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余秋雨:“倒余人士”并不是网络“暴民”鲁速

发表于-2009年10月10日 下午5:24评论-1条

文学批评是保障文学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力武器,是促进作家(作者)健康成长的催化剂。没有文化批评或文化批评缺失,文学艺术发展就缺少动力,就有可能误入歧途。因此,在文学艺术领域开展正常的文学批评是十分必要的。

前几天,著名作家阎延文博士深感当今文学批评的缺失,她分析其原因时说:“首先,评论版面的大幅缩水,使文化批评缺乏发表平台和对话空间,这是客观物质原因;其次,批评者的责任缺失,更是文化批判失语的主观因素。今天,‘红包’批评已司空见惯,更露骨的是,某些批评者甚至把自己的学术和人格,都当作商品出售,或者论字开价,或者唯权唯钱,毫无道德准则。文学界自身丧失了行业自律,作家的道德人格无人监督。仅今年上半年,作家抄袭、主[xi]雇枪手、余秋雨捐款遭质疑等来自文学界的负面新闻,就不断刺激着大众的神经。这是文学界的悲哀,更是评论家的失职。”在此情况下,网络等新媒体承担了主流媒体的使命,中国大众则承担起文艺批评的责任。

如今,网络文学批评风起云涌,网民包括一些著名学者专家如易中天、朱大可、李辉、阿忆等对余秋雨“捐款门”、方静的“间谍门”、文怀沙“国学大师”等一些文化现象进行质疑和批评。易中天先生认为“我们这个时代,迫切需要批评,包括道德批评,也包括文艺批评和学术批评。而且我还认为,这种批评应该是自由的。”他同时提出了批评的原则和底线,就是“证据确凿,立场公正,保护隐私,尊重人格”。其中,证据确凿和立场公正,是“真的原则”;保护隐私和尊重人格,是“善的原则”。这就是“四原则”,也就是批评的“操作原则”。批评的“三不问”(不问动机,不问资格,不问对象),则是批评的“前提原则”。有此“三不问”和“四原则”,我们的批评,就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了。易中天先生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开展文学批评指明了方向。

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不仅是一个态度问题,而且是一个人的气度和修养问题。文学涵养深,肚量大,谦虚敬慎的人能诚恳接受别人的批评;相反,文学功底薄,鸡肠小肚,虚伪自私的人很难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余秋雨先生虽然散文创作上很有建树,但却是一个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他认为批评他的人都是患“红眼病”,是嫉妒他,他甚至认为批评他的人都是“网络暴民”。他说,无端地攻击他人,永远是一种罪恶。“古人说‘天下固有百恶,恶中之恶,为毁人也。’以为攻击名人可以脱罪,其实是一种暴民心理。”他进一步说,攻击名人的道德缺失,是一些真正道德缺失的人借着名人在完成一种自我精神补偿。“他们见财、见色、见权都会产生一种犯罪冲动,但社会上树立的却是一系列道德模范,他们无处宣泄这种犯罪冲动,只能通过对名人的幻想或诬陷来勉强寄托。因此,中国的名人必须为这些人承担这样的心理投射义务。”

正是余秋雨先生不能正确对待文学批评,所以才招致“咬余专业户”、“倒余派”规模空前的批评。其实,余秋雨大师应该感谢这些“倒余人士”,没有“倒余派”和“挺余派”的激烈论战,你余秋雨能红得发紫吗?“倒余人士”虽然挑了许多刺,但无形中宣传了你自己,为你做了免费广告。要是媒体上一团和气,全是歌颂你的人,你的声明能传播九州吗?世间大抵伟大的人物,都是富有争议的人。鲁迅当年受到梁实秋、陈西滢、徐志摩、胡适、章士钊等一大批学者名流的批评,促使鲁迅写出了许多如投枪似匕首的杂文,倘若没有论敌的批评,鲁迅就不可能成为杂文大师。是故,批评有时能促人清醒、促人奋发、促人进步,批评是产生灵感的重要渠道。说到这儿,我也应该感谢康乐叟等人对我的攻击谩骂,虽然骂我为“混球”、“b*子”、“三姓家奴”等,但我还得感谢他。没有他的刺激,我也写不出《说死皮》、《蚊+蝇+蚤+鼠=康乐叟》等一系列文章。

诚如康乐叟先生所说:“争辩应该理性,网络需要文明”。网友之间其实没什么深仇大恨,大不了只是一些唇舌之争,因此,在争辩时尽量使用文明语言,不要使用粗野下流话语,更不要采用匿名或穿上马甲留脏贴骂人,这样不但易被对方接受,同时有助于净化网络环境。

2009年9月29日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鲁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心灵苦渡点评:

有理有据,入木三分。

文章评论共[1]个
龙萍儿-评论

看来倒余人士还不少呢,不管是颂扬也好,批评也好,说话做事还是要讲究文明的好,这能说明一个人的素质。千万不能用脏话骂人。at:2009年10月10日 晚上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