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对牛弹琴”新解!带雨的云

发表于-2009年10月05日 上午10:50评论-4条

“对牛弹琴”是个贬义词,带有讥笑、耻笑、讪笑的意味。然是讥笑不会附庸风雅的牛,还是讥笑傻乎乎的想牛也附庸风雅的弹琴者呢?

最初是讥笑对牛弹琴者,后来,才渐渐变成讥笑不会附庸风雅的牛。所以,我的文章题目叫做《新解》其实并不恰当,叫做《老解》还更合适贴切。

没法,很长的日子里都不是对着“对牛弹琴者”而是对着不会附庸风雅的“牛”,用它埋怨“牛”笨,批评“牛”蠢,耻笑牛不懂风雅,所以我不得不把题目叫《新解》。

经过年年月月、风风雨雨,人们已经习惯借“对牛弹琴”讥讽不会欣赏音乐的“牛”,包括讥讽如牛一样懵懵懂懂,只知道吃、喝的人了。

比如有人耻笑别人的脑子不开窍,说了一大摞道理还是不明白,便可能愤愤然埋怨一句:“对你说话简直如同对牛弹琴!”

“对牛弹琴”的典故是这样来的:

有个叫做公明仪的文人雅士,一日春风吹暖、大地回春漫步郊野,看见有条牛在一片葱茏中兴趣盎然的吃草。

青翠宜人的风景和清新的空气中,公明仪好不心旷神怡呵,心情特别的好。于是他突发灵感,想凑个趣为那只牛演奏一曲美妙动听的乐曲。

他回家抱来了琴,首先对牛弹了一支高深的“清角之操”,叮叮咚咚的琴声悦耳动听,公明仪好生快活,本以为那牛必定会非常喜欢听他的琴声。 

错了,牛对他的乐曲居然无动于衷,依然一心一意的低头吃草。他想可能因为曲子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于是重弹了一曲通俗的。那只牛也许把叮叮当当的声音当成了牛蝇的嗡嗡叫声,害怕牛蝇来叮它咬它,于是竖起了耳朵,像是在专心地听着琴声。

又错了。他再仔细瞧瞧,发现牛依然毫无兴趣,还是只顾吃草。公明仪不再弹高雅的曲子,改弹一支通俗小曲。哪料牛仍然没有反应,过了一会儿,干脆咩咩一声甩着尾巴走了。

公明仪白忙乎一阵,他非常失望。一个好心的乡下人表示同情,安慰他说:“并不是你的琴弹得不好,是你的曲子对不上牛的耳朵啊!”

所以说,最初时“对牛弹琴”不是讥讽牛而是讥讽人,不是耻笑不会附庸风雅的牛,而是耻笑傻乎乎的对牛弹琴者。

公明仪一定觉得这只牛太不识相,太不领情,如此美妙动听的曲子居然不好好欣赏,只顾着吃草。他哪里知道牛吃草是为了解决肚子问题,“清角之操”虽然高深绝妙、美丽动听,可是对它的肚子没有益处。

不是牛不识相,不是牛不领情,而是公明仪自己不识时务,看错了对象,所以才白辛苦了一场,自讨没趣,正如那乡下人说的,他的琴声对不上牛的耳朵呵。所以后来有人评议说:“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究竟是牛傻牛呆牛糊涂,还是对牛弹琴的文人雅士自己傻自己呆自己糊涂呢?当然是公明仪自己傻自己呆自己糊涂。美妙的琴声既不能填饱牛的肚子也不能帮牛解渴,牛当然就肯不领情,就不答不理,甚至嫌那叮叮当当的声音烦,咩咩一声离开了草地。

人和人之间其实也有类似公明仪给牛弹琴这类傻人傻事。比如不是尽力满足穷人衣食住行和柴米油盐的需要,而塞给他们美妙、动听、迷人的高谈阔论,不就犹如同那个文人雅士,弹给牛听高雅的“清角之操”。

人和牛一样也是要求首先吃饱肚子,如果不肚子空空如也,哪里顾得上附庸风雅,哪里有心思欣赏美妙的乐曲,哪里乐意迷恋高谈阔论呢。

比如重复来重复去的“理想”“远景”“识大体”“顾全局”等一些无关过好现实日子的高论,对一些尚不能完全温饱,尚且还居无定所的一些人,不就犹如公明仪要牛附庸风雅,要牛欣赏他美妙的乐曲一个样嘛。

