桥墩已全部造好,因此它只好躺在桥边沙滩上,后人称为“母猪石”。在兴建长桥的时节,附近白沙寺里有一位名叫蔡义波的和尚,深为蔡襄急公尚义、造福民众的精神所感动,不辞劳苦四处奔波,竭尽心力地募集建桥资金,受到不少朱门豪富的刻薄嘲笑,他却把化缘所得的每一个铜板都用在建桥事业上。无论严冬酷暑,这位僧人总是热心为建桥工匠烧茶、送饭,还时常足蹬芒鞋上山采集草药,为患病的民工治疗。有一回,由于连月风雨,伙房的柴草都烧光了。临时从山上砍下的柴草,湿漉漉的烧不着。为了照常施工,早日建成长桥,义波僧悄悄掩上了伙房的门,毅然把自己的双脚伸入灶膛中,代替柴禾烧饭。说也奇怪,义波和尚的双脚顿时像两根熊熊燃烧的薪木,升腾起炽烈的火焰。当他的双脚烧成灰烬时,伙房里一大锅、一大锅的饭都煮熟了。造桥的工匠闻知义波僧以足代薪、舍身建桥,无不深为感动。人们在江畔为他立庵塑像,以志纪念。后人作诗赞曰:“为架虹桥甘舍身,代薪双膝泣鬼神。釜底炽火红似血,留得千古美名存。”再说在桥梁建造中,偏偏缺乏一大批杉木造船运石和铺设墩架,施工进展缓慢。泉州太守蔡襄为此急得无计可施,日夜思虑着如何解决这个难题。蔡襄忽得一梦,又是那位白发仙人指点他差人到清源山麓去请“三人一目仙”帮助。蔡襄一觉醒来,将信将疑,便传唤曾下龙宫递榜的夏得海速往清源山去探寻个究竟。那夏得海急忙赶到清源山,站在弥陀岩等了半天也没碰见甚么“三人一目仙”的影子,心急如焚。将近黄昏,他正等得不耐烦的时候,忽见三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以手搭肩鱼贯而来,为首的一个只睁着一只眼睛,另一眼瞎;其余两个,双目皆盲。夏得海不禁灵机一动:这不就是“三人一目仙”吗?慌忙拔腿奔了过去,一把拦住苦苦恳求。那三个乞丐见他十分诚恳真挚,也就答应了。其中一个口中念念有词:“洛阳江头,古井一口,木可造舟,水可饮酒……”说罢,三个乞丐忽地全睁开了眼睛,像一阵风似的飘然而去,倒把个夏得海吓得目瞪口呆,赶紧回来报知蔡襄太守。时过数日之后,果然在洛阳江畔一口古井中,喷泉似地涌出许多杉木,蔡襄和造桥工匠喜出望外,拊掌赞叹不已。建桥民工到那口井汲水,但闻一股酒香扑鼻,水喝到肚子里顿觉止饥消渴,大家你一口、我一口喝个痛快。而这口井从不干涸,酒香四溢,因此被称为“酒井”。 在建桥工程中,蔡襄集中了能工巧匠们的智慧,创造了“筏形基础”,使船尖形的桥墩分开水势,减少了浪潮的冲击力;同时又利用海水的浮力,发明了“悬机浮运”,借助潮涨船高,把一块块重达数千斤的大石板,轻轻托举起来铺在桥墩之间,使洛阳桥渐渐显出了奇伟的雄姿。有一天,蔡襄发现洛阳江中每一块礁石上,生长着密密麻麻的牡蛎丛,心想要是能采用“种蛎固基”的方法,使牡蛎繁生,把桥基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该有多好呵!他正想着,忽然间江上卷起一阵巨风,刮雨似的把满江的牡蛎从全部吹到洛阳桥墩上,仿佛打上了无数钢钉,使雄峙江上的石桥更加坚不可摧。蔡襄惊奇万分,抬头一看,只见南海观音立在云端微微笑道:“学士苦心精诚可感,方才是我略施小技成全你的心愿。”观音大士接着说:“建此长桥,已花金钱一千多万两,财库业已匮乏,待我帮你筹足资金,尔后再叫八仙助你除妖,永绝后患!”说罢,南海观音轻轻摘下一片荷叶,吹一口气,让它化作一位绝色美女,泛舟洛阳江边,声称谁若能用金钱投中她,她愿嫁与为妻。一时沿江两岸人头攒动,人们围观烟波江上花容月貌的美女,争相投掷金钱,但见那些平日贪财如命的富豪子弟,不惜抛掷千金万银。但见金银像雨点般落在小舟上,却无一人能投中美女身上。结果,小舟天天满载金钱而归,纨袴子弟则垂头丧气败兴而回。就这样,又筹集了一大笔资金,用于建造长桥两翼的扶栏三百六十丈,以及“七座亭,九座塔,石狮二十八”,使整座长桥显得更加雄伟壮观。眼看凌波长桥即将峻工,潜伏在江底的龟精、蛇怪岂肯甘休?它们纠集洛阳江上游的九十九条蛟龙,掀起狂风恶浪,张牙舞爪,直向石桥扑来,搅得天昏地暗。就在这时,只见半空中雷鸣电闪,奇光闪烁,奉南海南音之命前来除妖的八仙各显神通,与龟精蛇怪展开一场搏斗。吕洞滨挥动太乙神剑,一下把蛇怪劈成两段。张果老骑着神驴,把作恶多端的龟精踩成一团烂泥。韩湘子、曹国舅、汉钟离、蓝采和、何仙姑等众仙也出阵助战,把蛟龙团团围困在江中。铁拐李大喊一声:“众仙闪开,待我收拾孽龙!”只见他打开火葫芦,葫芦中立即喷出一股浓烟烈火,把那九十九条蛟龙活活烧死。这时,天上出现彩虹,江上波平如镜,岸上弦歌声声。洛阳江两岸人民喜气洋洋,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欢庆历经七年终于建成的跨海长桥巍然屹立在万顷碧波上,在我国的桥梁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洛阳桥总长1200米,宽5米,桥墩四十六座,两侧有500个石雕扶拦28尊石狮,兼有7亭9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桥的南北两侧种植松树七百棵。蔡襄成功地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洛阳桥的建成,不仅使洛阳江天堑变成通途,对泉州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于是“渡石支海,去舟而徒,易危为安,民莫不利”。洛阳桥(也叫万安桥)建成后,蔡襄亲自撰写《万安渡石桥记》,刻碑立在左岸。此碑文章简约,书法遒劲,镌刻传神,被誉为“三绝”。

