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霞褪去最后一抹余辉的时候,燥热也渐渐散去,微风习习,童年的美好夏夜已始。
门前的大槐树下,早早的已被我们洒下了透透的水,压下了空气里的灰尘,也降了少许的温度,春凳上的碗筷已被妈妈收拾清爽,成了我们夏夜下的凉床。一会儿,老槐树下已围拢上了一帮大人和孩子,男人们大都赤膊短裤,汲双凉板拖鞋;小孩子早早的就被妈妈逼着洗完澡后,怎么凉快就怎么穿;女人们洗锅刷碗后,一定要洗过澡后才肯出来,让全身透着香唣味。而蒲扇此时却是大人孩子人手一把的最好度夏工具了。
记忆中,母亲赶集买回几把大小不一的芭蕉扇,厚实点的给爷爷和父亲,母亲说,男人的力气大,扇起来废。小巧点的是专门给我们买的,自己留一把不轻不重的。买回来后,母亲就找来各色布条,用细密的针线沿芭蕉扇外围镶上一道窄边,看着镶好边的一把把蒲扇,母亲满意的说,这下好了,不会扇成济公和尚的宝扇了。可在小时的我看来,枯黄的芭蕉扇因这道布边而着实美丽与生动了,那粉色的一圈,竟成一道彩虹,多少次伴我入了儿时的梦。母亲也会让父亲拿起毛笔在扇上写上字,做个标记,以免人多时拿错。父亲就工整的写上小楷“*(姓)记”,初学毛笔字的哥哥也跃跃欲试,父亲就给他毛笔,他就一笔一划写上了自己的名字“荣”,父亲看着他就微笑起来。
月亮升了起来,星星也探出头来,夏夜仿佛是一杯清茶,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都把它当作是难得的享受,用它来洗去一天的疲惫。男人间大到国事新闻,小到田间地头,无一不是他们的话题,女人们家长里短的闲聊。三爷爷坐在槐树下,摇着母亲口中的济公扇,借着点酒,又在说着他的三国演义,说曹操的狡诈多疑,说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围拢在他身边的都是我们一帮孩子。有时,天气闷热,三爷爷就犯迷糊,不肯说故事,我们孩子吵着定要他说,三爷爷就摇了摇他的破扇子,于是,我们孩子就轮流着为他扇起扇子,我们扇得卖力,三爷爷就说得更精彩,说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一旁闲话家常的女人们看不惯三爷爷的如此享受派头,就抡起手上的扇子作样打他,三爷爷就大笑说,这可不是一般人能享受到的啊。
三爷爷不说故事的时候,我们就把扇子交到大人手上,捉萤火虫去了。看见那闪亮的小虫,用手轻轻一按,它就钻到了掌心,轻轻拿起放入玻璃瓶中,一会儿工夫就捉上半瓶,带进蚊帐内,只是,萤火虫死伤无数,还是没能明白“襄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真实。也借着月色躲迷藏、玩打仗,也不管洗没洗过澡,草垛边,房角旮旯到处藏,你追我赶,你喧我闹,夏夜那热闹的场景一直留在了心中。玩累了,就躺在凉床上,乘着夜风,仰面数着天上的星星,母亲适时的用扇子轻拍你的身体,驱赶着前来咬人的蚊子,也会听到大人间扇子抡起的呼呼声和拍击蚊虫的噗噗声,在这样亲切而舒缓的蒲扇声中,我们进入梦乡。
蒲扇摇啊摇,我们长一长。哥哥蒲扇上的那个父亲引以为豪的“荣”字,竟不知何日被哥哥改为“勇”字,爸爸用扇柄要揍他,哥哥理直气壮说,三爷爷说做人要讲义气,一定要勇敢,水泊梁山里的人都是好汉。父亲只好无奈的摇摇头,父亲宿命的认为,哥哥或许会是个“江湖勇士”,却注定成就不了父亲心中的那份“荣耀”。
而我那时蒲扇已经摇的和母亲一般的平稳亲切,妹妹稍大点就和我睡一床,她怕热,而我不怕,于是,我为妹妹就摇起了蒲扇,就像母亲当初为我们摇蒲扇一样,轻缓不急,微风四起,直摇到妹妹发出甜美的鼾声,而迷糊中的我竟然也能惯性地在摇着手中的扇子。直到现在想起,小时候我为妹妹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付出怕也就是这摇扇子了,一直以来,始终感动着我们姐妹。
美丽的夏夜有我美丽的童年,蒲扇摇啊摇,摇去了我们的童年......如今在空调和电风扇中长大的孩子,或许不知流汗的滋味,或许没有被蚊虫盯咬的痕迹,或许通过书籍和电视他们张口就来一段三国里的英雄故事。只是,不知他们还有过躺在夏夜星空下数星星的那份快乐?又可曾听见过夏虫呢喃、夜蝉唱歌、田蛙伴奏下的夏夜交响曲呢?
-全文完-
▷ 进入午后阳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