无关柴米油盐的“清角之操”既然塞不饱肚子,顾不上温饱的人当然就不可能感兴趣,所以就如同牛,也是只管一心一意的低头吃草,才不听美妙的琴声呢,甚至还嫌烦,还甩甩尾巴走掉。

理想和未来之曲当然是动听又颇有魅力,甚至还能令人心旷神愉、梦寐以求,然而不能安居乐业的人哪有如此闲情逸致呢。

如果今天都还过不好日子,哪顾得上为十年二十年以后的日子欢欣鼓舞呢,自己都还顾不上温饱,没钱给父母治病,没钱给子女上学的人,哪能想到孙子、重孙、重重孙们将来的美好日子,为他们的将来陶醉和欢欣鼓舞呢?

古人都知道吃饱穿暖的事第一重要,所以有个文绉绉的说法叫做“民以食为天”“民以衣食为本”。百姓自己的说法就更加简单、明了、生动、形象,叫做“人是铁饭是钢”,铁汉子也是要吃饭呵。当代还有个更精彩的说法,叫做“吃饭是个硬道理”“赚钱发财是个硬道理”。 

居高临下惯了的人当然看不见这些,又当然就不明白这些个理,以为百姓们和自己一样在过着好日子,一样能够满怀激情的附庸风雅,一样的兴致勃勃的追求高谈阔论。大江大海里悠哉游哉之鱼焉知釜中之鱼之不乐矣。

贫穷线上的人还不算太少,盼悠哉游哉者不要像那个文人雅士,只顾着自拉自唱高雅乐曲,不要太多的对衣食难保的人高谈阔论,不要太多絮絮叨叨这样那样的宏伟远景。

适当点缀高雅是令人心花怒放的好事,可以鼓劲、提神,可是已经听了很多,再多了就会嫌烦、嫌滥,甚至生腻、生厌。何必花那么大的力气那么多的精神“对牛弹琴”呢。还是留下一些精神和力气解决实际问题好,多做一些改善百姓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等实事好,多办一些柴米油盐的具体工程项目好,要不然有些人也会如同牛一样不搭不理,甚至甩起尾巴走了。

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不用说,得了人家的一定会耳朵根子软,如果能让那些水平线下的人吃得饱饱的,住得好好的,穿得暖暖的,口袋装得满满的,那时他们一定也会喜欢附庸风雅,也会欣赏高谈阔论。

对牛弹琴不稀罕,只因高高位居上;

闲来村野踱方步,心头一动来灵感。

敲起琴声滴滴答,教牛听琴附风雅;

岂料老牛不领情,咩咩乱叫甩尾巴。

“对牛弹琴”的典故本来是讥笑对牛弹琴的那个穷酸秀才,因为后人混淆而产生了双重性,既可能是讥笑不能附庸风雅的“牛”,也可能是讥笑对牛弹琴的人。闲来无事,作《对牛弹琴新解》一篇提醒,不要上当哦。有个笑话可作补充。老师要学生以“对牛弹琴”造句。

一个学生的造句是:“老师讲听不懂的东西给学生听就等于对牛弹琴。”又一个学生的造句是:“老师明知道学生听不懂,还白费力气对牛弹琴。”再一个学生的造句是:“老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没有兴趣听岂不等于对牛弹琴。”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带雨的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边啸精华:燎原百击
☆ 编辑点评 ☆
边啸点评:

文章借对成语的解说,入情入理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分析细致,层次错落有致,有一定的说服力!

文章评论共[4]个
沧海一蝴蝶-评论

读来耳目一新,颇有趣味。欣赏,问好作者!at:2009年10月05日 上午11:19

心有灵兮8286-评论

很多时候,我们都成了那只听琴的“牛”哦!at:2009年10月05日 中午12:47

低碳遗叟-评论

其实我们多时只能别无选择的扮演“牛”的角色。这下好了,现在不知是阁下在对牛弹琴或是牛在对阁下弹琴?贵阁下有些论调,低某人不敢苟同,我不知道烟雨杂谈版的网友是否有百分之五十是富豪,达官贵人,八旗子弟,既得利益集团的人物?。。。at:2009年10月05日 下午5:36

红尾巴的狼-评论

欣赏,问好。at:2009年10月06日 清晨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