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小姨》之辩老荣

发表于-2009年08月31日 中午12:04评论-3条

《小姨》之辩

《小姨》是我第一篇超过3万字的小说,是不是最后一篇还说不准。写这篇东西的目的,主要是试笔,尝试换一个视角观察和表现生活,尝试改变写了一辈子公文和论文养成的语言习惯,用一种自己尚不熟悉的方式表达对人的命运的感悟和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

记不清哪位大家曾下过这样的断语:“文学即人学。”在家赋闲脱离了原来的工作环境,开始以普通人的心态对普通人的命运感兴趣,并尽量让自己作为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试图对那些构成我们这个社会最广泛基础的大众(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情感、欲望、心理特质和行为动力等,予以关怀并说点什么,以期对他们能有所帮助。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有些事物越是观察得透彻越是难用理性的逻辑、概念和范畴加以概括,倒是感性的文学方式,尤其是小说,更宜于表现生活的真实。有时候,小说还可以超越作者本人的思界,产生“见仁见智”的效果。而这种效果,绝对是一篇说理清楚的论文所不能及的。

然而,正因为可以“见仁见智”,所以小说注定会引起对作者愿意的种种“风马牛”的理解,为文学评论或街谈巷议留下足够的空间以便说三道四。对这种情况,小说的作者本人是无可奈何的,即使不欢迎,也不必感觉委屈或愤怒,大可按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进行反思,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或干脆当成别人的东西(文学评论与文学作品本来就是相互独立的两回事),以事不关己的平和心态来欣赏玩味。但如果是朋友从文学以外的角度对你提出建议,则应当重视,因为朋友关心的是你而不是你的作品。在这方面,他们往往是更“清”一些的旁观者。

把拙作《小姨》挂在自己的博客上,心中也曾有些忐忑,因为毕竟故事中人物离他们的原型相去不远,而且与自己关系很近,极易在个人生活圈子里引发猜想,甚至会带来一些添麻烦的口舌。这不,一位很“哥们儿”的朋友在用手机短信致以春节慰问时,自编的打油诗中就有“莫拿姥爷开涮”的句子。我非常感谢他真诚的好意。尽管对他可能认为我写这种东西有降低自己的格调之嫌,尚难以苟同,但他的提醒使我意识到应尽量避免招惹麻烦。所以,我考虑再三还是从已开了3年多许多朋友时常浏览的新浪博客中把尚未连载完成的小说删除了。我心中依然不安的是,这有点对不住那些正期待着下文和热心留言、置评的网友,以及转载、加精、置顶这些博文的圈子。

小说不是评论文章,虽也体现着作者的某些褒贬倾向,但大致来说其表达是中性、客观的。对自己作品中的人物,作者更多倾注的是他的同情心。对《小姨》中小姨、姥爷、大舅和小舅等人物,我正是以这样的心怀来关注和塑造的。我虽然刻画了他们性格中的缺点,但心里对他们是同情、尊重和爱戴的。我只是想从他们自身与社会的互动中,找到那条决定了他们命运的线索,使他们人生悲剧的原因能了然一些,并帮助他们经过自己的觉醒和努力,使命运得到改善。我还想通过揭示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共生关系,来推进我们社会的进步,使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我不认为《小姨》的创作取得了成功。作为小说,它的表现手法是单一和枯燥的,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够丰满和生动,面目苍白,所以未能清楚地表达我原想的主题,在完成稿中只好加了一节“不是后话”的尾巴,对自己的观点做补充性交代。但我还是在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增强了信心,体会到一些小说语言规律的端倪,看到自己眼前的鸿沟并非宽阔得无法逾越。今后若有灵感冲击,也许会写得更好一点。

我写小说,纯粹是自娱,没有任何功利性目的,不会当成自己的任务或者使命,写不写都是随性而来,说不定《小姨》就是最后一篇。所以,奉劝朋友们不必耐心等待。不好意思,告愧啦!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老荣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心灵苦渡点评:

不错的创作札记。

文章评论共[3]个
心海岸边-评论

没看过,不过,诚心写字的人都值得尊敬。期待更多佳作,敬酒一杯。。。at:2009年08月31日 晚上7:06

半斤-评论

期待!at:2009年09月01日 上午10:14

buzhidjiao-评论

想看看at:2012年07月28日 清晨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