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走进银耳之乡——陈河 -四川贾飞

发表于-2009年09月10日 早上8:02评论-1条

走进银耳之乡——陈河 ­

­

口播:走向文明,走向富裕,是一方百姓的迫切愿望,——这更是地方党委、政府担负的神圣使命。正是肩负着这样的神圣使命,陈河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人民群众在这一方热土上奋力探索,辛勤耕耘,利用通江银耳的品牌优势,借助天然气开发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谱写了富民兴乡的新篇章。近日,我们《巴中新农村》栏目组开展魅力乡镇行,走进了银耳之乡——陈河,近距离感受了陈河的独特魅力和乡土人情。下面,请随我们去那里看一看! ­

­

记者现场:走过涪阳,我们不得不来到位于胡杨10公里处的陈河乡。这陈河乡不仅是风景秀美,更是我们通江银耳的发源地。观众朋友,你知道通江银耳是在陈河乡哪个地方发源的吗?就是我现在所处的位置,陈河乡梦露溪九湾十八包之中。 ­

­

解说:陈河乡雾露溪畔的九湾十八包,山丘栉(zhi)比,溪流盘曲,四周高山环抱,雨水调匀、温湿适度,耳林茂密。该地还有雾露台,雾露薄暮则起,其状非丝非线而成片团。清晨走入林中,走不到几步,衣衫尽湿,登到山顶俯瞰,一片雪白景象,四季如此。同时,通江银耳对自然条件的选择要求特别挑剔,它的生长需要适当的水分和阳光,对温度和湿度有严格的要求,太过干燥会影响发酵,太过湿润又会影响它的生长。因此,陈河乡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满足了通江银耳的生长需要,使它毫无疑问成了通江银耳的发祥地。 ­

­

记者现场:这个地方的气候是非常特别,湿度特别大,而且整个森林覆盖面积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通江银耳就是在这样一个条件中孕育的。当地人就这样一个说法:“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说明我们通江银耳就是‘天地万物之化雨,日月精华之结晶’,我想这一点都不为过。那么要追溯到银耳的发源,可以上溯到嘉庆年间,成规模的种植到现在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 ­

­

解说:是的,通江银耳历史悠久,自明代开始,通江银耳就以“皇家养生益年之品”知名于世,至晚清,更因治愈慈禧痢疾而名满天下。清宫女官德龄在其所著《御香缥缈录》中,这样描述通江银耳,往往一小匣的银耳要一二十两银子才能买到。寻常人花再贵的钱去买,也不容易得到好的,因为最好的银耳,已被做官的人当着孝敬太后的一种专利品了。据说,通江银耳最开始只是天然生长,耳农只能到山上的青杠树上采摘,直到后来,耳农们渐渐掌握了银耳人工培植技术,然后才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直至成批生产。据介绍,光绪24年前,陈河一带就已普遍种植通江银耳,一直延续到至今。 ­

­

解说:陈河乡党委、政府利用青杠树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适合通江银耳的生长和种植,大力鼓励村民以科学的种植方法和独特的管理方式,积极种植通江银耳,使其成为一种产业,让通江银耳销往海内外。通过种植通江银耳,该地村民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家里条件好了,日子也富裕了,目前,种植银耳已成了他们每年农事的重大课题,而驰名中外的通江银耳,更是成为了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陈河乡村民毛宪兵、罗定章,就是其中受益的村民代表。 ­

­

同期声1(陈河乡村民毛宪兵): ­

­

记者:老乡,你好,这些银耳都是你自己种植的吗? ­

­

村民:是自己种的。 ­

­

记者:这些都是拿去卖吗? ­

­

村民:能卖一些,也自己吃嘛。 ­

­

记者:你们家里就是在种植这个银耳吗,那每年估计要种多少? ­

­

村民:大概300斤。收益还可以。 ­

­

记者:所以说,咱们也不得不感叹,如今的通江银耳不再是皇家所御用的,如今通江银耳更是走进了千家万户,老百姓不仅可以利用它来发家致富,也可以拿来自己食用,成为大众消费的食品。 ­

