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大师已远去剑气箫心

发表于-2009年07月18日 晚上9:22评论-1条

季羡林先生走了,带着他对社会深深的爱与责任,带着对祖国的无尽的眷恋离开了这个世界。季老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毕生从事梵文的翻译与研究工作,同时在东方学、古文字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上也都有极高的造诣。可以说季老学识渊博,学贯古今,然而老人一声却平易近人,朴素真诚、淡泊名利。季老一生为我国的文学、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却十分谦虚。尽管早已到了耄耋之年,却依旧关心国家大事,时刻都在思考。 

季老走过九十八年的人生道路,经历了无数的沉沉浮浮。内心已经淡定,从容。可以说他是一个智者。虽然,他已经去了,但是人们对他的敬仰却未曾减少,反而增多。这也许就是“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季羡林之所以让人们尊敬,源于他的学问,人格和那颗爱国心。季老一生都在研究学问,在多个领域都有颇深的造诣,而他的人格更是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处世哲学可以用"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来概括,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季老可以说是典型的中国文人,一生恪守着自己的做人信条。他名气很大,却质朴淳厚。学问渊博,却谦虚谨慎。关于他的趣闻已经流传不少,为人们所乐道。堂堂北大副校长,能够屈尊为一个刚刚入学的大学生照看行李,等了一个小时,直到那个学生报完名回来,才离去。学生想要借书,然而图书馆的一些书只借给教授,学生没办法,只好求救于季老,没想到季老二话没说就陪着学生到了图书馆,不但帮学生借到书,还陪其看完。如此平易之老师怎能叫人不爱戴?季老将自己的一生都倾注在敦煌古籍的研究和梵文翻译教学之上,可以说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他却谦虚的说:“我所做的事情不能说没有成绩,然而与人民给我的荣誉相比太少了”如此谦虚的学者,怎能叫人不感动?这一切,正是一个大师所为:胸怀坦荡,虚怀若谷 

二十世纪的中国动荡不安,战争不断。然而在文化上却是百家争鸣,涌现了许多真正的大师,这与战国时期何其相似。这些大师专心于学术研究的同时,心系祖国的命运,将自己的命运同祖国命运紧紧相连。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师们一个个驾鹤西去。季羡林可以说是中国最后一个大师,他的离去是学术界的一大损失,他的辞世,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大师时代已经结束。让人不得不感慨:大师远去 

如今,是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然而,人们却又渴望能够有大师能够扛起文化这面大旗,从而支撑起自己的精神世界。于是乎,开始不断包装、炮制出大师,放眼望去,这个“大师”那个“大师”可是能够真正担当得起大师这个称号的又有几人?当今的学术界处处弥漫着浮躁,功利的味道。抄袭门、剽窃门这些学术腐败的丑闻屡见报端,这些学者为了名、利可以说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而非像季羡林这些真正的大师们那样凭借这真才实学,踏踏实实研究学问。还有一些学者如于丹、易中天这样的学者,他们频繁出现在媒体之上,来向人们讲述国学。能够运用最先进的媒介,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向国人传播,不可否认这是一种进步。然而,一些媒体将这些学者名字后面按上大师的称号,这是在有些作秀的嫌疑,尽管这些学者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他们与那些真正的大师相比,还有一些差距。最都可以算是专家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够算是真正的大师?我只能将自己的理解讲来,或许有些偏颇,但这只是个人的一些看法。所谓大师,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学贯古今,纵横中西。其次,能够在多个领域有颇深的造诣,有所建树。拥有值得人们敬重的人品: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缺一不可。同时谦虚谨慎、虚怀若谷。不做名利的奴隶,全身心投入到学问的研究之上,心系祖国,拥有一颗炙热的爱国之心,能够为文化的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如此,或许才能够成为一个大师。回首望去,那些逝去的大师哪一个不是如此? 

但愿,学者们能够像季老这些真正的大师那样真正用心研究学问,用自己的行为来起到表率作用。也许到那时又会涌现出许多真正的大师,那么大师时代也会再一次到来。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剑气箫心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季羡林是中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创获良多、著作等身,
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中国东方学有季羡林这样一位学术大师,
实为中国东方学之福祉。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感谢您对散文版面的支持,天气炎热,请您一杯凉茶!at:2009年07月18日 晚上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