泉州人民为了纪念蔡襄倡建洛阳桥的卓越历史功绩,特地在洛阳桥南畔建造了一座蔡襄祠,并为他塑像立碑,表彰他的功业。如今洛阳桥已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文物胜迹之一,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前来游赏。而蔡襄造洛阳桥的民间传说,更使这座古代名桥具有神奇迷人的风姿!

挥毫飞龙何曾勋业掩文章

蔡襄学识渊博,书艺高深,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芾(襄阳漫士)。蔡襄书法精妙,恪守法度,有晋唐风轨,前代意韵,变态无穷,真、行、草、隶四体都达到妙胜之境。欧阳修称“蔡君谟(书法)独步当世”,苏轼评“君谟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就其所长求其所短,大字为少疏也。”现存《万安渡石桥记》是他的大字冠冕;小楷中,《集古录序》横逸飘发,《荔枝谱》严正方重,《茶录》劲实端严,书体虽有差异,却各得精髓。蔡襄著作编成《蔡忠惠公集》,乾道年间王十朋知泉州,通过知兴化军傅自得求得善本,刻印行世。蔡襄工正、行、草、隶书,又能飞白书,尝以散笔作草书,称为“散草”或“飞草”。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苏东坡说:“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蔡襄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宋四家中,蔡襄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从书法风格上看,苏轼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书风自成一格,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蔡襄书法以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展卷 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

