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山老祖(闾山风物传说)
闾山中麓有灵山古刹。数百年前,曾经有一位得道高僧于此虔修禅缘。
——题记
明朝末年。广宁古城。一条陋巷。
苦雨凄风中,一介清瘦书生从巷口走来,驻足在一扇紧关着的院门前。有吃吃浪笑从院中屋内传出,顺门缝望进去,昏黄的灯亮将一男一女两个人的身影投放到纸糊的窗子上。书生双眉蹙起,挥臂准备敲门,稍作迟疑,却又无力地将手放下,摇摇头,发出一声轻叹。然后朝着巷子的另一端迈步走去,很快,暮色便将那模糊的身影吞没了。
屡试不第,屡试不第,十载寒窗苦,一枕梦黄粱。
连个女人都养不住,活着还有什么劲儿?他漫无目的地挪动着步子,两腿绵绵软软,身子有些踉跄。但还是硬撑着往前走,走。出了城门洞,过了护城河。乱葬岗上有不知名的鸟儿叫得瘆人。在一块墓碑上,他坐了一会儿,然后来到一处断崖前,他知道那断崖很深,很深,只要眼睛一闭,两腿往前一跨,一切烦恼就全都解脱了。他抬起腿来,试探着往前,往前,正要迈向那无底的迷蒙,忽然,远寺的钟声响了,把他从昏沉的大梦中惊醒。他抬起头,分明看见一叶莲舟正从茫茫苦海中朝这边驶来。船头,端坐着观世音菩萨。
数年以后。灵山古刹。落寞禅房。
两张床榻,一张临窗,一张靠墙。床榻上的被褥补丁摞着补丁。漆彩斑驳的八仙桌子上摆着一把茶壶,两个茶碗。一盏青灯旁边,几本经卷散乱地堆放着。屋角的香案上,几炷兰香参差地揷在香炉里,香火早熄,炉中冷灰已满。
须发如霜的老僧一边收拾着行李,一边念叨:“大梦谁先觉,由来我自知。欲求功德满,且待山崩时。”念着,将脸转向门外,喊道:“傻徒儿,看看山崩了没有啊?”院中,一个和尚,年纪尚轻,正在抡斧劈柴,听了老僧问话,低声叨咕道:“崩了没有,崩了没有,天天发神经,烦死个人。”便没好气地回道:“崩了!”话音未落,只听得惊天动地一声巨响,大半座灵山瞬时崩得七裂八瓣。老僧叹曰:“山也崩了,我也该走了。”他把傻徒儿招呼到跟前,从枕下取出一张纸,上面是老僧的自画像,老僧用手指着像中右眉空缺处,叮嘱道:“我虽先你而去,然你我师徒缘分未尽,他日遇有为此像添画须眉者,即是为师转世。待到来生重逢日,再续你我师徒缘。”言罢,安然而逝。
又过数年。锦绣皇城。京郊某处。
一个憨傻和尚,身着褴褛袈裟,睡卧在城边柳荫下。身旁用石块压着一张画像,近旁有几个路人驻足,指指戳戳,议论着什么。
忽然路人尽散。远远走来一队仪仗,銮舆车驾,伞盖旗幡,威威赫赫。原来是大清天子顺治皇帝御驾出巡,经由此处。
“路旁何人,见圣驾如何不知避让?”
护卫上前察看,然后转来据实禀报。也是前缘注定,顺治帝竟然走下銮驾,迈步来到那和尚跟前。和尚兀自酣睡不醒,顺治帝不让惊动,躬身将画像拾起,端详片刻,吩咐左右取来笔砚,仔仔细细地将所缺之须眉添画完成。待和尚梦醒,顺治帝将画像递将过去。和尚接了一看,且惊且喜:曾经踏破铁鞋,原来眼前便是。和尚拜倒在地,连声高叫师父。众皆愕然。顺治帝并不言语,拿过笔墨,铺开纸张,刷刷刷刷,写了几行文字,然后将笔掷于地上,扶着和尚肩头,飘然而去。待众人回过神来,两位已不见了踪影。随从人等急忙看那纸上所写,却是一首《西江月》。词云:
九州方圆之内,俱称寡人为尊。奈何世事忒纷纷,教朕费尽苦心。
今朝脱却黄袍,换得袈裟披身。蓊郁菩提遮浓荫,总伴鱼声磬韵。
众人方才醒悟,知道一朝天子皈依了佛门。
-全文完-
▷ 进入诗林漫步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