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阿基米德曾这样说过。
“给我一个榜样,我可以创造奇迹!”当今大学生如是说。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已面临空前的瓶颈,形势之严峻已超出所有人的预料。坊间流传着这样一段话:“博士生抖一抖,研究生满街走,本科生毕业借酒来消愁!”这批新时代的弄潮儿,这批学成离校的大学生,刚一踏进社会,就出现了迷惘与恐慌,出现了消极与逃避。
那么,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我们怎么从这种阴影中走出来,怎么去看到黎明来临前的太阳呢?有人就这样提到;“我们缺少的不是学历,缺少的不是知识,我们缺少勇气,缺少一个身边的榜样,请给给我一个榜样吧,我也要创造奇迹!”于是,我们的“财富系列故事”就找到了达州籍的知名企业家,成功人士,通过对他们人生经历的采访与讲述,希望能给迷惘的年轻人一些启发,一些帮助、一些信心。
——引子
一、家徒四壁,想方设法挣学费
“我捡过焦炭,拾过柑橘皮,推过板车……那时家里生活条件太差,差得几乎揭不开锅!”眼前这位精神抖擞,留着一个大平头,眼神中充满自信,而又有些深沉的老人,喝了一小口茶,平和地对记者说。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特殊富人刘成见。刘成见44年出生,从小就生活在达县城内,小时家里很穷。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挑起了生活的担子。母亲不仅要把他们四兄妹抚养成人,还要赡养自己的一个外婆。
家里的艰困,让这个少年过早地想到自己要做些什么,那就是为母亲减轻负担。他听说,铁山那里很多人捡焦炭担进城里卖,于是就告诉母亲,自己要去捡炭挣学费。
善良的母亲眼里闪着泪花。她是多么舍不得自己的孩子早早去承受生活的重压啊。可是家里的窘境让这个朴实的女人没有任何办法,只能默许自己的孩子去做这些大人干的体力活。
刘成见对记者提到,读高中以前,他总是一双赤脚。不管冬夏,不满16岁的他,常常裸着两个脚板,走在寒冷雪地或滚烫的石子路上。寒暑假里,他隔三差五夜半一两钟就要起床,带一碗冷干饭,一点咸菜,再肩一根扁担两个框,摸黑独去铁山。在铁山炼焦窑捡满两筐焦炭后,然后吃力地担着大概70斤的“收获”赶往达县县城去卖。
有时,脚板被石子扎出了血,他一声不吭咬牙坚持着。因为他知道这一担焦炭能带他走进读书的课堂。要是脚实在痛得无法忍受了,他就停下来,买一双路边的草鞋穿上,就这样,一直坚持走到县城。
数不清的夜晚,刘成见还会去钻进散场后的电影院、戏院捡观众吃完后的柑橘壳。他把捡回家的柑橘壳小心翼翼地抽出里面的白丝丝的筋,然后将壳与筋分别烘干,拿到中药铺去卖。通过这些,他体悟到了:通过艰辛劳动,是可以换来收获的。
尽管有了捡焦炭、柑橘壳的收入,但仍旧不够。刘成见还利用课余时间、星期天去建筑工地拉沙石、搬砖头、拉板车,挣取点零工费。
就这样,刘成见中学的学费、生活费几乎都是自己挣的,提到这里的时候,他虽然有点感慨,但更多的是自豪。因为,那时,他就用自己的智力,让自己读书不辍。
二、改变命运,希望当兵来实现
在达县高中读书的刘成见深深地知晓,在那个一切都将阶级,讲成分的时代,出生在哪一种家庭,你必须认命。因此,对于自己的将来,你是没法选择的,前途也是迷惘的。
一天,刘成见听到一个消息,就是部队直接向学校招兵,让一批学子能进军营历练。当晚,刘成见辗转难眠。他认为,改变命运的时机来了。然后,他却忧虑起来。他能把握得住吗?
刘成见衡量自身的条件,觉得自己无论是从身体素质,学业成绩,还是在校的一贯表现来看,都是班上的佼佼者。在有了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他增加了信心,他认为“命”是注定的,“运”却是动态的,虽然这两个字总是连在一起,但他相信“运”是可以左右的。
于是,刘成见找到班主任毛遂自荐,并找招兵的领导恳谈。或许命运安排了刘成见的军人缘。终于,他幸运的被选上了。要知道,当时一个班可只有一个名额。
到部队后,刘成见深知这个转机来自不易。于是努力提高自己,不断挣表现。他年年创“五好”战士,“四好”班长,而且利用节假日笔耕不辍,先后在《解放军报》、《四川日报》、《重庆日报》、《建军报》等报纸发表文章。后来,竟然还还成了《解放军》的通讯员,《建军报》的特约通讯员。
到4年兵役结束时,部队领导荐刘成见到《解放军报》当记者。然而,刘成见对家乡有一种依恋之情,家里有他的亲人需要照顾,他放弃了这一难得的机会,转业回到了故土。
三、新达厂,风生水起遭非议
刘成见原本是到通川日报报到当记者的,可由于当时报社不差人,就安排他到了新达厂当了干事。
86年,刘成见接手厂劳动服务公司任经理时,当时公司已亏损近50万元,总厂领导限定他三年必须扭亏持平,刘成见并没有被公司的困境震慑,他制定实施新的公司制度,整顿公司秩序,改变以往的经营理念模式,实行责任承包制,就责权利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经过不到2年的努力,公司扭亏为盈。接下来,公司成了全地区最好的劳动的服务公司,创造了多个第一,成为了全省劳动企业先进。到94年,公司的静利润累计达300多万元。虽然刘成见作出了成就,创造了奇迹,可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大家对他的非议也多了起来。有人认为,公司发了,刘成见个人也一定搞肥了。他那么忘我的干,不图钱,还图什么?
