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的这一堂是我们学校的教导主任周主任上的《陋室铭》。
他是位中年老师,长期教语文,有自己的经验和方法,整堂课上得有条不紊。在课堂里明显地体现出了老师的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关系。同时也体现出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且他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文本的阅读,有“语文课”的味儿。我认为不足的是激情不够,整堂课缺了点儿“生气”。总之是堂成功的课。
其他的内容我不想多说,我认为给中学生上语文除了注意它的工具性外,千万别忽视了它的人文性。我有过观点就是“学习语文,品评语言,感悟人生”。“品评语言”重点在于语文的工具性,而“感悟人生”则在于它的人文性及现实性。如果让我说读文章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我说就在于它的现实性(当然专门从事研究的除外哦),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来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应该从中去汲取些什么?难道古文就没有新意吗?不能没有新意吗?
我们读过《陋室铭》的都不难理解它的内容。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有人说刘禹锡表达的意思是:“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而我认为他要表达的是:“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或者说陋室不陋了。”
那么在文中作者表现出他的什么“德”呢?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对陋室环境的描绘和对自己平常生活的写意完全是作者对于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青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生活状态。交朋识友,皆是同道高洁之士,抚琴研经,生活从容多滋多味。远离嘈杂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这种闲暇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这种既像隐士,又存在尘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羡慕的,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通过这几句的描写,我们看到了是一幅神仙的生活画卷,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来对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刘禹锡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可以说,这篇短文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最重要的是表达出了他乐观的生活态度。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父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我的感受是在今天来学习刘之《陋室铭》就不仅仅是理解他当时的心境。我们应该推崇他这种人生态度:儒道兼济,淡然自逸。
儒家思想已经传播了几千年,它有它的合理内核,它是让我们“入世”。世界是物质的,生存是现实的,不“入世”是不行的。然而,我们的生活并非只需要物质,我们还渴求精神的抚慰,其实我们的心比世界还大,且它还需要飞翔。那这就是我们道家思想所展示的内容,它是让我们“出世”。心驰天地,神游八荒,你自己尽情尽兴吧。我说简单一点,就是在我们人生中:对待工作要儒家 ;对待生活要道家。这样就有张有弛,逸然自得。
你细细去品味刘在陋室、诸葛在南阳不正是道家所崇尚的逍遥自在吗?!
-全文完-
▷ 进入枫香居士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