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让我欣喜,让我忧诗性江南

发表于-2009年11月12日 下午4:25评论-2条

昨天有消息称,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明年将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北京、江苏、湖北等13个省市自治区中学校长的一纸推荐信,一旦通过北大相关部门的审核,他们推荐的学生便可以直接进入面试阶段。

中国的应试教育历来是以考分为一个评判标准,不管你是天才庸才,凡是考分不到想进大学的校门,两个字没门。高考考试类似八股文,毫无灵活性可言,只是考一个人的记忆机械能力。显然对那些有天分而不适应考试的天才来说是一个致命伤。北大实行的这个措施可以说是下策中的上策。当前的考试一试定乾坤的环境下,北大抛出的这个策略显然是很有创意,值得嘉奖。可以给那些天才一线生机,开了一道小门。但是操作起来,却让人质疑。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中学校长们一般也是忙于政治,没有深入学生实际的教学中去,没有实际的教学就没有发言权。不要说中学的校长即使大学校长也都没有深入到大学生的教学中去,忙于自己的升官发财。然而,现在却让他们充当一个重要的举荐贤才的伯乐职务,千里马能被他们发现吗?要是举荐何以让群众满意,何以服天下的考生学子。

要是中学校长有着这样的一个权力,他们会不会滥用自己的这个权利呢?要是他们滥用这个权利,并没有把实际上真是有才的人推荐,而是带着个人色彩来推荐,把一些自己的关系户给推荐上去,如此,后果将不堪设想。要是如此就把公平这道高考特有的底线给硬生生的咔嚓了。失去此公平那么高考何以服务于广大考生。

类似的举荐在中国古代的汉代就有过,汉代的察举制度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始的。察举的科目有两种:孝廉和茂才。孝廉即孝子廉吏之谓:孝与廉是古人非常推崇德两种德行,尤其是孝,更是被作为天下之本,所以孝廉首先成为察举的常科,也是汉代入仕的主要途径。许多名公巨卿都是孝廉出身,如曹操、孙权等。他们对汉代政治的影响很大。

举孝廉制度对汉代封建统治的历史作用是:一、为统治者提供了庞大的官僚来源;二、孝廉中以儒生最多,使得汉朝官吏队伍逐步儒学化;三、在孝廉制度刺激下,读书人竞相讲求孝行、廉洁,也有助于全社会养成一种注重名节、操守的风气。

举荐的语境虽然不能和以前相比,可以找到内在的一致性。察举制在西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是到了东汉就变质了,举荐的全是权贵的学子,那些权贵的子孙很多何谓孝道何谓廉道一无所知。然,许多真正的孝廉人却望荐兴叹。现在北大实行如此的举荐,担忧会变成一个潜规则,那些有权利的某某局长,某某厅长的孩子要是让校长举荐,真才实学那是谢天谢地,要是酒囊饭袋一个,怕是校长也是无可奈何啊。

中学校长的举荐让人担忧会变成一个腐败的苗子。现在的高中的校长很多也是忙于升迁,升迁了,房子、票子、地位也就大大的改观。诱惑如此之大,有些校长会铤而走险,诱发严重的腐败现象。举荐学生会变成他们升迁的砝码,而切切实实的学生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却会被抛弃在一旁。如此不但收不到举荐才能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要是果真如此岂不是闹剧一场。

高中校长举荐实名制度,他们愿意实名吗?举荐的学生在大学里一帆风顺还好,要是这个学生在大学出重大问题了。最后,校长的责任怕是脱不了。一个责任下来他们的校长饭碗怕是不保,这个风险他们会愿意但当吗?

北大学的自主招生明年将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北京、江苏、湖北等13个省市自治区中学校长的一纸推荐信,一旦通过北大相关部门的审核,他们推荐的学生便可以直接进入面试阶段。这个想法自然是好的,只是实际操作起来怕是难上加难。所谓“想法是美好的,实际是残酷的。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诗性江南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心灵苦渡点评:

很有意义的思考,让人思考。

文章评论共[2]个
燎原百击-评论

凡事有利即有弊,不过想那么多也无益,有积极意义的办法不妨一试。at:2009年11月12日 晚上9:55

诗性江南-回复那是当然。只是很担忧而已。 at:2009年11月12日 晚上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