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可以自由转载)
腰斩《红楼梦》,否定“后40回”是曹雪芹所作等问题,笔者在拙文[1~3]中进行过分析和驳斥;同时论证了:曹雪芹父子的确创作了《120回红楼梦》。本文将笔者的论点归纳总结如下:
1)“后40回”发行的版本一共有两个,一个是《程乙本》,另一个是《蒙府本》“后40回”。笔者的拙文[6]中论证了《蒙府本》是伪造的,那么它的“后40回” 由何而来?文章[5]指出:《蒙府本》和《程甲本》共一个祖本,由于前者与后者在内容上存在明显的差别,因此《蒙府本》不是照抄《程甲本》产生的,而是按照《120回红楼梦》的定稿版本抄写而成。所以,同《程甲本》共祖本的《蒙府本》的出现,就成为确确实实存在曹家《120回红楼梦》的一个实证。
2)《红楼梦》中人物的年龄往往出现矛盾,尤其是第95回贾元春在43岁逝世,这就成了“后40回”是曹雪芹所作的一个铁证。因为高鹗岂能如此糊涂,在自己的“续作”中留下这么个特大的纰漏。在这里,曹雪芹告诉读者,他在纪念他的大姑是平郡王纳尔苏的嫡福晋(王妃)。她死于寅年卯月(雍正十二年,1734年),享年43岁。出自这个目的,曹雪芹才在第95回写道:“稍刻,小太监传谕出来说:“贾娘娘薨逝。”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贾宝玉比元妃小一岁,这时为41岁。高鹗能如此糊涂,把宝玉的年龄搞成如此之大,以致连普通读者都能够发现与“前80回”存在巨大矛盾吗?
3)第120回末的“兰桂齐芳”也成了《红楼梦》的“后40回”是曹雪芹所写的另一个铁证。凡是旧社会的中国男孩的取名必须按照族谱的规定,以便反映出该人的“辈份”,这是旧中国人的常识。贾宝玉的儿子,必定带草字头,如:贾蔷、贾菖、贾菱、贾芸、贾芹、贾蓁、贾萍、贾藻、贾蘅、贾芬、贾芳、贾兰、贾菌等。如果这“后40回”是高鹗所作的话,他一定不会写:贾宝玉的儿子叫“贾桂”,必定写成“贾蓕”,以免暴露“后40回”是他模仿曹雪芹的写作风格伪造的。可见,不写成“兰蓕齐芳”,而写成“兰桂齐芳”的人,只能是真正的作者,他才不必担心伪造不伪造的问题。拙文[9]提出:由于想在《红楼梦》里留下最后一个“谜团”,曹雪芹才写成“兰桂齐芳”。这也充分说明:存在曹雪芹父子创作的《120回红楼梦》。
4) 对《蒙府本》[6]、《列藏本》[4]、《舒序本》[7]中的异文,笔者分析了它们的来源只可能是《120回红楼梦》的定稿版本;因为这些异文无论从内容的合理性,还是文字的修饰水平看,比其它古本的相应部分都要高一筹。所以,反过来,这三个伪本中的“精湛异文”就成了存在《120回红楼梦》的证明。
下面以第16回回末为例,来说明。按照内容,这部分一共演变了五次:
第一次是首次发行版本《庚辰本》,它是由原始手稿演化而成,上面的描写如下:
原来见不得‘宝玉’二字。依我们愚见,他是阳,我们是阴,怕他们也无益于我们。” 【都判道:“放屁!俗语说的好,‘天下官管天下事’,自古人鬼之道却是一般,阴阳并无二理。别管他阴也罢,阳也罢,还是把他放回没有错了的。”众鬼听说,只得将秦魂放回 , 哼了一声,微开双目,见宝玉在,乃勉强叹道:“怎么不肯早来?再迟一步也不能见了。”宝玉忙携手垂泪道:“有什么话留下两句。”秦钟道:“并无别话。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说毕,便长叹一声,萧然长逝了。】
* * :方括号【 】表示与其它版本不同的文字。《甲戌本》、《己卯本》、《戚藏本》和《蒙府本》与上面的内容完全相同,这再次证实笔者的观点:它们都是以《庚辰本》为底本伪造出来的[4、6、10~12]。
第二次演变,是第二次发行版本《甲辰本》的描写:
原来见不得‘宝玉’二字。依我们愚见,他是阳,我们是阴,怕他们也无益于我们。”【毕竟秦钟死活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 :因为《程甲本》是以《甲辰本》为底本修改而成[13],因而它相应部分的内容与上雷同。方括号【 】黑体字是《甲辰本》和《庚辰本》两者的差异。曹雪芹这次做了大量的精简,除了删去鬼差之间牵强附会的对话外,还去除了秦钟忏悔藐视“读书进取”的遗言。说明曹雪芹父子反对仕途经济的态度有差别,到底是谁更否定仕途经济,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第三次演变是《程乙本》的描写是:
原来见不得‘宝玉’二字。依我们愚见,他是阳,我们是阴,怕他们也无益于我们。”【那都判越发着急,吆喝起来,毕竟秦钟死活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 :这次修改只比《甲辰本》增加了:【那都判越发着急,吆喝起来,】
