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新探红楼(45):曹頫著:《风月宝鉴》安晓玲

发表于-2009年07月27日 上午11:05评论-1条

新探红楼(45):曹頫著:《风月宝鉴》的前四回

安 晓 玲

(本文可以自由转载)

笔者在互联网上发表文章[1]后,有位网友写评论说:谁也没有见过曹頫写的《风月宝鉴》。此书的确没有单独发行;后来出版的《风月宝鉴》,不是曹頫所作。其实,曹雪芹在《风月宝鉴》的基础上创作出《石头记》或《红楼梦》时,基本上把他父亲写的《风月宝鉴》内容都抄写了进去,因此《红楼梦》中许多回目的内容就是《风月宝鉴》。笔者根据他父子的写作内容和特点,现将第一至四回的文字分离开来,单独示出《风月宝鉴》的创作内容如下,供大家鉴阅。

曹頫著: 《风月宝鉴》

前 言

笔者曾经发表文章(请看本书末的“相关资料”)提出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在其父曹頫的《风月宝鉴》小说的基础上增扩而成;曹頫塑造了“神瑛侍者小宝玉”,而曹雪芹描绘出“顽石大宝玉”。在对《石头记》内容的分析中得出:大约80%的文字是曹頫创作的。根据曹雪芹父子的特性和写作风格,本书将属于《风月宝鉴》的内容从120回《红楼梦》中挑选出来,供大家参考。

整理《风月宝鉴》的底本是:“前80回”采用《庚辰本》,“后40回”选用《程乙本》。部分文字按照《梦稿本》进行修订。例如,曹頫非常厌恶仕途经济和当官,其子曹雪芹未走科考当官的道路,恐怕与他的成见有关;而曹雪芹的态度则不同,在《红楼梦》里的多处提出不同的看法,如:

第19回,贾宝玉曾经向袭人道:“那原是那小时不知天高地厚,信口胡说,如今再不敢说了。(指:‘禄蠹’和‘明明德’)”:第16回,秦钟在临死前也认识到反对仕途经济错了,他对贾宝玉的遗言是:“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在第102回,明确地说明贾宝玉认识到他年幼时诋毁仕途经济的错误,写道:“探春将要起身,又来辞宝玉。宝玉自然难割难分。探春便将纲常大体的话,说的宝玉始而低头不语,后来转悲作喜,似有醒悟之意。”

基于以上的情况,因此在下面的第十一回末,描写秦钟死前的情景时,未采用曹雪芹创作的《庚辰本》第十六回的叙述,而是选用了《梦稿本》的文字。

又如,贾宝玉的贴身书童茗烟,曹雪芹在第二次修改《红楼梦》时,改成:“第24回以前称‘茗烟’,以后全部叫‘焙茗’”。因“茗烟”是曹頫的最初命名,所以在《风月宝鉴》中,各回都一律称“茗烟”。

当文字中出现不通顺或者词不达意时,都是由于誊抄过程中引起的;笔者进行了改动,新增的词汇采用另外一种字体(楷体)显示。

在《风月宝鉴》的整理过程中,力求按照曹雪芹父子的原著,不新增笔者的撰写文字。为了内容衔接,必须新增文字时,一律采用楷体字,以示区别。

本书结尾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基本上都选用《程乙本》中的文字,如下:

尾 声

贾政扶灵柩回南方安葬完毕,在返回途中的一个码头上,船上只留一个小厮伺候;他在船中写家书,打算先派人起早回家报平安。写到宝玉的事,便停笔。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贾政尚未认清,急忙出船,欲待扶住问他是谁。那人已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贾政才要还揖,迎面一看,不是别人,却是宝玉。贾政吃一大惊,忙问道:“可是宝玉么?”那人只不言语,似喜似悲。贾政又问道:“你若是宝玉,如何这样打扮,跑到这里来?”宝玉未及回言,只见船头上来了两人,一僧一道,夹住宝玉道:“俗缘已毕,还不快走。”说着,三个人飘然登岸而去。

这一结尾的不足是:宝玉出家似乎不是自愿的,而是被逼,由“一僧一道”押解离去;同时赤瑕宫神瑛侍者的“造劫历世”,与绛珠草(林黛玉)了结孽缘,同一僧一道并没有关系。考虑到这些,因此笔者只好作如下的补充,改写成:

尾 声

贾政扶灵柩回南方安葬完毕,在返回途中的一个码头上,船上只留一个小厮伺候;他在船中写家书,打算先派人起早回家报平安。写到宝玉的事,便停笔。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贾政尚未认清,急忙出船,欲待扶住问他是谁。那人已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贾政才要还揖,迎面一看,不是别人,却是宝玉。贾政吃一大惊,忙问道:“可是宝玉么?”那人只不言语,似喜似悲。贾政又问道:“你若是宝玉,如何这样打扮,跑到这里来?”宝玉未及回言,从天空转来一声音。一名仙童双掌合十,站在一朵白云上,道:“请神瑛侍者随我去赤瑕宫,见警幻仙子。”宝玉转身,单掌放在胸前,躬身道:“小僧遵命!”

神瑛侍者凌空而起,迅速升至白云之上。仙童转过身;白云立刻远离而去,消失在铅白蒙蒙的广袤深邃。

安 晓 玲

2009.8.25.长沙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此开卷第一回也。 

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此裙钗哉,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日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裤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防我之襟怀笔墨。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一段故事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悅世人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

此回中凡用“梦”“幻” 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待下将此来历注明,方可令阅者了解不惑。 

却说东南有个姑苏城,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 狭窄,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秉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物。只是一件不足:年过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年方三岁。 

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手倦抛书,伏几盹睡;不觉朦胧中走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只听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家又将造劫历世,但不知起于何处,落于何方?”那僧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仅仅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甚至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道;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都要下凡,造历幻缘,那绛珠仙草也在其中。”那道人道:“果是好笑,从来不闻有‘还泪’之说。趁此你我何不也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那僧道:“正合吾意。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你我再去。如今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道人道:“既如此,便随你去来。” 

甄士隐俱听得明白,遂不禁上前施礼,笑问道:“二位仙师请了。”那僧道也忙答礼相问。士隐因说道:“适闻仙师所谈因果,实人世罕闻者,但弟子愚拙,不能洞悉明白。若蒙大开痴顽,备细一闻,弟子洗耳谛听。稍能警省,亦可免沉沦之苦了。”二仙笑道:“此乃玄机,不可预泄。到那时只不要忘了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 ”士隐听了,不便再问。 

士隐意欲也跟着二仙师前行,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看时,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梦中之事便忘了一半;又见奶母正抱了英莲走来。……

…………………………

……“本县太爷的差人来传人问话!”封肃听了,唬得目瞪口呆。不知有何祸事,且听下回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面省略掉内容“……”表示与《庚辰本》相同。】

第二回的全部内容基本上相同于《庚辰本》。

第 三 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却说雨村忙回头看时,不是别人,乃是当日同僚一案参革的张如圭。他本系此地人,革后家居,今打听得都中奏准起复旧员之信;他便四下里寻情找门路,忽遇见雨村,故忙道喜。二人见了礼,张如圭便将此信告诉雨村;雨村自是欢喜,忙忙的叙了两句,遂作别各自回家。冷子兴听得此言,便忙献计,令雨村央烦林如海,转向都中去央烦贾政。雨村领其意,作别回至馆中,忙寻邸报看真确了。

…………………… 【其余内容与《庚辰本》第三回相同】

却说黛玉同姊妹们至王夫人处,见王夫人与兄嫂处的来使计议家务。因见王夫人事情冗杂,姊妹们遂出来,至寡嫂李氏房中来了。

原来这李氏即贾珠之妻。珠虽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今方五岁,已入学攻书。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至李守中继承以来,便说“女子无才便有德”,故生了李氏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因此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今黛玉虽客寄于斯,日有这般姐妹相伴,除老父外,余者也都无庸虑及了。

话说王夫人见哥哥升了边缺,正愁又少了娘家的亲戚来往,略加寂寞。过了几日,忽家人传报:“姨太太带了哥儿姐儿,合家进京,正在门外下车。”喜的王夫人忙带了女媳人等,接出大厅,将薛姨妈等接了进去。姊妹们暮年相会,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忙又引了拜见贾母,将人情土物各种酬献了。合家俱厮见过,忙又治席接风。

