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杨世福之文张贤春

发表于-2009年08月01日 下午5:47评论-19条

——德江专家志之四

在德江,问杨世福是谁,县城40岁以上的人多能回答,不就是九三年退休的文联副主[xi]、副研究馆员吗!退休后,他还被广东东莞《珠江潮》文学杂志社聘请为副主编哩。

在德江,问肖卒是谁?多数人也会问:“是谁?”中国群文学会,贵州的作家、戏剧家、文艺理论家等协会的人就说,那是我们的会员呀,还兼省群文学会理事和学术研究会会员哩;本名叫杨世福,有100多万字的作品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他40多年沉浮文海的故事,值得一书。

1949年的西康雅安,只能用一个词概括:“兵荒马乱”,读初小爱去茶馆门口站着听评书、读高小爱看小说常错过吃饭时间的杨世福,只好在家看《红楼梦》、《水浒传》,以避战乱。堂姐就上门动员,知识分子要走出家园,为社会进步作贡献,并悄悄给他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解放军来到雅安,他们同高中时民盟成员黄先生推荐的《观察》中描述的一样:“共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于是他报名参加了解放军。

入伍不久进了军校的杨世福,更加知道了文章对人心的引导作用。练武读书之余,拿起笔来写新闻报道,写通讯特写,写文学作品。《解放军文艺》、西南军区的《人民战士》、四川的《草地》、上海的《萌芽》等,常将他的小说、散文、诗歌发表在上面,还加编者按,写评论推荐;也多次在军区评比中获奖。报告文学《红军红军彝民的亲人》,被中国青年出版社丛刊《红旗飘飘》发表后,全国各地转载,多家集子收入,还被翻译出国。

这一写也写出了麻烦。

先是戴了眼镜。在平息四川凉山叛乱的战斗中,对方说,集中火力打戴眼镜的,那是“大官”,子弹就在头上瞿瞿地飞。他身材虽然魁梧,却只是个武装助理员。他说, 这倒没什么,打起来也就无所谓了。

其次是写得了“小胡风分子”这顶帽子。在凉山彝民地区,做奴隶的人,脚板被奴隶主用烧红的铁板烫起老茧,以便赤脚上山放牛牧羊。白天干活,背后是枪口;晚上睡觉,脚上是枷锁……自治州所在地用柴油机发电民用,一片光明。来了灵感的杨世福写了叙事长诗《天灯》,象征彝民从黑暗走向了光明,《解放军文艺》编辑部来函政审:三代出身如何?现实表现怎样?不查便罢,一查,他家已划为地主。出身不由己关键在表现,表现也“不好”:档案中装着,两年前他在编辑军分区先进分子代表大会的会刊中将“开幕”写成了“开墓”,这不是仇视社会主义是什么?解放都五六年了,彝民在1956年前就黑暗得很吗?“上挂下联”的结果:杨世福的长诗不但不能发,他就是现成的“小胡风分子”了。他解释说,会刊上的字是别人刻错了,没有校对出来,“怎么能算在我头上呢?”而彝民真正解放是在1956年民主改革平乱之后呀。但没有人听他“辩解”。

1958年,转业到德江文教局不久的杨世福,被县委书记张清田看中调去编《德江县报》。报社只有两三个人,稿源欠缺,自己得写;县委以上有什么新精神,得写社论;三日报繁重的编辑校对没有报酬不说,往往在晚上进行——白天得参加集体的劳动。苦累倒是小事,报纸的功能总是让杨世福等人十分尴尬。虽然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鼓过劲,多数时候却在为“放卫星”说话。翻出田中的老底子称为“深耕”,用箩筐装小麦倒在田里就是“密植”;亩产越来越高,越高越有嘉奖,后来还产生了“用背篼箩筐挂在树上栽红苕”的经验。除四害“功劳”更显著,思南县委书记在全区电话会上说,全县麻雀都被打死了,剩下一只飞到了德江;德江的领导暗中嘀咕了句“吹牛”,随后汇报:全县已没有麻雀,连思南飞过来那只都打死了。大炼钢铁更是热火朝天,铜仁地区东四县的农民也来增援,虽然没有炼出钢,但炼出了大量煤铁混杂的“烧结铁”块;庄稼丰收了,忙于炼钢的人们没有时间去收割,玉米在坡上腐烂,稻谷在田里生芽……第二年出现干旱,第三年又出现干旱,人口大量死亡。这种“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大跃进”接连攀升,邻县凤冈有领导在谷草上面铺晒席,晒席上面倒谷子,向上邀功,最终吃了枪子。

杨世福说,县报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只能为这些“浮夸”擂鼓吹号,摇旗呐喊;而自己的文才,也耗在这上面不少。