第四次演变是《梦稿本》的描写:
原来见不得‘宝玉’二字。依我们见识,他是阳,我是阴,怕他也无益。【不如拿了秦钟一走完事。判官一听,连喝不可,于是将秦钟的魂魄放回。苏醒过来睁眼见宝玉在旁,无奈痰堵喉咙,不能出语,只翻眼将宝玉看了一看,头摇了一摇,听喉内哼了一声,遂冥然一游。】且听下回分解。
* * :除了鬼差之间的对话外,还增加了对秦钟临死前形态的描写。
第五次演变反映在《舒序本》和《列藏本》的描述里:
《舒序本》的第16回,关于秦钟死前的描写是:
原来见不得‘宝玉’二字。依我们见识,他是阳,我是阴,怕他也无益。{此章无非笑趋势之人,阳间岂能将势力压阴府?}然判官虽肯,但众鬼使不依,也没法。秦钟不能醒转了。再讲宝玉连叫数声不应,定睛细看,只见他泪如秋霜,气若游丝,眼往上翻。欲有所言,已是口内说不出话了。但听喉咙内痰响,若上若下,忽把嘴张了张,便身归那世了。宝玉见此光景,又是害怕又是心疼伤感,不觉放声大哭了一场。看着装裹完毕,又到床前哭了一场,又等了一回。此时,天色将晚了,李贵茗烟再三催促回家,宝玉无奈,只得出来上车回去。不知事后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列藏本》也属于这种描述,只是文字省略了不少,如:
原来见不得‘宝玉’二字。依我们见识,他是阳,我是阴,怕他也无益。(注)[此章无非笑趋势之人,阳间岂能将势力压阴府?]然判官虽肯,但众鬼使不依,也没法。秦钟不能醒转了。再讲宝玉连叫数声不应,又等了一回。此时,天色将晚了,李贵茗烟再三催促回家,宝玉无奈,只得出来上车回去。不知后面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 :《列藏本》在上面方括号[ ]黑体字前面,写了个“(注)”字,表示带“方括号”的黑体字是注解;这里的方括号[ ]中的注解写在《列藏本》的正文之外。可是,在《舒序本》里,将此注解抄入正文(上面用大括号{ }黑体字标出),删去了(注)字。这表明:《舒序本》伪造者的水平较低。
与《舒序本》比,《列藏本》少了中间一段文字:“定睛细看,只见他泪如秋霜,气若游丝,眼往上翻。欲有所言,已是口内说不出话了。但听喉咙内痰响,若上若下,忽把嘴张了张,便身归那世了。宝玉见此光景,又是害怕又是心疼伤感,不觉放声大哭了一场。看着装裹完毕,又到床前哭了一场”;最后部分是:“又等了一回。此时,天色将晚了,李贵茗烟再三催促回家,宝玉无奈,只得出来上车回去”。两者的文字又完全相同。《列藏本》所缺少的文字恐怕属于抄漏了或者是为了制造出新的版本,伪造者故意将这些文字未抄。
同前面四种描写相比,数《舒序本》对秦钟临死前形态的叙述最详细和真切,是所有12种古本中的最高水平,因此可以认为它是最终的定稿内容;它是照着《120回红楼梦》定稿版本誊写而成。
基于《舒序本》和《列藏本》的内容得到了相互印证,两者基本相同,从而肯定了这个回末的内容不是伪造的;而且又作不出二者是相互抄袭的结论,因为如果说是《舒序本》按照《列藏本》抄写而成,为何它多出“定睛细看,只见他泪如秋霜……”一大段,这些文字从何而来?此外,为什么不抄:“(注)”字和此注解的方括号?假如说是《列藏本》抄写了《舒序本》,但《舒序本》上并没有注解的标记,那么《列藏本》上的注解的标记又从何而来?
所以笔者认为,对《舒序本》和《列藏本》之间的差异,最合理的解释是:它们都是照抄同一个母本而生成的。因为现有的12种古本中,都没有与两者相似的内容,所以,笔者认为它们都抄自《120回红楼梦》的定稿版本。这个第16回回末内容的演变,正是的确存在《120回红楼梦》定稿版本的铁证。
相关资料(检索互联网)
[1] 安晓玲:曹雪芹创造了120回《红楼梦》(上) (下)
[2] 安晓玲:“程乙本”是按一部“120回红楼梦”手稿本刻印的
[3] 安晓玲:红楼梦》“后40回”的冤案(上)(下)
[4] 安晓玲:新探红楼(24):“列藏本”也 是古代伪本
[5] 安晓玲:新探红楼(15):《蒙府本》的由来
[6] 安晓玲:新探红楼(23):“蒙府本” 是古代伪本
[7] 安晓玲:新探红楼(27):“舒序本” 是古代人的伪造的
[8] 安晓玲:新探红楼(45):《红楼梦》人物年龄的矛盾
[9] 安晓玲;新探红楼(44):谈“兰桂齐芳”
[10] 安晓玲:新探红楼(12):《戚序本》是伪造品(一)、(二)、(三)
[11] 安晓玲:新探红楼(16):“甲戌本”属高手的伪品(一)、(二)
[12] 安晓玲:新探红楼(18):拙劣伪造的《已卯本》(一)、(二)、(三)
[13] 安晓玲:新探红楼(9):《程甲本》是剽窃而来(一)
-全文完-
▷ 进入安晓玲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