蔡襄书法在其生前就受时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最推崇他书艺的人首数苏东坡、欧阳修。苏东坡在《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欧阳修对蔡襄书法的评价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欧阳修说:“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漠独步当世,然谦 让不肯主盟。”(《欧阳文忠公集》)黄庭坚也说:“苏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杰。”(《山谷文集》)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评论蔡襄的 草书曰:“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存张旭怀素之古韵,有风云变幻之势,又纵逸而富古意。”《宋史?蔡襄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许将《蔡襄传》说:“公于书画颇自惜,不妄为人,其断章残稿人悉珍藏,仁宗尤爱称之。”朱长文《续书断》:蔡襄书颇自惜重,不轻为书,与人尺牍,人皆藏以为宝。仁宗深爱其迹……及学士撰《温成皇后碑》文,敕书之,君谟辞不肯书,曰:“此待诏职也。儒者之工书,所以自游息焉而已,岂若一技夫役役哉?”从以上三段记载中,可以知道,蔡襄书法从当朝皇上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由于他颇自惜,不妄为人书 ,所以传世作品较少。但他却是宋代书法发展上不可缺的关纽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备的书法成就,为晋唐法度与宋人的意趣之间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桥梁。蔡襄传世墨迹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迹多种,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及鼓山灵源洞楷书“忘归石”、“国师岩”等珍品。

千古《茶录》留后世

蔡襄是一位著名的茶叶鉴别专家。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创制了小团茶,闻名于当世。蔡襄著作的稀世奇珍《茶录》是《茶经》后又一部重要的茶叶专著,它作于皇三年(1051年),修订于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二十六,是论述宋代茶文化的名著,后来被译成英文、法文,传播国外。

《茶录》虽仅千言,却很有名。分两篇,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并篇前有序,篇末有后序。在“茶论”中,对茶的色、香、味和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盏、点茶作了精到而简洁的论述;在“论器”中,对制茶用器和烹茶用具的选择使用,均有独到的见解。

宋代的龙凤团茶,有“始于丁谓,成于蔡襄”之说。制小龙凤团茶是蔡襄在茶叶采造上物一个创举,当时赞美之声不绝。宋人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说到:“建茶盛于江南,近岁制作尤精,龙凤团茶最为上品,一斤八饼。庆历中,蔡襄为福建转运使,始造小团以充岁贡,一斤二十饼,可谓上品龙茶者也。仁宗尤所珍惜。虽宰臣未尝辄试。惟郊礼致斋之夕,两府各四人共赐一饼,宫人翦金为龙凤花贴其上,八人分蓄之,以为奇玩,不敢自试,有嘉宾出而传玩。”可见,当时小龙团茶朝廷视为珍品,达官显贵也不可多得。熊蕃有《御苑采茶歌》云:“外台庆历有仙官,龙凤才闻制小团。争得似金模雨璧,春风第一荐宸餐。”这位庆历年间的“仙官”即指蔡襄。

蔡襄还善于茶的鉴别。他在《茶录》中说:“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之瞟人气色也隐然察之于内。”他神鉴建安名茶石岩白,一直为茶界传为美谈。彭乘《墨客挥犀》记:“建安能仁院有茶生石缝间,寺僧采造,得茶八饼,号石岩白,以四饼遗蔡襄,以四饼密遣人走京师,遗内翰禹玉。岁余,蔡襄被召还阙,访禹玉。禹玉命子弟于茶笥中选取茶之精品者,碾待蔡襄。蔡襄捧瓯未尝,辄曰:‘此茶极似能仁石岩白,公何从得之?’禹玉未信,索茶贴验之,乃服。” 

作为书法家的蔡襄,每次挥毫作书必以茶为伴。欧阳修深知蔡襄嗜茶爱茶,在请蔡襄为他书《集古录目序》刻石时,以大小龙团及惠山泉水作为“润笔”。蔡襄得而大为喜悦,笑称是“太清而不俗”。蔡襄年老因病忌茶时,仍“烹而玩之”,茶不离手。老病中他万事皆忘,惟有茶不能忘,正所谓“衰病万缘皆绝虑,甘香一事未忘情”。