县报停办不久,杨世福的精力回到了文艺创作上。一些小说、散文在贵州的《山花》、云南的《边疆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家》经时任宣传部长黎启华在《中国妇女》编辑部的政审函上签字发表后,他的创作又进入了一个高峰。上海江南电影制片厂欲将其改编成电影,刚改好剧本,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如果从文学的角度,他文革这段历史好写:为零;如果从人生坎坷的角度,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书。

批判总参谋长杨成武“反革命两面派”,姓“杨”的杨世福被“上挂下联”到其中;反对将尿棒往“5·16反革命集团”中的学生嘴里塞,杨世福肯定参加了这个集团;贴出的大字报说,他的小说《家》反映的是人性论,忘了阶级斗争这个纲……他约有七八年就在管训班或劳改队度过。正是人生创作的黄金时期,不允许写作;读书,也只能读《毛泽东选集》中诸如《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之类。

文化大革命之后,他该没有什么问题了?可是因为一个剧本他又变成了“四人帮”在德江的代理人。

1975年初,在德江发生了一件震动全国的事件。复兴河堡村将土地悄悄下放到户,贫农张羽花家抓阉抓到了不好的田土,不要,要求重新调整。身为富农的民兵连长许某“坚决执行”,对骂他的张羽花捆绑吊打,后来又脱光衣服,用粪瓢舀起尿粪向张羽花的嘴里灌……在今天看来,这是一起刑事案件。但反映到当时的中央时,定性为复辟资本主义反革命案件,许某被判刑,张羽花则四处作报告,成了反单干的英雄。这时全国开展“农业学大寨”文艺调演,省指示地区,地区批示县里:一定要将张羽花事件编成戏。县委一领导指示杨世福:一定要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剧本《入党之前》初稿出来了,领导说,怎么没有批邓和批右倾翻案风呢?一定要加进去。杨说,中央还保留了邓小平的党籍,我不敢。当晚即召开了有宣传部长等领导参加的会议,表态说,有问题由组织负责。于是他剧中就有了一位公社党委副书记是复辟资本主义的代表。参加地区调演结束,此剧获选代表地区参加省里调演,不过地区领导要“老杨”将“公社党委副书记”提升为“县委副书记”。此剧在省里演出又获成功,决定代表贵州出席全国调演……

“四人帮”被打倒后,《入党之前》即变成了“阴谋文艺”,杨世福就成了“四人帮”在德江的代理人。他说是地县领导授意这样写的,人家问有什么依据?反过来说是县委常委中有人支持他,喊他交代出来某某是他的靠山“就可以过关了”。他知道自己已是他们权力斗争中的一颗棋子,也不想瞎说,只好就在管训班多呆了些日子,直到1979年平反。

一段人生,一段历史,只有过来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滋味。

平反后的杨世福,在县文化馆尝试办文学刊物《玉溪》,因资金欠缺,1期之后停刊。后来除了做好频繁的文艺调演,就将精力放到了辅导和培养大批青年文艺爱好者身上。八十年代以来在地区以上发表或演出作品的作者,如编剧的蒋越、牟嗣帮,写小说散文的徐小强、徐守超,文美鲜、苏东江、袁泽银,写诗歌的刘翊豪、张贤春、李天伦,搞摄影的覃作洲,搞音乐的高应智、冉茂平,等等,都得到了他的点拨。曾受他培养的《深圳特区报》记者赵启东、《贵州都市报》记者魏荣钊等,已成长为省级以上文学、新闻界有影响的人才了。同时由他编导,高应智编曲的花灯剧《双拜年》,在全省流行。

杨世福震动中国文坛的,是他的文艺评论。欲出版的《真言集》里,选编了他在各种报刊发表的20多篇文艺论文。在这些论文中,他批了名家王蒙的小说《来劲》,黄子平的文论《批评的预设》,铁凝的小说《棉花垛》……

1980年,《红旗》(后更名为《求是》)杂志第20期的一篇《清官问题评议》,全盘否定清官戏。杨世福看后写出了《应该怎样看待清官戏》,在安徽《艺坛》1981年第四期发表后,红旗杂志社社长兼主编熊复委托秘书写信问他,为什么将首次批评《红旗》文章的评论寄给地方刊物而不寄给他们,当他说寄了而未发表时,对方要求他协助追查是谁将此稿压发的责任,他说,已没有必要……1991年,杨世福在《名作欣赏》读到《马贩子的女儿》,于是写了1万2千多字的《评劳伦斯热的非文学取向 》,对具有世界影响的弗洛伊德“泛性论”和中国当代某些权威刊物或名家倡导的各种赤luo裸的性文学错误倾向和观点进行了批判。此文在1993年北京《文艺理论与批评》发表后,被《文艺报》等多家报刊转载,2001年被“世界文化艺术中心”评选为“国际优秀论文”。

