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渠县贵福一个贫穷落后的乡村,零零星星有几幢糊着白色石灰的新修瓦房。村里有一条不大不小的河,河上有一座桥连接着南北的村庄。桥已破旧不堪,两边的栏杆不知被谁拆除,桥两岸堆着刚拉来的石头、砖头、水泥、沙。桥上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蹲在栏杆旁,正用铁锤小心的敲击着石头,一些火花在太阳的照射下,飞溅开来,闪闪发光。楼上,他们在秋日的天空下聚精会神地凿着石头,不时发出一句卖力的吆喝——“嗷呀,哦,呢”。而其中一个戴着帆布帽的老人,他是我的爷爷,他正用微弱的岁月之光完成余生的手笔……
(一)贫穷,拜师踏上石匠路
爷爷出生在上世纪30年代,那是一个战乱纷争、硝烟滚滚的年代。爷爷的童年是困苦的,成长环境极其恶劣。由于家里贫困苦穷,爷爷小学也没毕业,便辍学在家。10岁的小孩子就开始帮着父母承担起了家庭的担子,用自己瘦弱的身体为贫困的家庭减轻压力。爷爷去当搬运工,将几十斤的货物背在肩上,从镇上走到县里。这一走就是近百里。爷爷的脚磨起了泡,可不能喊苦,不能喊累。就这样,凌晨2点钟启程,到晚上10点才能到达县上。一路下来,只能吃一块红苕。爷爷又去干挖过煤,挑过石灰,当过零时工。每一个工作对于幼小的爷爷来说,都是巨大的磨难。
后来,经一亲戚介绍,爷爷拜隔村的一个石匠为师。那时,石匠这门手艺还是一门不错的职业,不仅可以赚钱,还能在外吃客家饭。爷爷说,他学石匠的时候,给师傅磕了三个响头,敬了师傅一碗茶,还送师傅一些家常好吃的。这些做完后,便可以跟着师傅出去揽活儿。但是最初的一年,爷爷不能自己抄铁锤,只能帮师傅背箱子和工具。做工的时候,替师傅搬东西,拉风箱、磨锥子。有时从外做工回来,爷爷还要完成师傅布置的“作业”,用铁锤将大石头敲碎,说是为了锻炼手劲。给师傅当下手一年之后,爷爷才能自己试着去打石头,比如将大石头的边角削平等等。爷爷很聪明,也很勤奋,在师傅严厉的教导下,他开始能独立的做活……
爷爷终于走上了石匠的道路,依靠自己的努力有了收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粮食增产,家庭副业收入增多,许多农民的口袋里开始有了积蓄,改修住宿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在这种形式下,爷爷的活儿变得格外的多。他给别人打下基石、坝子栏杆、桥墩、修新房等等,起早摸黑,年年如此。
(二)耕耘,善良拥有幸福家
爷爷这个人很善良,每次工完算账时,爷爷总会少收几毛钱。因此,爷爷在外的名声很好,人们都说他做活认真负责,还善解人意。一次,爷爷给一个雇主打水缸,打完之后雇主付给爷爷工钱。爷爷看都每看,就信任的收下了。可当回家时,爷爷拿工钱去收藏时,却发现雇主多给了10元钱。爷爷面对这情况,又立即赶回雇主家,将多给的钱还送给了雇主。
这件事让雇主很是感激,爷爷在行内的名声也更加响亮起来。
于是,开始陆续有人给爷爷介绍对象,许多父母都愿意把女儿嫁给爷爷,他们觉得爷爷有一份手艺,而且人善良,可靠踏实。而爷爷还送钱的那位雇主,也给爷爷介绍了对象。这个对象也就是后来我的奶奶,他们组成了一个小家,生活虽然清淡朴素,但是却很幸福。爷爷凭着自己精湛的手艺。远近许多人都愿意请爷爷去做工,因此爷爷的收入在村里算不错的,一家人靠着爷爷的工钱快乐的生活。
后来,儿女的相继出生,爷爷在叮叮咚咚的打石头声中,尝到了生活的甜蜜与乐趣。每次从外做工回来,他都会从主人家带回许多好吃的东西,譬如荷包蛋、花生、糖果等等。爷爷用那双长满茧子的手,抚摸着自己的孩子,给予子女最甜蜜的爱。
(三)、艰辛,岁月征程辛酸泪
爷爷说,干石匠的活其实并不轻松,有时还有生命危险。那是1986年,也是我出生的那年,爷爷在一个石厂帮人开采石头。每天面对炎炎烈日,他们战斗在一起。可是运气有时是残酷的,由于滑坡,一块石头从山上滚落下来,压在了爷爷的腿上。当时,爷爷的裤子就被冒出的鲜血给染红了。一旁的工友看到这情况,立即将爷爷送到了医院进行治疗。爷爷在医院呆了一周多,也停工了一周多。他在医院时仍想着石厂里的事,巴不得自己马上就能上工。
爷爷的石匠生活是艰辛的,可他一直咬牙坚持着,为了这个家庭,为了儿女的成长。他一直鼓着腮帮,与命运做斗争。后来,在爷爷的照料下,儿女渐渐长大成家,而爷爷也渐渐老了。
我7岁时,父母就到外打工去了,我便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居住。爷爷一如既往用他的善良爱着我,给我买好吃的,生活上无私的关心我、呵护我。爷爷也开始收徒弟,一个、两个、以致更多。每逢节假日,爷爷的徒弟都会提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到爷爷家来看望问候。爷爷也总是笑呵呵的吩咐奶奶:“家,把茶叶拿出来,给大家泡茶!”爷爷的笑容绽放在脸上,就像春天盛开的花。而我总会依偎在爷爷怀里,幸福的傻笑。
再后来,我也慢慢长大。爷爷的活儿也渐渐变少,他再不用每天清晨早早的起床,背着他的工具箱到外打他的石头;再不用到山上将大锤在空中挥舞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然后“咚”的一声砸在坚硬的地上;再不用蹲在石头边,费力的喊他的号子……
(四)、夕阳,石匠的生活在远去
爷爷今年76岁了,黝黑瘦小的脸上布满皱纹,诠释着岁月的磨难与沧桑。他和石头打了一辈子交道,出生贫寒的他,一直认为自己的身体应像石头一样硬。可是岁月不饶人,爷爷现在不能干重活,背点东西就会气喘嘘嘘。
而春节来给爷爷拜年的徒弟似乎已经消失了,渐渐的越来越少,越来越少。现在爷爷每天从家里拖出一把椅子,摆在院子里,他躺在椅子上,看着远处的田野,眼神里有了莫名的忧伤。他的手指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灵活,身体也变得单薄瘦小,面容憔悴,神色凄凉。他总是自我安慰的对孩子们说:“这辈子以石头为生,或许缘分真的尽了,人老了,是该歇歇了。”
随着经济的浪潮席卷而来,农村的年轻劳动力一窝蜂的奔赴沿海发达地区。石匠这门古老的技艺,再也找不到年轻的继承人,正在跟着时代的步伐渐渐的消隐。它曾拥有的耀眼光芒正渐渐的隐去,悄悄的丧失。
时光悠悠,虽然逝去的记忆不再回来,但爷爷在乡村的石匠生活仍旧灼灼于心,就像天空的彩虹,永远不会褪去绚烂的色彩。
-全文完-
▷ 进入四川贾飞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