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当这首歌开始流传的时候,一个名字也开始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那就是它的词作者,台湾女作家三毛。不仅是歌词,三毛的作品和她的人格魅力更是吸引读者。
三毛的创作不仅把人生最美好、最诗意的东西加以定格,而且使她的生命跨过万水千山,穿越滚滚红尘,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成为永久的文学存在。如果说,读书是三毛走向文学生涯的铺路石,旅行为她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素才,写作则使她的生命姿态展示出最动人的风彩。
(一)流浪是一次生命的旅程
三毛优美的文字与她奇异的人生共同形成了一道充满魅力的迷云。三毛的精神世界是敏感、丰富而广袤的,追寻淡泊宁静却是主导。因而,投身于完全清纯古朴的自然———流浪正是她抗拒现代文明的人生体现。在深层含义上恰与现代的精神追寻相契合:工业文明毁坏了传统,而新的精神支点造就之前,大自然成为最亲近的归宿。恶劣的自然生境也是激发作家灵感、获取人生体验和创造能量的源泉。在流浪中实现永恒的爱情,在独特的生死观念里,三毛不安的灵魂终得宁静。
三毛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流浪的三毛。她的一生,虽然各处流浪,但她以自己在流浪中的真情实感和身体力行,写下了一系列精彩的旅行文学作品,似一个绿色的生命,绿遍沙漠,绿遍天涯,生机无限。于是叛逆、流浪、爱情就成了三毛作品的关键词。三毛的伟大却主要源自于她的深深的流浪情结,源自于她的流浪远方,源自于她的与众不同的美丽的流浪旅程。
三毛说“十年来,数不清的旅程,无尽的流浪,情感上的坎坷,都没有使我白白地虚度一生最珍贵的青年时代。这样如白驹过隙的十年,再提笔,笔下的人已不再是那个悲苦、敏感、浪漫,而又不负责任的三毛了。”
三毛是喜欢自由的,喜欢流浪的。这流浪,与其说是一种自身不畏艰苦的行动,还不如说是一种追求,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追求一种自己的生活方式。其实三毛自己也说过:“如果流浪只是为了看天空飞翔的小鸟和大草原,那就不必去流浪也罢。”所以,三毛的一生与流浪相伴,是因为她热爱自然、热爱风土人情。她愿意与它们亲近,因为它们是真实的,自然的,在它们面前,可以享受人类最原始的快乐,少了阿谀奉迎,少了尔虞我诈,令人愉快。这就是她一生的追求。在不算长的生命历程中,先后走过了59个国家,足迹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地方,可以说是“万水千山走遍”。
她走遍万水千山,给我们留下的是《沙漠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哭泣的骆驼》等,她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始终是一种浪漫的生活观。三毛自己也说:“至于写作,我个人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使命感,我在主观上往往认为,写作品只要背上一种使命感,那我就完了,就写不出来了。写作这回事,一定要自由自在地写。”可见,流浪对于三毛来说是自由自在的,是快乐的。这些快乐汲取于对于自由的生命(不仅仅是人)的尊重与热爱里头,也来自于一种独立思考的习惯所带来的愉悦,更是与荷西一起耕耘情路的幸福。因此,的她的作品给我们展现的是健康、明朗、诙谐、流畅的风韵。
(二)三毛的写作是书写自我的艺术
