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时学过一篇课文,即台湾作家林海音的《窃读记》。记得当时连读几遍后,仍感觉意犹未尽,对作者儿时那种惬意的生活充满向往。后来,在一本现在已忘记了名字的书上,看到一位专家的话,大体意思是:现在的孩子很难体会到《窃读记》里作者的生活情趣了,因为他们整天被繁重的学业所累;另外,在家长的压力下,为了寻求所谓的全面发展,他们在课余时间还练习钢琴等等,根本没有时间和兴趣,他们完全成为了学习的机器。
看完这位专家的话,我想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曾有过《窃读记》里作者的经历。
——由于在乡下,没有像大城市的大书店和图书馆,有的只是镇上的一家小书店。第一次踏入镇上的那家书店,是小时候母亲陪我去买当时很流行的儿童图书。那家书店名曰“新华书店”,但是是私人开的。进入书店里面,我的第一印象是这家书店是一家徒有虚名的书店。因为那里面除了少许的儿童图书外,都是玩具和文具,根本看不见有什么正经的书,它也就配不上“书店”这个名字。
上了初中后,我喜欢上了读书和写作。而那家书店恰巧位于学校的对面,距学校只有几步之遥。我就在课余时间常常钻进那家书店,在里面看书。而这时,书店已不像从前一样书少得可怜。我想,或许是书店的老板发现自己的“假招牌”,给许多顾客带来失望,为了揽住顾客的生意,所以才进了书吧。然而书依然不是很多,但对我来说已大开眼界了。先不说各种各样的杂志,许多慕名已久而难得一见的世界名著比比皆是,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复活》,等等。我像一只饥饿的狼,扑在书的精神食粮里无法自拔。因为店小或其他什么原因,来这里的人不是很多,这样一来,在我看书的时候,周围特别清静,不像某作家笔下写的“步入书店,第一印象是人多,男女老少你挤我我挤你挤出阵阵汗臭,与书香在空气中展开厮杀”……
再后来,或许书店的老板发现进书可以赚得不少,进的书就越来越多。他高兴的同时,不知正有一个心怀鬼胎的窃读者也高兴得不得了呢!我为长时间在书店看书,而不像《窃读记》里的作者那样遭到书店老板的驱赶而兴奋。书店的书柜也越来越多,还分了好几个部分,像什么“学生作文”区、“文学”区、“工具书”区,等等。
不料,一天,我正沉浸于某小说生动的情节里时,感觉肩膀被一只有力的大手拍了一下。我猛地回头,看见书店老板正虎视眈眈地望着我。顿时,我浑身冒冷汗,认为这次一定少不了一场“羞辱”。老板说:“这位同学,我注意你很久了,我猜你快把我这店里的书看一遍了吧。”我立即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低下了头。那老板又说:“我没有别的意思。你想买本就买本吧,别一直这样看下去了。”我被他委婉的话说得无地自容。可更使我无奈的是,我下定决心要买书的时候,翻遍所有的口袋也没找到一分钱。我对老板说:“这次忘带钱了,下次一定买你的书……”说完,我就慌忙逃离了这个是非之地。
其实,那时没想着买书看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在镇上的中学过寄宿生活,父母给的生活费刚能满足,所以对买书的支出是奢侈的。但从那次被书店老板“屈辱”后,我就开始省下少许的生活费,用作买书了。由此,我收集的书渐渐多了起来。
眼看初中快毕业时,我再次进入书店。那老板见到我,热情地打招呼:“好久没来了,怎么,学习很紧吧?”我说是。我还能说什么呢,他哪知经过上次他的话,我除了买书到这里,再也不敢窃读了。我说:“快毕业了,还有两个月。”他说:“日子真快呀!我看你是个爱书的好孩子,将来一定能成大器,所以,我对你格外开恩,允许你到毕业可以每天随时来我这里看书,也算我交了你这个朋友了。”我听后,几乎感动得掉下眼泪。
同时,我也明白了《窃读记》里作者的感悟:“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后记:原来,想窃读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我才领会到《窃读记》里作者的遭遇的感受。但一想,我多少也比作者幸运,至少我不用挨饿,这是现代社会给我们的恩赐:即使我们想重温老一辈人的生活,也在“苦难”中带着一种享受。
-全文完-
▷ 进入张志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