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下个不停。秋凉,悄然而至。
一行文友,在雨中,彼此相约,结伴而行,向着千年古镇城厢,慕名而去。
城厢,坐落在川西平原成都的东部。古镇不大不小,东、南、西、北四条街,就如一个十字型的坐标,把古镇分成有序的版块。
撑着伞,秋雨细细,渐行慢走在有些寂静的街道,古镇多了几份诗意与韵味。脚步清脆,和着偶尔穿巷而过的风,路的那边,繁华、喧嚣、高楼叠起;路的这边,恬静、安详、红墙碧瓦若隐若现林中。
古镇很老很老,辛亥革命四川三大革命英烈之一彭家珍,二品道台何元普,当代著名诗人流沙河等,都出生这里,国学院士贺麟曾就读于古镇绣川书院……街头巷尾,白发老人唇齿随便轻轻一开,便有讲不完的古镇故事,叙不完的古镇历史。
家珍专祠、寿福寺、明教寺觉皇殿、文庙、武庙、绣川书院、县衙、三清观……一处处景观,记载着古镇曾经的风云与变更。千年风雨,往昔不再重现。聆听岁月的风吟,古镇的一街、一屋、一墙、一瓦,似一本线装本的古书,一翻启一细读,关于古镇的历史文化及民俗、民风、民情,如此耐品又让人寻味无穷。
秋雨淅沥、翠柏森森、回廊曲折、庙宇肃穆、陡檐翘角、钟声回旋、荷塘碧波、碑墙罗列……一切、一切,静静的驻足观赏、默吟,一颗心,刹那间变得恬静、安然。
走进彭家珍大将军专祠,烈士汉白玉雕像立于正堂,两边分列着孙中山、毛泽东亲笔文。一张张手稿、一页页资料、一张张图片、一块块牌匾、一件件器物、一句句留言、一列列碑文……记载着彭家珍烈士成长的历史,以及人们对了无限的敬仰、缅怀、追忆。
“共和成,虽死亦荣;共和不成,虽生亦辱,不如死得荣”。1912年1月26日,随着彭家珍掷出的炸弹,一声巨响,炸死清禁卫军的头领良弼以身殉职。从此,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寿终正寝,亚洲第一个共和国随即诞生。
这便是史册上记载的不可抹灭的历史——红罗厂事件。这事件的主角——彭家珍,那时,他才仅仅只有二十四岁。
雨,还在不停的下。整个纪念专祠,因为这雨的存在,多了几份庄严、宁静、肃穆。
“我老彭收功弹丸!”孙中山亲笔题写的几个字映入眼帘。一尊高大汉白玉塑成的彭大将军——彭家珍雕像,静静的立在翠柏间,双眼融着微笑,凝望远方。
静立雕像下,虔诚仰视无语,我们不由肃然起敬。沿着英雄视野方向而寻,掠过古老的小镇,穿透很远很远,遍及整个神州每一个角落……回忆昨天,看看今天,憧憬明天。正因为有了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今天我们幸福美好的日子。
雨中的古镇,游人来来往往。一声叫卖、一声呦喝、一张招牌、一座木楼、一个商铺,仿佛依然保存着远古最初的印象。让我们慢步穿行深深小巷里,恍若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远古曾经的那个悠远的土地上,一路寻找、收捡古镇曾经的点点滴滴,充实一份记忆,悄然收藏……
肚子渐感饥饿,一看时间已经晌午了。古镇的锅魁夹凉粉、肥肠粉自是必吃小吃。烧得泛黄泛白的锅魁,中间夹上凉粉,放在嘴中轻轻一咬,酸酸的、脆脆的、甜甜的。点上一碗肥肠粉,热气腾腾,用筷子轻轻一挑,细细的、滑滑的、辣辣的,真的是色香味俱全,大呼过瘾。
沿路寻找,这里一家特色、地道的回民饭馆。选了一个雅间围桌而坐,随便在菜单上勾上记号,不一会一桌菜美、价廉、丰盛的特色菜肴就端上来。油炸花生米、火爆鸭肠、牛肉烧竹笋、萝卜炖牛肉、各青椒牛柳、回民板鸭、卤牛肉、麻辣豆花、凉拌废片……闻着香气、睹着菜色,肚子倍感饥肠辘辘起来,让我们垂涎三尺,直吞口水急不可耐的伸筷而食之。
杯来盏去,饭桌上欢声笑语。品着美食,喝着醇酒,执筷停筷间,不经意大家的肚子饱饱,已经不再有先前抗争的呐喊声。
离开饭店,入林边古朴精致茶馆,选一安静角落而坐。
一杯清茶、一支烟、一篇文、一幅字、一首诗……文友们或随意而作、或融情朗诵、或问这问那,彼此笑谈品评中,无限惬意痛快中。
窗外细雨,纷纷细如牛毛。微风掠过,池塘荷叶田田,岸边绿柳依依随风,池边垂钓静静……
不觉之间,天色渐晚,意犹未尽。于是,撑一把伞,在细雨中向着归去的方向走去。
挥手,在雨中,告别这平原深处的古镇。透过湿湿、模糊的车窗,古镇的影子,渐于我们的视野中变得模糊……
2009、09、14静夜随笔
-全文完-
▷ 进入依窗听风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