更为引起文坛轰动的,是他那篇《文学的歧路》。

八十年代中后期,文坛自由化思潮泛滥。针对《人民文学》发表的一些文章,杨世福写了7000多字的文学评论《文学的歧路》,在中国文联《文艺界通讯》发表后,被许多报刊转载。1990年3月31日中国作协主办的《文艺报》转载后,在文坛激起了新一轮冲击波。要知道,这也是建国以来第一次有人批评《人民文学》编辑部的指导思想“存在严重错误”,特别是以编辑部名义发表的《更自由地扇动文学的翅膀》,与社会主义文艺性质、方向、道路背道而驰。同时批评诗歌《独生女人的卧室》(以下简称《独》),格调低下,色情下流。小说《谐震》表达了一种极端错误思想:说国际歌是“祸水”,是世界不安定的因素,人民唱国际歌就是疯了。按作者的观点,奴隶不应该造反,农民不应该起义。更不要说引起民族矛盾、被中央下令收回发有小说《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的1987年1、2期合刊了……。《人民文学》编辑部没有人站出来反驳,《独》一诗作者在他人的怂恿下,向北京朝阳区法院状告《文艺报》和作者肖卒:在搞人生攻击,要求赔偿,并在天津日报发布消息。一时全国各地多家报刊纷纷炒作;许多读者也投书《光明日报》、《中国出版报》、《中流》杂志等,指责《独》作者无理取闹。法院经庭外调查后得出结论:杨文纯属正常的文艺批评,并无“恶意进行人生攻击”之实,那位作者只好偃旗息鼓了。不久,《人民文学》领导班子作了大调整。

1991年初,中宣部、中国作协委托《文艺报》召开的“全国马列文论研讨会”行将结束时,惟一来自最基层出席会议的杨世福,被著名诗人、时任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主动握着手说:“在我国社会主义文艺遭到重大挑战时,首先敢于站出来讲话的,是你这样一位来自最基层文联的同志,我们感到十分欣慰!”

2003·6·13·凌晨2时 香树园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张贤春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雨过残阳点评:

特殊的年月,早就特殊的人生!
一段人生,一段历史,只有过来人才能体会到个中滋味!
漫漫人生路,坎坷文学心。对杨世福来说,犹是如此!
文章浅入深出,将新中国的那段别样的风风雨雨娓娓道来!
随着一位共和国的公民的传奇人生,在历史的烟云中染上一抹厚重的颜色!
言辞简练,精准!建议精华!

文章评论共[19]个
美泉-评论

欣赏朋友的文章,问好!at:2009年08月01日 晚上8:40

张贤春-回复感谢! at:2009年08月02日 早上9:50

丁香花开0202-评论

好久不见大哥,问候!at:2009年08月01日 晚上8:56

张贤春-回复谢谢妹妹! at:2009年08月02日 上午10:01

spray海之泪-评论

欣赏大哥的好文!久不见,问候!at:2009年08月01日 晚上9:01

张贤春-回复谢谢妹妹支持! at:2009年08月02日 上午10:06

文清-评论

张兄的文章总是这样真实,让人在你的文字中走进文章中的人。问好张兄!at:2009年08月01日 晚上9:33

张贤春-回复谢谢妹妹!借他们之名沾光。 at:2009年08月02日 上午10:13

悲秋道人-评论

是文学家,更是思想家。问好张兄~祝杨世福健康长寿~at:2009年08月01日 晚上9:49

张贤春-回复感谢兄弟! at:2009年08月02日 上午10:23

萍水相逢、-评论

哈哈,老师想把身边的人都写进文章里哟!at:2009年08月11日 下午3:15

张贤春-回复谢谢支持! at:2009年09月03日 上午11:04

木朗-评论

认真地去读过,谢谢张老师,又让我们认识了一位老人、名人。。。at:2009年08月11日 晚上8:51

张贤春-回复谢谢支持和鼓励 at:2009年09月03日 上午11:06

一条河-评论

德江人才不少。多推介出来我们认识认识.at:2009年09月29日 早上9:49

张贤春-回复难! at:2009年10月02日 下午4:00

一条河-回复是.但叫我们写根本就写不出来。什么时候老师还要教教啊. at:2009年10月11日 晚上10:13

山中来客-评论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贤兄的幸运,更是德江的幸运!at:2009年10月06日 上午10:26

张贤春-回复谢谢兄弟! at:2009年10月07日 中午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