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昨日能否永远》岂能无情

发表于-2004年05月19日 中午12:52评论-3条

昨日能否永远

我20岁在一所农村中学教书,次年当了初二(九)班的班主任。一年的时光中,可能是我的年龄与学生相差不大的原因,和他们一切都沟通的很惬意,所以这一年的班主任生活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也给了我最为美丽的回忆。时间流逝很快,一年的时光于不经意间就从身边悄然溜走,我已经由教初二时的班主任到现在的初三语文老师了。不知道怎么的,我常常想起那些我自认为美好的时光,在我的心中,那一年的时光就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璀璨的诗篇。

回想那时,我从学校刚出来不久,就又回到了这个悠然神怡、生机四溢的青青校园,不知道是命中注定,还是机缘凑巧。

那一片片碧绿的草地,那一淙淙玲珑的水流,还有那一幕幕刻骨铭心的往事…… 好象都告诉我其实你一直都不孤独。风儿常吹起心湖的涟漪,轻启久闭的心扉,送来一个清风朗月,浪漫烟岚般的境界。让我那时那刻,每一根神经,每一粒细胞,都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从而我不禁一次又一次的问自己:昨日能否永远?

然风不常有,天下亦无不散之筵席。该来的一定会来,该走的留也留不住。有时候也曾慨叹:为何总是有一些故事不能有续集,一段感情不能常存,一朵花儿不能永远娇艳。世间总是有些悲歌感慨之士,大呼“岁月无情,造化弄人”,受其熏陶,也常潸然泪下。但每当哭泣之时,就想起老残先生有一段千古奇论:“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为衡。盖哭泣者,灵性之象也,有一分灵性,即有一分哭泣”。我本身就不是什么具有灵性的人,所以也不敢自居清高,随即停止哭泣。但心里还是有点黯然神伤,幽幽不已。

中秋之夜,四野寂静。身外人尽是对月言欢,觥筹交错,好不热闹!而我孤身一人来多昨日旧地——初二(九)教室门前。只见景物依旧,惟独音容已改。正是“不识旧时故人颜色,只因人去楼亦空”。正目凝望,似是而非,远处的假山堆叠的依然是玲珑有致,在如乳的月光下,对凉亭明月倾诉着一段青春的故事。近处的楼房依旧鳞次栉比,昂首矗立,在柔风的轻抚下,低声吟唱着“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插曲。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人生有三大境界,被后人赞为生活砥砺之见证。时日不久,一女作家对人生的涉世之初到垂老之时也定下三大境界。曰:“人生第一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生第二境,看山非山,看水非水;人生第三境,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其中的味道我自然能全部领会到,只是不明白我的昨日到底是其间的第几境?

有月,见月,不禁想起月的诗句。无故人,失故人,不禁想起故人的诗句。“去年元夜时,花市等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昨日是泛波于浩瀚烟波江上的画舫,是古典别致、雅趣横生的亭台楼阁,是步履摇曳生姿,宛若风吹池塘柳的窈窕少女。昨日是可以引亢长啸“水泊梁山梦已醒,笑傲江湖曲未终”的有感而发,是可以与人“谈笑风生八千里,与君共为沦落人”的豪情壮志。

去矣,逝矣!昨日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记得曾经一个学生对我说过,时间可以淡化一切!哎,直到今天,我还对这句话将信将疑!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朋友当不虚度此生,无知己者物欲虽足神必穷也。一位远在深圳的朋友了解我甚深,听说我的感想后,在电话里笑我不必如此感怀。我冷冷的抛了一句过去说,你不了解我对学生的感情。朋友听了淡淡一笑,说,以后的生活你还会遇到这样的人,美好还是陪伴在你身边的。我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友人又是在电话里发出淡淡的一笑,没有说话,轻轻的把电话挂断了。我也不知道这最后的淡淡一笑,是对我想法的肯定还是否定?

几天后,我收到了朋友的来信。拆开信封,拿出信笺,跃然入目的只是短短的一行字: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阅毕,心头忽地一颤,两行清泪倏然坠落,浸湿了薄薄的信纸.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岂能无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半间屋点评:

帮你重新排版后通过了,既是昨日,就是过去。昨日虽然远去,或许不能永远,可是,记忆可以。想你是匆忙的缘故,文章中还有错别字,我没修改,你自己再看看吧。

文章评论共[3]个
情深霏霏-评论

我觉得你很幸福at:2004年05月19日 中午2:31

请勿打扰√-评论

难道文人就是这样写作的,都什么时代了!
拜托at:2004年05月19日 下午6:09

岂能无情-评论

不管你对我的评论是好是坏,我仍然发自内心的感谢at:2004年05月20日 早上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