刘成见泰然处之的同时,却又感到愤懑。他自己知道,他没有多用公司的一分钱。每次出差的开销都是按最低标准执行,公司的每一分钱他都有帐可查,为公司创造如此大的利润,他也没私吞一分钱。
为了还回他的清白,这年年底,他找到了董事长,提出找审计部门来审计他,他说:“审查没有问题,我就辞去这个你们认为的‘肥缺’,离开公司!”
最后,审计部门并没有审计刘成见。刘成见于是便破釜沉舟,放弃了几十年工龄,毅然下海,他决定到珠江三角洲去闯荡。
四、52岁下海,首次创业就亏损
常人都无法理解,一个52岁的老人,居然放弃单位的好工作,下海经商。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压力。可是刘成见做到了。
95年底,在提交辞职报告后,刘成见就下定了到外经商的打算。于是,他先后到各处朋友那里借钱凑集资金,还通过朋友帮忙,到农行贷了几十万元。
刘成见提着筹集到的70多万现金只身去了珠江三角洲,开始了他的淘金梦。他创建了锦源纺织品有限公司,从事服装、手袋、家具及玩具的布料经营。
刚到东珠江三角洲,人生地不熟,没有客户,他和妻子每天都得坐公交车去联系客户,下雨天就在屋子里打电话。当时他买了一本广东省各企业的商家电话号码薄,他一个单位一个单位的打,一个一个的翻,电话薄被翻得破损不堪。为了省时省费用,,他中午一般都是吃盒饭。买东西时,也要货比三家,选择最实惠的。生活上也没请人,都是自己做饭自己吃。
可是尽管精打细算,奔波忙碌,公司还是月月亏损,第一年就亏损了17万多。“锦源亏了,锦源要撤掉了,一时舆论四起!”
当时,妻子也有些犹豫了。老家的朋友也开始劝说刘成见:“回来吧,就像打牌一样,少输当赢!”
甚至还有一些厂家跑到了他公司的库房看货,希望刘成见能低价处理库房的布料。
面对这些压力,刘成见陷入了沉思。到底是撤退,还是继续干下去呢。他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由于前期投入比较多,又没有客户,没有人缘关系,再加上借贷款利息,因此在没有客户,没有支出,没有收入的情况下,出现亏损是正常的,也只是暂时的,只要坚持下去,只要有了自己的客户,眼下的亏损局面,一定会改变。
最终刘成见坚持了下来,继续将公司做了下去。他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到每个员工,每天该做什么,大家一如既往,将心思全都花在了工作上。
五、事业巅峰,雨后彩虹分外美
刘成见的选择是正确的,他的坚持没有错。
第二年,锦源纺织有限公司开始出现好转,客户从无到有,渐渐便扭转了亏损。到年底,盈利就达100多万。
他一鼓作气,继续努力,为公司注入新的血液和理念,以创新的姿态迎接挑战,大胆和台湾商人合作,以诚信为本,因而锦源不仅受到了不少客户、特别是台湾客户的好评。
短短5年时间,到99年时,他的净资产就达到千余万元。然后他扩大了销售渠道和领域,将生意向纵深发展,拉到了更多的客户和合作伙伴,从99年到2009年之间,“锦源”财富不断积累,公司越做越大,到现在每年的固定客户就有800多家,年销售额抵达一亿,在珠江三角洲已名列前茅。
刘成见的事业也达到了巅峰,他用不凡的智能与意志,将一个难圆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从当初那个打着赤脚捡焦炭拾橘柑皮挣学费的少年,命运几经坎坷,终于一步一步变成了一个超级富人。他说:“我就像早年发表诗歌曾用的笔名“冰舟”一样,尽管人生的长河处处横流着困扰,但我一定要冲破阻拦,刨冰航行……
记者手记:刘成见在讲自己故事的过程中,总会强调这么一句话:“你们的时代不同了,改革开放以来发财致富的机遇多,境内境外都可以跑。‘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要你敢想,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是的,一个人的心有多大,能量就有多大。当今大学生,我们还有什么可以困惑的呢,一个52岁的老人还要下海经商,在短短10余年间就成了知名企业家,而风华正茂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可以迷惘……
采访完刘成见时,他告诉我,他的长篇小说《打破碗碗花》去年发表在《十月》,眼下两个电视剧制作中心和中央电台已着手投拍……
这一刻,我沉默了。这个不屈的老人,又在另一个领域续写他的神话了……
-全文完-
▷ 进入四川贾飞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