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则话:“生命降临时,我哭了,别人却笑了;生命逝去时,我笑了,别人却哭了。”
佛家曰:“万物轮回。”生即灭,灭即生。生与死,不过是生命自然规律及生命特征,任何人无法抗拒与阻止。影视文学作品中,那些所谓的“炼仙丹”求长生不老之术,只不过是虚构与想像,或者是自我安慰与滑稽可笑的自欺欺人罢了。
悲也好,叹也罢;穷也好,富也罢。这仅仅是生命存在的某一种状态,却不是生命本质特征。当一切注定无法改变与主宰生命时,我们除了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思考生命之外,又能作些什么呢?
有生,即有死。没有生与死,或许生命就少了更多色彩。生死之间,一个人一生只能经历一次,不可能重来。人们常说,当一个人生命消失时,于是此人便上了天堂或极乐世界。想想看,真正有天堂么?真正有极乐世界么?谁真正去过?体验过呢?所谓的天堂与极乐世界,不过是人们对逝者的安慰与祝福。
“生命的意义,不是其终点什么时候来临,而是活好每一天。”活好每一天,这是对生命的尊重。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那就要学会试着改变生命的厚度。就算你能活上一百岁、一千岁、一万岁,依然碌碌无为、浑浑噩噩,活得再长又有什么意义呢?
有诗曰:“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活者,是一种幸福,只要活得有意义。逝去,是一种超脱,只要逝得无悔无怨。我们不应该过多以生或死,定义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生命有时很坚强,有时也很脆弱。疾病、灾难、瘟疫等等,随时包围着我们的身体,谁能预测?谁又能把握?生命有时看似真正属于自己,有时却又由不得人。生死之间,变得变幻莫测,今天的生,明天的逝,又有多少人真正能主宰与把握呢?
我们常常看见,面对逝者,总给予太多的泪流或伤悲,仿佛这是对逝者表达自我的一种所谓爱。有时我又傻傻的问,泪多泪少,痛深痛浅,逝者都一无所知,这一切到底是给予逝者安慰呢?还是作给生者看呢?答案不言而喻。
人性的滑稽,就在于拥有时却不曾学会珍惜,一旦失去却又后悔莫及。人与人之间,生活在这个喧嚣而浮华的名利世界里,为名利而较量着、计较着、明争暗半着。太多的灰暗、丑陋、狡诈、欺骗、恩仇、怨恨、伎俩,仿佛无时不充斥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曾用一点点的心,却感受、发现、体验、在乎别人的好。仿佛对方的存在,于自己就是一种负重与阻碍,让自己很累很烦。
尘世万物,无论多么绚丽与纷繁,皆在生命结束的瞬间烟消云散。当生命结束的那一瞬间,人人想得最多的,不是所谓的仇恨、斗争、苦难、名利,过多的是感叹生命的短暂,不曾好好把握经历中的人或事,曾经需要自己用心珍惜的太多太多,如今在生命消失的瞬间,变得感叹后悔。
生时,学会珍惜身边的人或事,就算某一天身边人失去生命。作为生者,何须过多伤心、悲痛?作为逝者,又何须太多留恋与无奈呢?存在中的每一天,只要自己真正用心珍惜、尊重、思考生命,无论生或者逝,我们都应该用一抹欣慰的微笑,给予生命画上圆满的句号,一份完美的诠释。
生死之间,中间只隔着一层薄薄的纸。
纸的两面,分别写着“生”与“死”,不是悲与喜、伤与乐、痛与笑的完全界定。当你能用淡定的微笑真实面对纸的两面,生与死,不过就是灵魂的不同的两个驿站,何来面对生时大喜,逝时大悲的两重天呢?
“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我今生已是满足了。”珍惜生活、善待生命,生死之间,意义于此。无须在悲喜交集间,给予生命留下太多的遗憾与后悔……
-全文完-
▷ 进入依窗听风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