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说说东坡居士的《前赤壁赋》。
这篇文章我自己去读不知有多少遍了,背得非常熟。就是近一年给学生讲也不少于四遍了,可对其内容的理解我始终言犹未尽,我总觉得我没有真正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及情感。
我们在读《前赤壁赋》时,根据文本的内容我们都是把它当成一篇游记性的抒情散文来读的。
作者先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接着作者写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振荡。
紧接着,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夺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
接下来,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作者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
最后,写客人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对“洗盏更酌”的意思我的理解跟很多资料上说的不一样,我认为不是“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而是“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杯空如洗,再次斟满。”这样更能够表现出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的情景。)“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
我们在学习和讲授时往往会理解到诗人月夜泛舟赤壁,欣赏明月秋水,心情恬淡闲适,怡然自得;但因听萧声,怀古人,羡水月而悲;最后作者通过一番哲学思辩,摆脱“哀吾生之须臾”的烦恼。由悲而喜,开怀畅饮。根据作者写作时的处境,赋亦写出了作者被贬谪放逐,壮志难酬的苦闷及旷达乐观的思想。
我反复读着我发现作者表达的不是“游赤壁”的所见所听所感。他是借这个似有似无的事情在表达他的人生观、得失观、荣辱观、世界观。
游不是“游”,是“思”,是“拷问”。客不是“客”,是“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向往”。赤壁不仅是古战场,还是人生的大舞台。周郎、孟德又是谁?只不过是人生舞台上两个出色的表演者。流水、月亮才是茫茫宇宙中真正的守道者。苏轼夜游赤壁,举杯嘱客,对月当歌,不如说他处幽临静、思绪万千。听现实之箫音,怀古人见己之渺小;观水月之守恒,叹人生明理之旷达。
苏轼是一个思想复杂、性格多元的人。他集儒、道、佛于一身。他在政治上坚持儒家入世的精神,在生活上较多地采取庄禅旷达的态度,执著超脱,无往不可。当现实的挫折与打击使苏轼难以抵抗时,苏轼及时调节自己的人生坐标,于是很自然的也就移情于山水了。他不是居士吗?“居士”就是在家吃斋念佛的人。你看他在泛舟赤壁“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不正是老庄的逍遥自在吗?“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不正是现实的悲伤吗?而“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正是他从大自然中参悟出的哲理。人生有限,得失随缘。变与不变,悲喜自愿。
-全文完-
▷ 进入枫香居士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