万家荔谱永留芳

《荔枝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艺栽培学专著。嘉右四年(1059年),蔡襄在泉州写成《荔枝谱》一书,分3卷7篇,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服食、加工、贮藏、运销,介绍荔枝品种32种。《荔枝谱》文短意赅,语言通俗,朴实无华,是一篇优秀散文,书中论述了福建荔枝的栽培、服食、加工和品种。全书按专题分为以下 7卷。①阐述天下荔枝唯福建、广东、南粤、巴蜀有之。真正良种产于福建的4个郡,其中福州最多,兴化军特奇,泉州和漳州亦知名。②介绍兴化军的风俗,凡园池胜地,只种荔枝,其中陈紫品种色香味最佳,天下第一。③叙述福州种荔枝最多,甚至一家有万株的。商人将荔枝加工品外运,陆路至京师、北戎、西夏,船行到新罗、日本、流求和大食,莫不爱好。④认为食荔枝对人体有益无害,有人一天吃千颗,也不生病。⑤介绍种植技术。例如荔枝新苗畏寒,冬季要覆盖;长成后,春天开花,色白,每隔一年开花一次,叫作歇枝。⑥介绍加工方法。有红盐法、白晒法和蜜煎法等。其中白晒法的制品色黄白而味美,用于进贡和销往外地。⑦列出福建32个荔枝品种的成熟期、果实大小、颜色、香味浓淡、酸甜程度等。按品质排列顺序,领先的12个优良品种是陈紫、江绿、方家红、游家紫、小陈紫、宋公、蓝家红、周家红、沙家红(前 9种以种植者的姓命名)、法石白、绿核和园丁香。其余20种未按品质排顺序,它们是虎皮、牛心、玳瑁、硫黄、朱柿、蒲桃、蚶壳、龙牙、水荔枝、蜜荔枝、丁香荔、大丁香、双髻、真珠、十八娘、将军、粉红、中元红、火山和绿荷包。书中对每一品种的特征都有简要的说明。蔡襄在900多年前写出这么一部传世之作,确实令人赞叹。这本世界第一部关于荔枝栽培的专著,至今已翻译成英文、法文流传世界。

治平三年十月,母亲卢氏去世,蔡襄护丧南归。治平四年(1067)八月十六日,蔡襄在家中逝世,享年56岁,葬于锦岭。朝廷追赠少师,谥忠惠。欧阳修为其写墓志铭:“谁谓闽远,而多奇产,产非物宝,惟士之贤,嶷嶷蔡公,其人杰然,奋躬当朝,谠言正色,出入左右,弥缝补阙,间关于闽,有政在人,食不畏盅,丧不患贫,疾者有医,学者有师,问谁使然,孰不公恩,有公其坟,有拱其木,凡闽之人,过者必肃”。 

蔡襄墓前立有一对“石望柱”,上刻乾隆时进士蔡新撰写的对联:“四谏经邦,昔日芳型垂史册;万安济众,今朝古道肃观瞻。”据传,当年墓园占地60亩,墓前大道还立有“武官下马,文官下轿”的下马碑。明代名士马歘在蔡襄墓前赋诗:

野蒿秋草翳残碑,落日鸟啼宰树悲。

来往行人知下马,感恩多在过桥时。

1997年,海内外蔡襄后裔把其墓重建为“蔡襄陵园”,历时三年,于1999年竣工,占地面积20亩。“蔡襄陵园”仍保持宋代艺术造型,增建“山门”、仪门、围墙、端明楼、四垂亭、书法碑廊、以及管理房和停车场,重塑文武石仲翁、石羊石马、石虎,铺平石墓埕、水泥通道等附属设施。墓陵占地一亩,建造古老壮严,围墙绿树参天,绿草成茵,环境幽静优美。陵园前方“仪门”,高7.5米,白色花岗石构筑,横匾前书“庆历名臣”,后书“刚正廉明”;山门及前门,分别刻有对联:“跨海筑桥不尽黎民歌惠政,挥毫飞龙何曾勋业掩文章”,“忠国兴邦三谏有诗誉扬端明殿,惠民利涉万安无险功业洛阳碑”,“公慑奸魂千古乾坤留正气,诚承祖德万家荔谱永留芳”,表达了后人对蔡襄一生品德及其功业的崇高评价和敬仰。在重修陵园时,菲律宾总统依斯特拉和世界僧伽会副会长瑞今(蔡襄后裔)闻讯,特致词电贺。全国政协副主[xi]赵朴初亲笔题写“蔡襄陵园”和“碑林”。全长134米的“书法碑廊”,共有134块碑文,镌刻蔡襄为主的宋四大书法家楷、行、草、隶12600字,为福建省现有规模最大的碑林。“端明楼”正厅塑有蔡襄铜像,设有书法展览厅,供游人参观。

“蔡襄陵园”由主体墓、石仪门、端明楼、前仪门、四垂亭、石望柱、碑廊石刻和仿古石雕组成。碑廊的154块碑文镌刻蔡襄诗文书法手迹及历代名人赞誉文章,有楷、行、草、隶等各种书法,全长134米。蔡襄陵园是集园林景观、人文景观、名胜古迹于一体的旅游景点,气势恢宏,雄伟壮观,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端明楼底层正厅中立有青铜色的蔡襄塑像,左边悬挂宋代朱熹题写赞颂蔡襄的文词:“前无贬词,后无异议,芳名不朽,万古受知”;右边是枫亭历代进士表;二层为蔡襄的《荔枝谱》、《茶录》、《四贤一不肖》以及历代名人赞誉蔡襄“忠国惠民”、“勤政廉洁”的诗文条幅。

蔡襄为官37年,清正廉洁,刚直不阿,以民为本,政绩卓著,博学多才。是历史上备受后人推崇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生前为天下百姓做了枚不胜举的好事,历史为他矗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何清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雨过残阳点评: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
《宋史·列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
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蔡襄是北宋一代名臣,
他不仅是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而且也是茶学家。
他为官清正,以民为本,注意发展当地经济,为福建茶业及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他生前为天下百姓做了枚不胜举的好事,历史为他矗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那也是他应得的。
作者罗列了大量史实和人物传说,为增加我们了解蔡襄为官为民的一生,大有裨益。赞赏了!

文章评论共[6]个
雨过残阳-评论

问候清平,欣赏了!at:2009年07月02日 中午2:45

何清平-回复谢谢雨过残阳老师!致敬! at:2009年07月02日 下午3:09

静月清荷-评论

对于生活有了深厚的感情,加上丰富 的想象和深沉的思索,就会感到我们生活中洋溢着的诗意。这诗意,就是使我们心灵受到触 动的东西,使我们眼睛豁然开朗的东西,思想突然升华的东西,感情更为纯洁的东西,它就是文字的靈感!清平兄,面對你的文字,我沉思良久,你帶給我無限感悟,我喜歡甚至是崇拜這樣的文字!問兄長夏安!at:2009年07月02日 下午3:44

何清平-回复有奇书读无他好,与古人游何所期 。以蔡襄为师,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谢谢大才女! at:2009年07月03日 中午12:50

静月清荷-评论

莆田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曾被誉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他们恰似灿烂的群星,在历史的银河里闪烁,各领风[**],垂范后人。作为书法家的蔡襄,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只有他们恰似灿烂的群星,在历史的银河里闪烁,各领风[**],垂范后人。。蔡襄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蔡襄书法在当世推崇备至,苏东坡赞誉:“独蔡君天资颇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已过滤**]无穷,遂位本朝第一。作为文字家的蔡襄,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那首,瑞雪满京都,宫殿尽成银阙。常对素光遥望,是江梅时节。如今江上见寒梅,幽香自清绝。重看落英残艳,想飘零如雪!at:2009年07月02日 下午3:46

何清平-回复蔡襄光照后人,彪炳万世!谢谢大才女! at:2009年07月03日 中午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