薛蟠已拜见过贾政,贾琏又引着拜见了贾赦,贾珍等。贾政便使人上来对王夫人说:“姨太太已有了春秋,外甥年轻不知世路,在外住着恐有人生事。咱们东北角上梨香院一所十来间房,白空闲着;打扫了,请姨太太和姐儿哥儿住了甚好。”王夫人未及留,贾母也就遣人来说:“请姨太太就在这里住下,大家亲密些”等语。 薛姨妈正要同居一处,方可拘紧些儿子;若另住在外,又恐他纵性惹祸,遂忙道谢应允。又私与王夫人说明:“一应日费供给一概免却,方是处常之法。”王夫人知他家不难于此,遂亦从其愿。从此后薛家母子就在梨香院住了。

原来这梨香院即当日荣公暮年养静之所,小小巧巧,约有十余间房屋,前厅后舍俱全。另有一门通街,薛蟠家人就走此门出入。西南有一角门,通一夹道,出夹道便是王夫人正房的东边了。每日或饭后,或晚间,薛姨妈便过来,或与贾母闲谈,或与王夫人相叙。宝钗日与黛玉迎春姊妹等一处,或看书下棋,或作针黹,倒也十分乐业。只是薛蟠起初之心,原不欲在贾宅居住者,但恐姨父管约拘禁,料必不自在的;无奈母亲执意在此,且宅中又十分殷勤苦留,只得暂且住下。一面使人打扫出自己的房屋,再移居过去的。谁知自从在此住了不上一月的光景,贾宅族中凡有的子侄,俱已认熟了一半;凡是那些纨绔气习者,莫不喜与他来往。今日会酒,明日观花,甚至聚赌嫖娼,渐渐无所不至,引诱的薛蟠比当日更坏了十倍。虽然贾政训子有方,治家有法;一则族大人多,照管不到这些,二则现任族长乃是贾珍,彼 乃宁府长孙,又现袭职,凡族中事,自有他掌管,三则公私冗杂,且素性潇洒,不以俗务为要。每公暇之时,不过看书着棋而已,余事多不介意。况且这梨香院相隔两层房舍,又有街门另开,任意可以出入;所以这些子弟们竟可以放意畅怀的,因此遂将移居之念渐渐打灭了。下回分解。

第四回 宁府花园设梅花宴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在第三回中既将薛家母子在荣府内寄居等事略已表明,此回则暂不能写矣。

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其中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这日不知为何,他二人言语有些不合起来;黛玉又气的独在房中垂泪,宝玉又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就,那黛玉方渐渐的回转来。

因东边宁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贾珍之妻尤氏乃治酒,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赏花。是日先携了贾蓉之妻,二人来面请。贾母等于早饭后过来,就在会芳园游顽;先茶后酒,不过皆是宁荣二府女眷家宴小集,并无别样新文趣事可记。

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你道这一家姓甚名谁,又与荣府有甚瓜葛?且听细讲。

方才所说的这小小之家,乃本地人氏,姓王,祖上曾作过小小的一个京官,昔年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那时,只有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与王夫人随在京中的,知有此一门连宗之族,余者皆不认识。目今其祖已故,只有一个儿子,名唤王成;因家业萧条,仍搬出城外原乡中住去了。 王成新近亦因病故,只有其子,小名狗儿。狗儿亦生一子,小名板儿;嫡妻刘氏,又生一女,名唤青儿。一家四口,仍以务农为业。因狗儿白日间又作些生计,刘氏又操井臼等事,青板姊妹两个无人看管,狗儿遂将岳母刘姥姥接来一处过活。这刘姥姥乃是个积年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儿女,只靠两亩薄田度日。今者女婿接来养活,岂不愿意?遂一心一计,帮趁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

………………………

【直到回末,与《庚辰本》同。】

其余回目请看九月末发布的小说[2]。

相关资料(检索互联网)

[1] 安晓玲:新探红楼(42):大小贾宝玉的产生

[2] 曹頫著:风月宝鉴(安晓玲整理),2009年9月末将在互联网发表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安晓玲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马贵毅
☆ 编辑点评 ☆
马贵毅点评:

《红楼》我是不敢“探”。不过,很欣赏朋友的专注和见解。

文章评论共[1]个
燎原百击-评论

问候。at:2009年07月27日 下午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