­

同期声2(陈河乡村民罗定章) ­

­

记者:大爷,你这些种的都是什么呢? ­

­

罗:银耳。 ­

­

记者:这是你们家的吗?你们家有多少这样的银耳? ­

­

罗:我们家的,两三百袋。 ­

­

记者:这个是在干什么呢? ­

­

罗:这个是在发汗。 ­

­

记者:那么你们家银耳的效益怎么样呢?估计一年能挣多少钱? ­

­

罗:很好很好,一瓶能达20快钱。 ­

­

记者:那你去年的收入多少? ­

­

罗:去年收了7000多。 ­

­

记者:你们家的主要收入是种银耳吗? ­

­

罗:是种银耳。 ­

­

解说:据该地村民介绍,通过种植通江银耳,不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还解决了当地的劳务问题。陈河乡村民再也不需要外出务工了,他们在家里也能挣到钱,还能修好新房子。村民任治禹和他的妻子就尝到了种植通江银耳的甜头。记者来到任治禹家时,他正在装修自己的三层小洋楼。谈到种植银耳,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

­

同期声3(陈河乡村民 任治禹 任治禹妻子 李娟) ­

­

记者:大哥,你修这个房子大概花了多少钱啊? ­

­

任:大约十来万。 ­

­

记者:那么这房子的钱都是种银耳得来的吗,你们家种植银耳有多少年了? ­

­

任:恩,是的,我们家种银耳有十四五年了。 ­

­

记者:效益怎么样 ­

­

任:效果还是可以 ­

­

记者:,要是你不种银耳的话,你们家能修这样的房子吗? ­

­

任:那是不可能的,基本上。 ­

­

记者:大姐,你们家的房子以前是在哪个地方呢,条件怎么样呢? ­

­

李:在那山上,条件很艰苦。以前想修个新房子想了多少年了,但是一直没有那个经济条件,现在终于实现了。现在修了房子,当然很高兴了。 ­

­

解说:更为惊奇的是,不仅陈河乡当地村民积极种植通江银耳,一些外地农民也把家搬到陈河来着力种植通江银耳,从而获取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家住南江的米松就是这些外来耳农的一个代表,几年前他还在外地打工,过着漂泊的生活,后来听说种植通江银耳很有发展前景,挣钱快。便举家搬到了通江银耳发祥地——陈河乡。你别说,他这一来,就挣到了不少的钱,现在已经发家致富了。 ­

­

同期声4(南江人 米松) ­

­

记者:大哥听说你是南江人,那你是特意到通江来种银耳的吗? ­

­

米松:是的,南江人。我们那边没的那个资源,二个就是气候来说。种银耳还是通江陈河这边环境气候比较好点。银耳是陈河的发祥地。我是慕名过来。 ­

­

我是专门到这边来种植的,我住在这里的。我的孩子都在这里念书么呢? ­

­

记者:那你一年能种多少呢? ­

­

米松:种了五六年了。今年种了2000多袋。 ­

­

记者:你看这些有的都长出来,那么到底种这个难不难呢? ­

­

米松:不好说,这个还是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在里面。这个要讲科学,老百姓种的比较少。我们种的比较多,那是要讲科学的。 ­

­

记者:那你这个效益怎么样? ­

­

米松:气候好的话还是可以。产量高的话大概在十万元左右。 ­

­

记者:像这些木材以后怎么处理呢? ­

­

米松:可以卖给附近的老白新烧柴。 ­

­

记者:它还能不能再长银耳出来? ­

­

米松:不能了。那不行,它把里面的营养成分都吸收完了。 ­

­

记者:要是想种银耳的话,成本高不高呢? ­

­

米松:这两年相对比较高还是。劳力费比较高,这两年。 ­

­

记者:那管理好管理吗? ­

­

米松:管理,像我们专门在搞这个还是比较好管理。 ­

­

记者:从南江搬过来五六年,给你带来什么变化呢? ­

­

米松:变化呢,基本上来说是挣到钱了。 ­

­

解说:像米松这样的外地人来陈河种通江银耳,还有许多。他们依托陈河乡独特的气候自然条件,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在陈河乡通过种植通江银耳而走上了富裕之路。陈河乡也因为耳农们大规模的种植通江银耳,使全乡的经济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村民的物质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

­

同期声9:(陈河乡科协主任 赵新天) ­

­

赵:陈河乡是银耳之乡,今年的产值达到一千多万。百分之八十的农户都在种耳,人均产值可以达到八百元。 ­

­

口播:通江银耳是中国著名特产,那么它与市场上其他银耳相比,又具有哪些自己的特征呢。我们问一问银耳专家,曾星翔。 ­

­

同期声5(史志专家,曾星翔) ­

­

记者:曾老,如今市场上卖的银耳品种比较多,但是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产生一个误区,那么如何来识别我们通江地地道道的银耳呢? ­

