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威:95级石梯 23年教师路
宣汉县双合中学的校园里有一个特殊的背影。
每天,他都会用腋窝艰难地杵着拐杖,一步一步,从寝室到教室,走上95级石梯。
刘汉威说:“这95级石梯,已经走了23年,只要身体许可,还会继续走下去!”23年,对于某些人是一个漫长的时光。但是,刘汉威这位平凡而又特殊的老师,却一直坚守在清贫的教育战线上,用坚强和信念践行着自己的人生追求。
◆“一个残疾人学英语,学了给谁听啊?”
刘汉威出生在宣汉县一个小村子里,出生才8个月就得了小儿麻痹症,从此便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刘汉威的母亲是当地双河尖山小学的一名教师。每天,年少的他都会看到母亲提着破旧的包包,来回在乡村小路上。
渐渐地,刘汉威也萌生了当一名教师的想法。于是,他便开始学习知识充实自己。初中毕业后,他自学了高中语文、数学、政治、历史、英语等课程。刘汉威的父亲懂一些英语,平时在他面前会说一些英语单词。刘汉威觉得很新奇,便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是,由于家里穷,刘汉威只得一边学习雕刻技术谋生,一边抽时间学英语。他拿出父亲的旧收音机,收听安徽人民广播电台的英语讲座,然后根据读音在字典里找单词。每天晚上,他都会准时打开收音机听广播,从夜里10点到12点,一直坚持不懈。
刘汉威白天还在街上一个修配处上班,工作的间歇,也会把笔记拿出来念,或者背诵记在烟盒上的英语单词。修配处的负责人责备他,一天唧唧哇哇,还修不修东西呢。而村子里也有一些村民对刘汉威闲言碎语,说一个残疾人学英语,学了给谁听啊。
尽管这样,刘汉威始终没有放弃。经过数年的努力,刘汉威觉得自己进步了不少,他希望能考上大学当一名英语教师。可是报名时因身体条件被拒,曾一度严重打击了他的信心。可是,1979年,刘汉威报名参加了四川省外语人才普查考试,竟获得全县第一名。1984年起,他开始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并顺利取得了英语专业大学专科毕业证书。
◆“和学生在一起,感觉很年轻,心里也快乐。”
“小小的村子,竟然有了英语大学生!”于是,双河中学校长王代京三次登门,聘请刘汉威到学校代课。
当时,刘汉威已经有了自己的职业——一名雕刻师。当时一个月雕刻东西能挣500多元,而老师的工资只有60元。但是刘汉威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任教的23年里,每天刘汉威6点钟起床。洗漱之后,就杵着双拐,沿着石梯向上爬去。从寝室到教室之间只有95级阶梯,但刘汉威却要花去近10分钟的时间。
刘汉威的课很多,有时连教师节也会排上八九节课。另外教学楼没有厕所,因为怕行动不便耽搁教学,他讲得口干舌燥却不敢喝水。有时,下午放学后,刘汉威顾不上吃饭,便待在教研室批改作业,等着为学生上晚自习。他告诉记者,他带了三个班,都是高三。大家都戏称他是“高三专业户”。
每到周末,都会有十几个学生到他的寝室,让刘老师给他们补课。刘汉威从不收取任何费用。他说,和学生在一起,他感到很年轻,心里也快乐。
高90级学生罗涛,其他科目非常优秀,进入高三时英语成绩仅为25分。“不能让英语拖累了孩子。”于是,刘汉威便让罗涛每天写一篇英语小短文,亲自批改。终于,经过一年的努力,罗涛高考得了78分,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这是双河中学历史上的第一个北大学生。
据介绍,刘汉威所带的第一个毕业班就有20多人考上大学,英语最高90分,创下学校高考英语成绩之最。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其中还有一些弟子考上了北大、清华、复旦等名牌高校。
“你的气质,你的精神影响了我们!”一些学生在给刘汉威的信里这么写道。
(作者:贾飞 原载:《教育导报》)
-全文完-
▷ 进入四川贾飞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