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在《师说》中如是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需要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便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是其师德所在。渊博的知识是教师所应具备的,老师运用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如何做人。倘若老师将这些都做到,那么他就是一位有师德的教师,因而受到学生的欢迎与喜爱。
然而,当今之世少数身为教师之人却让人感觉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之所以使人有这种感觉,正是少数为人师表的教师违背师德,作出失德之事。他们被名利迷住双眼,利欲熏心,自己都被个人的私利迷惑,还如何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他们能够给学生教知识,然而在做人方面,在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如何正确指导学生。
某些教授为了晋升,为了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地位,不惜剽窃他人的论文,将别人的研究成果占为己有。这种事情屡见报端。这些所谓的教授表面上衣冠楚楚,风度翩翩,在学生面前,知识渊博。然而,背后却做着有违师德之事。近日,媒体上炒的沸沸扬扬的袁腾飞在《百家讲坛之两宋风云》中的讲史内容疑似抄袭某部新近出版小说的虚构情节和段落,袁腾飞作为一名中学的历史教师在讲述严肃的历史之时居然用小说中的虚构情节和段落,并且在回应媒体记者的发问时,竟然回答:“如果有雷同,纯属巧合”。当谈到书中出现的多处虚构,袁腾飞认为:“历史的事实肯定是真实,但人物之间的对话完全可以虚构,比如《史记》中的对话,司马迁可能在场吗?他不可能在场。只要虚构符合历史真实就可以。比如赵构母亲不得宠,在那里眺望,那完全可以虚构。”不知道袁老师在给学生讲课之时,是否也是虚构?
某些教师为了出名,时常出入交际场合,时常与媒体打交道。对学生的教学却有所放松。老师原本为人师表,为学生作出榜样。然而,他们却不再将注意力放在教学和钻研知识之上,反而放到了追逐名利之上,学生又怎么用心学习,又如何不渴望“一夜成名”?
教师这个职业神圣是因为他把学生装在心中,将自己的经验与知识传授给学生。传授学生知识,解答学生的迷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也是老师的师德所在,大部分老师都能够守住自己的师德,将学生装在心里,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只有少数的教师被名利所迷惑,利欲熏心而失德。
其实师德与失德只有一步之距,正如真理与谬论一样。这一步之距也就是一念之差,那就是心中装着学生,还是装着一己私利。心中装着学生就会全身心的教导学生,最终桃李满天下,因而守住师德受人尊敬。心中装着一己私利就会不择手段去谋取,最终会有一天竹篮打水一场空,由于失德受人唾骂。师德与失德仅一字差千里,德在则师业伟大,德失则师颜扫地。
-全文完-
▷ 进入剑气箫心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