­

曾:真正的通江银耳,色泽上它是米黄色的,外地的银耳它是雪白雪白的,形状上,我们是鸡冠状,它那个是菊花状。就我自己判断,反正炖起了后,一炖就能够炖化的就是通江银耳,其他地方的银耳绝对炖不化。 ­

­

记者:不知道电视机前的朋友们,是否学到这个小窍门呢,下次买银耳的时候一定可要注意了。 ­

­

解说:是的,要想了解通江银耳,不仅需要分辨它,还要懂得怎么个吃法。众所周知,通江银耳不仅是席上的珍品,而且在医学宝库中也是久负盛名的良药。银耳中含丰富的胶质、多种维生素和17种氨基酸及肝糖。银耳中含有一种重要的有机磷,具有消除肌肉疲劳的功能。它被人们誉为“菌中之冠”,既是名贵的营养滋补佳品,又是扶正强壮之补药。历代皇家贵族将银耳看作是“延年益寿之品”、“长生不老良药”。有一首诗这样写到:“结庐此地常食耳,鹤发童颜不问医。”诗中就写到了银耳的食用价值和美容效果。于是,我们栏目组收到陈河乡党委政府的热情款待,有幸品尝到了这地地道道的通江银耳。 ­

­

同期声6(史志专家,曾星翔) ­

­

记者:来到银耳之乡,肯定是要饱一下口福,尝一下我们的银耳大餐。那么,曾老,我想问一下,这个通江银耳它的价值到底有多高呢? ­

­

曾:通江银耳它含有19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一种微量元素,它这个炖、抄起吃都可以,除了滋阴润肺,另外还可以养颜。女娃娃可以多吃一点。 ­

­

记者:哦,那我要赶紧尝一下。非常的不错,很细腻,在嘴巴的感觉是很丝滑的感觉。而且这里我还给女性朋友支个招,喝银耳不仅可以养眼,而且这个汤的话,在夏天浮在脸上,具有嫩肤,也有冰镇的效果,你不妨也试一下。 ­

­

解说:字幕:记者向观众朋友们介绍几种银耳汤的作用。 ­

­

冰糖银耳汤 ­

­

夏天,最容易发生中暑,除了避免日晒高温环境外,还可制作冰糖银耳汤解暑。 ­

­

银耳枣仁汤 ­

­

夏季白昼时间较长,闷热的天气往往会影响人们的睡眠和休息,许多人一天只能睡上四至六小时,甚至通宵难寐。而银耳枣仁汤对夏日失眠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银耳明目汤 ­

­

银耳石斛羹 ­

­

夏季气温高,炎热的气候往往使人大汗淋漓,汗的流失常常使人肢体乏力,懒于动弹。要补充大量的体液,除了多喝白开水、热茶水外,还可以饮用银耳石斛羹。 ­

­

解说:吃了通江银耳,我们又来到了通江银耳博物馆,在厚重的历史沉淀中,去寻觅通江银耳的发展足迹和文化渊源。 ­

­

同期声7:(博物馆门前,曾老的讲话。) ­

­

记者现场: ­

­

记者: ­

­

曾老: ­

­

解说:中国通江银耳博物馆座落在中国银耳发祥地:四川省通江县陈河乡雾露溪畔,距县城30余公里,占地面积十余亩,其典型的川北民居风格与雾露溪“九弯十八包”独特的自然环境相映生辉,把“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的银耳生长特性展现得更加明显。中国通江银耳博物馆于2004年9月落成。馆内设置四个分馆,全面介绍了通江县银耳从自然生长到人工栽培、到现代化生产的历史及其发展轨迹,生动展现了通江银耳的传统生产流程、独特生长环境和生产工艺,系统介绍了资源保护、科研活动、产品开发及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深刻反映了通江银耳对通江社会经济、文化生活领域的重大影响,构建了通江独特的银耳文化,提升了通江银耳的文化品位,丰富了“中国银耳之乡”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通江一处重要的特色旅游景点。 ­

