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接受也是一种爱一盏心灯

发表于-2009年10月08日 下午4:38评论-1条

有一次去朋友家玩,朋友十分热情,坚持留我们吃晚饭。大家走进厨房,看见地上堆放着一筐蔬菜,可能由于堆放时间太久,散发出一股腐臭味。于是奇怪地问:“为什么家里存放如此多的蔬菜,市场里不是天天都有新鲜的买吗?”

朋友回答:“这是我妈几天前从乡下送来的。”

“你妈都那么大把年纪了,还麻烦她干什么?”我在一旁责备道。

朋友笑道:“这你们就不懂了。”于是将其中原委娓娓道来。

原来朋友早年丧父,母亲守寡二十多年,独自辛辛苦苦将他拉扯大,吃了不少的苦,母子俩相依为命,感情极其深厚。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在城里参加了工作,安了家,但母亲仍坚持住在乡下。虽然母子俩隔得远了,但依然不影响母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疼爱,总是隔三岔五地给儿子打电话嘘寒问暖,不时进城给儿子家里送这送那:春天来了送蔬菜,夏天来了送水果,秋天来了送粮食,春节来了送鸡蛋等等,不过其中很大部分都烂掉了。对此,朋友一贯的态度都是欣然接受,来者不拒。大家都表示很不理解解,既然是一种浪费,何必还要辛苦老人家呢?

朋友最后解释说:“母亲三十多岁守寡,含辛茹苦把我拉扯大,花费了毕生的心血,我就是她活着的支柱和希望。现在她老了,没有能力了,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果连这点都拒绝了,她会感到很伤心的。虽然浪费了一点,但是只要母亲高兴,这点浪费算得了什么。”

朋友的话让我们都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我的心里不觉一阵自责。以前每次回乡下老家,父母都像过节一样欢迎我们,杀鸡宰羊,买东买西,走的时候还不忘大包小包地往袋子里面塞,其实不过是些自家产的水果蔬菜等土特产。然而我们每次都埋怨他们大肆操办过于浪费,或以“路上不方面”、“城里什么都有的卖”等借口将那些大包小包一个个清理出来,甚至就连父母想送一程的举动也不太愿意,总是催了又催,要他们早点转身回去。现在回想起来,和朋友想比,自己真是差得远了。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经历人人都有过,只是很少有人像朋友那样去深层次地考虑。在大部分人眼里,一直有一种主观的认为,对待父母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提供充足的物质保证,不让他们受冻挨饿,就足能体现晚辈对长辈的爱;对待朋友只要诚实守信,在其困难时积极提供帮助和支持,就足够体现朋友之间的爱。由此看出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我们只知道一味的付出、赠予、牺牲,却很少去接受别人的付出、赠予和牺牲。当学生看见老师抱着作业本去教室的时候,十分高兴的说:“老师,我帮你拿吧。”却被老师以“不用了,老师拿得动”的理由谢绝;当别人在列车上把认为好吃的东西送给我们品尝时,却被我们以不喜欢或不饿的借口婉言推辞;当家人将一袋袋土特产塞进我们的行李时,却被我们以不方便或城里有的买为由再三拒绝。殊不知,我们无意中却伤害了一颗善良而热情的心,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令他们感到难堪、失望、沮丧,严重的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导致他们的心门闭塞,最终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阂、淡漠、疏远。现代都市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现状就是最好的佐证。

“知心姐姐”卢勤说过:“爱是一个口袋,往里装,产生的是满足感;往外掏,产生的是成就感。”因此真诚的付出,合理的接受,会使我们在无意中洒下更多的爱,收获更多的爱。其实,接受一个人的爱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沉重和复杂,不过就是点点头、抬抬手等举手之劳,或几个字的简单言语,但对于付出方来说,接受就是一种肯定,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赏识!更是一种社会美德!所以说付出是一种爱,接受同样也是一种爱,既满足了自己,又成就了别人,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不妨从爱的本质再去分析,爱是一种双方的赠予行为,在程序上有一个收授过程,它的主体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重的,有付出方,就有接受方,两者平等自愿,互为依撑,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方,任何一种爱的行为都无法完成,无法实现。所以接受和付出地位同等重要,我们应该同等认识,同等对待。

以前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不要犹豫伸出自己的手,也不要犹豫伸向自己的手。意思是说当别人身处困境时,我们要毫不犹豫伸出援助之手,同样当我们自己身处困境,有人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时,我们应该毫不犹豫的接受。的确,现代社会极其复杂且高速运转,每个人都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挫折,时常感觉活得很累,压力很大,如果所有的事情都靠我们自己亲自去解决,那我们将会一辈子陷入永无休的徒劳奔波和无助之中,最终一事无成。所以只要我们人人都能敞开胸怀,放下包袱,勇敢地付出爱,坦然地接受爱,生活就会变得更加幸福快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更加友好团结,社会也将变得更加稳定和谐。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一盏心灯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紫云山人点评:

付出应无怨无悔;接受懂得是一种爱,更应学会感恩。这才是和谐社会应有的旋律。

文章评论共[1]个
短笛牧歌-评论

感人。问好!at:2009年10月08日 晚上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