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精神为人仰止,他的作品为人传颂,他的名声享誉世界。他就是一代文学巨匠赵树理。对于每一个晋东南人来说,赵树理并不遥远(虽然先生已经去世多年),甚至就在我们身边,因为这里留下了他太多的身影和足迹。7月10日——11日,随长治市赵树理研究会参加赵树理在黎城研讨会,对赵树理在黎城生活、工作、创作过的地方进行考察、访问。一丁老师要求每人写一篇与赵树理有关的文章。说实话,我对赵树理了解并不多,写有关他的文章实在是不可为而为之,就赵树理研究胡乱提些肤浅的意见吧:
其一,研究赵树理应注意研究他的人格魅力。一个的思想或灵魂无疑要通过他的人格魅力表现出来,人是各种事物中最积极主动的因素。鲁迅先生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人格魅力铸就了一代不朽的文学巨匠赵树理。赵树理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大义凛然的正气,至大至刚的浩气,铮铮铁骨的风范,使他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为文先为人。从研究赵树理的为人入手,当是开启赵树理研究的一把钥匙。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不颠倒是非,不哗众取宠,这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赵树理是人不是神,而是人就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那个万马齐暗的文革年代已永远过去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赵树理逢上现在的年代,将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而历史也恰恰是一面镜子,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文革年代,赵树理的所作所为都体现了他不屈不挠、刚直不阿的精神。面对一个说鬼话,不说人话的时代,赵树理并不是见风使舵,赶紧转向,而是保持了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坚贞本色。这就是人民作家赵树理。坚贞不屈的人格魅力必然主导他写出的作品是为人民的,是无愧于自己良心的。在当今学术自由的年代,我们不必因为政治因素人为地拨高赵树理,也不用别有用心地去贬低赵树理。我们能够从容客观地去研究赵树理,这是时代之幸。赵树理所表现出的是一种高尚伟岸的人格、一种特立独行的人格。这种人格魅力决定了他的博大胸襟,心系人民,关注社会底层人们的命运,不断创作出优秀的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
其二,应注意赵树理文学的大众化倾向。自古以来,我国文学流派繁多,都有一定的读者。任何文学都是为现实服务的,无论哪种文学流派,都要吸引一定的人群。如果得不到任何人的任可,那么这种文学创作就是失败的创作,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任何意义。赵树理文学通俗易懂,叙百姓之事,说百姓之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学历来是高雅之物,供肉食者谋之、享之,对于百姓来讲则是奢侈物,看不懂,与心灵相去甚远。而赵树理则真正实现了文学的雅俗共赏,能吸引广大农民群众去读,而且看得懂,愿意看。近些年的于丹解读经典,推进国学大众化,实际上和赵树理文学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处。赵树理愿入文摊,不入文坛也反映出他的朴素愿望。毛泽东同志称赵树理为人民作家,高度概括了赵树理文学的特点。赵树理是中国文学史的一座高峰,时至今日仍没人超越。赵树理研究的重要任务是能推出新的成果来,造福于社会和百姓。赵树理来源于农民,具有农民朴实的性格,是地地道道、彻彻底底的“农民作家”,他的心灵始终与农民息息相通。今天研究赵树理,就是要把赵树理文学大众化的思想发扬光大,使文学从神坛走向普通百姓,使文学在社会上得到普及。
其三,注意赵树理文学的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应该说,赵树理文学是不可复制的,它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土壤和养分,而其土壤就是抗战前后的晋东南地区,养分是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脱离了这个客观因素,就没有了赵树理文学。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借用这句话,我说,地域的就是中国的。赵树理文学以其鲜明的特色,个性化的语言成为中国文学的一面旗帜。试想,如果赵树理长期生活在大城市,他是断然写不出深刻反映农民生活的作品来的。如果赵树理不是生活在那样一个特定年代,也是创作不出“山药蛋”流派的。有人说,赵树理的文章“土”得掉渣,这样的文章也称得上文学?这恰恰是没有理解赵树理文学作品的本质。赵树理作品的“土”正是它区别于城市文学“洋”的重要特点。赵树理作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贴近百姓生活,顾而受到农村百姓的欢迎,也使之成为文学的一支重要流派。在赵树理作品的地域化研究方面,长治市赵树理研究会要当仁不让肩负重大的责任。因为赵树理是地地道道的晋东南本土作家,晋东南是他创作的大本营,他的文学思想、塑造的文学人物发端于此。我们对赵树理研究的优势是任何地区无法相比的。赵树理长期扎根农村,诚心与农民交朋友,了解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用他的作品去讴歌、赞美农民,真真切切地为农民服务。要想吃透赵树理文学的精华,就必须深入到广大人民中间,深入赵树理到过的农家院落、山村窝铺,真情体验赵树理创作的土壤,真心感受老赵和人民的情谊。
其四,赵树理文学研究要为现实服务。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空洞的理论说教和故纸堆的寻旧是毫无意义的。研究赵树理,就是要为现实所用,吸收借鉴赵树理文学优秀的理论成果和深入群众的实际经验,促进今天中国文学的进步、提高,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赵树理不是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大的作家,但无疑是最重要、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赵的时代已渐渐远去,今天的社会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思考问题的思维、角度、理念等趋于多元化。当今,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现时代需要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文艺作品脱颖而出,以丰富广大农村群众的生活。我们学习研究赵树理,就是要学习他为农民群众的赤子情怀和文学的表现手法,去创造出反映新时代的作品来。赵树理是一名作家,也是一个农民,是群众的一份子。他出身社会底层,深知农村农民的苦难,能够真正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实实在在为人民说话,创作文学为人民服务。这一点对于今天的文学也好,经济社会建设也好,都有重要的启示。那就是,我们的政权是时刻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文学也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如果脱离了群众,文学也将失去生命力。
其五,要创新赵树理文学研究思维和方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进步。赵树理研究要注入新鲜的文化元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断推出新成果,以满足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赵树理研究可以借助报纸、电视、网络等获得有效的传播,从而引起众多人群关注,扩大研究成果,使赵树理研究从高深的艺术殿堂走向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也是赵树理文学为人民服务的初衷。赵树理研究从来就不应该局限在少数专家学者之中,要吸收广大民间会员参与,实现学术大众化。譬如,可以建立赵树理文学研究网站,在网上推出研究作品,吸纳研究会员,与各地赵研会甚至国外赵研会展开交流。可以在报纸或电视设立赵树理研究论坛,邀请专家学者“登坛讲法”(央视百家讲坛的经验可以借鉴),以迅速推进赵树理文学研究成果为现实服务。
时代造就了文学大师赵树理,赵树理文学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真实面貌。从这个层面讲,赵树理文学就不仅仅是文学研究了,它还有助于我们通过文学研究去理解、品味那个时代的社会万象和人们的生存状态,从而推进民俗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所以,赵树理研究是多元化的。
-全文完-
▷ 进入沧海泛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