­

解说:博物馆里,陈河乡党委书记向我们介绍了通江银耳的种植工序和发展历程。 ­

­

同期声8:(陈河乡党委书记 朱逊)(名字不确定) ­

­

解说:参观完通江银耳博物馆,我们似乎走进了银耳的发展历史,走进了嘉庆年间。我们仿佛也看到慈溪用膳时,极力赞美银耳味道可口的画面。据陈河乡科协主任赵新天说,陈河乡不仅地上银耳闻名天下,富了百姓;地下矿产资源也异常丰富,尤其是天然气资源,亦让陈河乡引以为豪。 ­

­

同期声9:(陈河乡科协主任 赵新天) ­

­

赵:陈河乡还被称为天然气之乡,我们境内有7口井正在开发,给我们老百姓就地务工每年消化2000人次。 ­

­

解说:来到陈河乡科协主任赵新天介绍的中石化四川分公司输气站,输气机器在忙碌的运作,工作人员穿着浅红色的制服,专心致志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据介绍,这些天然气正每日以几十万平方米的产量输往巴中及其他地区。 ­

­

同期声11(中石化四川分公司技术人员陈勇) ­

­

记者:在陈河乡啊,地上的银耳是闻名遐迩,但是地下的矿产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在中国油气西南开发油气公司的一个天然气输送站。那么像这样的天然气输送站还有好几口,巴中全市的天然气用量就是从这里输出的。这也是川气东送的基地之一,这些天然气将送往上海等各地。 ­

­

记者:我想问一下,天然气是输送到哪个地方呢? ­

­

技术人员:主要送往巴中市。 ­

­

记者:那每天输送量是多少呢? ­

­

技术人员:有几十万平方米。 ­

­

解说:像眼前我们看到的这种井口,陈河乡还有6口。它们正在开发之中,我们相信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一定能给陈河乡百姓带来更大的收益和好处,也能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国家。诚然,陈河乡通江银耳的种植早已成绩斐然,天然气的开发更是蒸蒸日上,而更为特别的是,他的柞蚕天然散放养殖更是独具特色,天下罕有。据介绍,通江县柞蚕种场已成为四川省唯一的一家天然散放养殖基地。 ­

­

同期声12(通江县柞蚕种场技术员) ­

­

记者:观众朋友,你千万不要害怕,这个虫子它可不是一般的蚕,它的名字叫柞蚕,她与普通的家用蚕不一样的,家用蚕是白色的,吃桑叶,而柞蚕呢,它吃的是青冈叶。它的颜色是黄色,是漫山遍野的散放。柞蚕和家用蚕有什么区别呢,我们还是来问一下技术人员,让他来为我们解释一下。 ­

­

记者:师傅,你好,你是养蚕的吗?柞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呢? ­

­

技术人员:主要用于航空领域,制造降落伞。第二个是医疗保健领域。 ­

­

记者:为什么会选择在陈河这个地方呢? ­

技术人员:一个是气候条件很会好,第二个是青冈树资源非常丰富。 ­

­

记者:这样也难怪,我们陈河果然是个宝地,有生命的东西在这个地方长得都是这样的好,难怪通江银耳会在这个地方发源。 ­

­

解说:看完了陈河乡的情况,我们不得不感叹,陈河乡党委、政府在新时期,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种植通江银耳,又依据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解决了该乡部分的劳动力,为我市居民天然气使用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面对发展中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在抓干部队伍建设的同时,以实实在在的工作实绩鼓舞着村民,以共同致富的目标凝聚着群众,他们用真心带领和引导全乡人民,在带动全乡致富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脚步,在促进全镇经济社会的发展上谱写了华丽的篇章。我们有理由相信,前进中的陈河乡,一定会在历史的长河中,以通江银耳为契机,以天然气为动力,绽放无限魅力的光芒! ­

­

口播:好了,观众朋友,今天的节目就到此结束。下期节目,我们将带领大家走进农业示范基地——新场乡去看一看。想要了解更多,下期再见。 ­

(作者 贾飞 原播 巴中市电视台)­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四川贾飞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罗军琳推荐:罗军琳
☆ 编辑点评 ☆
罗军琳点评:

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
历代皇家贵族将银耳看作是延年益寿之品,长生不老良药
陈河乡是银耳之乡,通江银耳地地道道,是米黄色的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陈河乡的欣喜,也了解到很多关于银耳方面的知识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感谢您对散文版面的支持,问候秋安!at:2009年09月20日 清晨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