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由于是60周年国庆,全国各地赞颂之声不绝于耳,尤其是成龙大哥演唱的《国家》,似乎让国人的家国意识更浓烈。这便激起了我的探究心。我记得歌词中一句:“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从说文解字的角度来说,倒也形象、通俗。
不过这也更激荡起了我探寻文字演变的欲望,今从网路上搜的关于“国”字古今演变的考证文字有以下几段:
1、商金文上的“国”字写作“口戈”,左边的“口”四四方方表示土地,右边的“戈”是武器,也就是说,“国”字的意思是用武器保卫下的土地。甲骨文的写法颠倒过来,成“戈口”。到了周金文,在“口”下面加了一横,成为“或”字了。这一横是什幺意思呢?许慎说是“以守一,一地也”,与“口”重复,不太可能,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横表示住在土地上的人。后来在“或”的左边加了波状的一竖,表示“戈”的柄,到后来这一竖向两边扩展,成了“匚”,“或”的最后被完全包围,成为繁体的“国”〔□或〕已是很晚的事了,大概是在李斯制造小篆的时候。
但是这不等于说繁体的“国”是正宗,因为“国”字还有另外一条演变路线。非常早的时候,商金文的“口戈”写法,右边的“戈”就被省略,光用“□”代表 “国”了,所以作废的第二批简化字把“国”写作“□”,也是古已有之。但“□”的写法毕竟不容易辨认,所以就往里面填,这就有了“□八土”“□王”“□ 玉”。如果我们到历史博物馆去,看到太平天国的旗帜,就会发现他们把“太平天国”的“国”写成“□王”,那可绝不是郭沫若之流伪造的文物。武则天造字,也在“国”字上作文章,先是“□武”,后来觉得有自己给困在里面的意思,不吉,改成“□八方”〔上八下方〕。
2、商周时间,人们聚居的地方称作邑,《说文》中解释说:“邑,国也。”邑就是国。
“国”字的出现,大约在周灭商之后,因甲骨文中找不到“国”字。西周时期,人们要表示“国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后来,有了“国”的观念,但仍然没有我们所写的“国字,铜鼎铭文中的“国”字写成“或”字。后来,这个表示国家重地的“或”字,加了“土”旁,变成“域”字。
“或”字的“口”,指的是一个有栅栏围着的重要地方,从早期的“或”字看来,“口”的四方都有一横,这一横很可能是“止”字的简化,表示这重地是有人在四边把守着的。后来这四笔,简化成成一笔;而“或”字的“戈”便是古代的兵器,字意是用武器保卫人口、保卫土地;后来又在“或”字周围加了一个框,国家被写成“国”,意思是国家周边应该有防。
古代的“国”字反映出的国防思想应用于国防实践之一,就是修筑万里长城。在冷兵器时代,这一巨大的军事防御工程,确实为千家万户带来过一些宁静或平安
这两段文字只是注重于古代“国”字的演变考究,却没有进一步阐述现代“国”字的演变。现代“国”字,存在繁简两种字体。繁体字“國”,应用于港、澳、台地区以及遍布全世界的华人国家和社会;简写字“国”,应用于中国大陆。这种局面的形成有其历史传承和近现代历史形成的原因。
不过对其的演义,我倒有“一家之言”,有以下新观点和新阐述:
1、中国汉字奥妙深邃,有其高度的历史文化意义。中国古代有“定数”之说,是有很深的寓意的,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定数,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定数,似乎“国”字的运用都与朝代的演变有莫大的关系。古字“国”的演变,多与“土”、“口”字有关,也就是土地和人口。这一点,从历代封建王朝,开国之君、雄才大略之主、秦皇汉武之流,直至清史上的康熙大帝,哪一位不是以“开疆拓土、武力征伐、护国卫民”为己任?至于后世之君,懦弱无能守不住家业,那又得另说了!
2、历史进入近现代,民主共和理念在中国蔓延开来,“国”字用的是繁体字“國”。如上所述,意指国家周边应该有防。但何尝不可解释为民主理念的“冥冥之中”的注解呢?现代台湾,不就是继承中华民国的衣钵吗?要知道孙中山先生建立中华民国的时候,就倡导“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倡导“民主共和”。现代台湾不就是在推行这样的理念吗?实行两党轮流坐庄的“民主”政治。那我们可否这样解释这个繁体字“國”呢?“或”字外面围个“口”,口就是用来言语,用来说的。现代民主政治不就是这个政党说了算?或者那个政党说了算吗?台湾现在不就是或者国民党上台说了算或者民进党上台说了算么?
3、新中国用简写字“国”,如歌词所示“一玉口中国”,这样的解释似乎不能算是说文解字。没有任何意义层面上的阐释。我倒认为可解释为“一王口中国”,“一”是指玉上一点。现在中国大陆不就是一个执政党,一个主[xi],一个执政党在做决策呢?这才是新中国改用简写“国”字的真正原因吧?
当然,以上只是本人的“一家之言”,草创未就。有心人可从中受点启发,无心人也不用乱扣帽子。本人文中论述,无任何政治立场,纯属学术观点!
-全文完-
▷ 进入foxplan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