三毛的写作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抒写她自己以及她身边一切生活的艺术。这门艺术是一次自我表白。检视三毛的笔耕道路,品味其作品的无穷魅力,不能不注意到她的文学追求。三毛的文学价值观,与她的个性、文学道路、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理解,有着密切关系。确切地说,三毛没有纯文学作家那种严肃的创作使命感,也不去刻意追求作品的社会效果,创新对于她,既非经国之大业,千古之文章;也非文学殿堂之捷径,天下扬名之手段。且看三毛的自我表白。三毛说:“我是游戏人生。……我的人生观是任何事情都是玩,不过要玩得高明。譬如说,画画是一种,种菜是一种,种花是一种,做丈夫是一种,做妻子也是一种,做父母更是一种,人生就是一个游戏,但要把它当真的来玩,是很有趣的。”这种人生观乃至写作观的形成,基于三毛自己的生命体验。曾经陷落在孤独的自闭年代,那份偏执、认真与敏感,使她苦苦挣扎于内心与外界的搏斗中,每每心灵受伤与幻梦破灭,就想到死的解脱。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游戏人间,成就自我,生命对她来说是狭窄的暗角。后来经过万水千山的流浪,目睹了色彩斑驳的人生世相,又身历了情感心路的悲欢离合,渐渐彻悟了一己悲观之外的大千世界,体味到个人生命与时间的有限,懂得了珍惜生活和享受生命。从偏执人生到游戏人生,三毛以往的个性和人生有了一个大的反拨,她做了自己过去的叛徒。由此,万水千山之中走出了一个旷达、洒脱的三毛。一个主张“游于艺”的作家,她的作品既然不以描写大众人生、揭橥社会问题为己任,对于自我人生的抒写,就很容易成为三毛创造的中心。三毛一再强调,“我的文章就是我的生活。”“我写的其实只是一个女人的自传”,“迄今我的作品都是以事实为根据的”,“就我而言,我比较喜欢写真实的事物,如果要我写假想的事物,自己就会觉得很假,很做作。”从三毛作品到三毛自述,可见其作品最重要的个性化特色:一是纪实色彩,二是抒写自我。就前者而言,三毛没有走虚构小说的创作之路,她从生活本身受到启发,不去编故事,只去写生活,而她自身奇特、浪漫、新鲜的人生经历,恰恰构成生活中最真实不过的故事,以至于读者往往无法区分它是文学作品,还是生活本身。融纪实性与文学性于一体,借天涯人生抒发个人志趣,三毛成功地运用了写实手法,她的作品由此显得真实、亲切。就后者而言,三毛作品只写自己的故事,篇篇有作者之“我”,一切从“我”出发,由“我”展开叙述,以“我”为中心,以“我”为归缩。作为作品叙述者的三毛,与作品中出现的三毛,以及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三毛三位一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人物兴趣盎然,并把阅读评价直接导向作者本人。正是这种写实、写自我的特色,带来了三毛独特的文体形式。
(三)三毛——王后的死亡
关于三毛的死,人们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人们不相信那个写过《不死鸟》的热爱生命的人真的会自杀,他们提出了对三毛自杀的种种疑问。最近,张景然先生也在深入地调查后在其新书中流露了对三毛自杀的怀疑。难道三毛真的另有死因,至今已沉冤十年?
1991年1月4日清晨7时,当台湾某医院的清洁女工轻轻推开一间单人病房的门时,一副可怕的情景出现在她眼前——
在坐厕旁的点滴架的吊钩上,悬挂着三毛的身体,身着白底红花睡衣……
一个精灵,一个用自己亲身经历幻化出的语言影响着台湾和大陆不止一代人的传奇女作家——三毛离开了人世。
有人把三毛的死因归结于她所写的电影剧本《滚滚红尘》没获得最佳剧本奖。其实,三毛对她会不会得奖“看得很淡”。自己的作品被别人曲解和别有用心的人的攻击,除了不平和愤怒之外,还有些“伤心难禁”,但她根本就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说三毛死于《滚滚红尘》,乃无稽之谈!
在三毛的感情世界中,从来都主张智慧、勇敢和道德。她和荷西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后,没有缠绵的色彩,没有柔和的小夜曲,有的只是真切和坦率。纵观三毛的感情生活,是曲折坎坷、跌宕起伏,而不是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更不用说为“情”所困了!
三毛没有自杀的计划,她已经安排好新一年的工作,她给贾平凹写了至情至诚的信,她在一篇文章中一再地说:“生命是美丽的……”
尽管三毛已经死去,但是正如她所说的那样,生命是美丽的。她的人,她的作品在我们的心中将永远是美丽的。我们将永远记住这个将文字看着是生命的人,将永远记住这个流浪的用独特的笔法与眼光书写人生的女子。
-全文完-
▷ 进入四川贾飞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