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读书无用“新”论(二)阿敏啊

发表于-2009年11月30日 上午11:48评论-5条

——读书到底为啥

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说教影响下,几乎所有的国人都认为要读书,即使自己没有机会、没有条件、没有志向,也要让其弟妹、子女读书,哪怕是砸锅卖铁、哪怕是倾家荡产、哪怕是牺牲自我。这道理很浅显:只有读书才有出息。

看起来,读书就非常重要了。

但读书到底为了啥?

说起来却不那么简单。

其一、为了“文凭”。对学生时代的读书人来说,读个“文凭”是很现实的问题。如果你在学校“调皮捣蛋”、“无视校纪校规”、“不尊重师长”,或读书不认真,考试不及格,那么你就有可能得不到“文凭”,这也意味着你书白读了。中小学还无所谓,那是国家投资,义务教育;大学就不一样了,如果你拿不到文凭,那高额的学费可是你父母和家人的血汗。大学毕不了业,你将拿到的是社会对你的第一份谴责单。咋办?弄份假文凭忽悠一下吧。反正如今的大学生不包分配,纸暂时能包住“火”,于是“假文凭”“忽悠一族”应运而生,而且“生意”不断红火,“队伍”不断壮大。

其二、为了“就业”。高考制度改革,使大学生多于牛毛,轻如鸿毛;人事制度改革,取消分配,自主就业,双向选择,让大学生未就业先失业。想一想,我们的大学生、我们的子女,真有点寒心、有点伤心。尤其是那些农民子女、平民子弟。二十年寒窗苦读(幼儿园3年、学前班1年、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4年),三十年辛勤劳动(父母30年工作全部所得),到头来还是一场欢喜一场空。当前,大学生毕业人数与就业岗位严重失调,造成的不只是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不只是一般的社会问题,甚而造成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政治问题。关注大学生就业无疑成为社会的焦点。为了生存,为了养活自己,一些大学生们放弃自己所学专业,放弃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放弃自己的理想和志向,选择了一个并不适合自己的临时就业岗位勉强就业(实在是无可奈何,无可选择)。既不能“安居”,又不能“乐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天边的云”。“三十不立”,大有人在,大龄问题油然而生。

读书只是为了就业,成为“奢望”。有资料表明:大学生失业人数会逐年递增,预计缺口在千万以上,还不算临时就业人员。

其三、为了“升官”。封建时代的“一人当官,鸡犬升天”的理念在国人脑海里根深蒂固(尽管易中天先生鄙视说,弱智的人都当官去了)。因为,当官,可以光宗耀祖(人们常挂在嘴边的恭贺语是升官发财);当官,可以贪图享受(一位小学生实话实说,将来立志做一名贪官);当官,可以为所欲为(新疆兵团最牛团长夫人掌掴讲解员:不要浪费警力,我们是有身份的人);当官,还可以施展抱负(可以登高一呼,做大官才能办大事)。难怪今年有百万之众报考公务员(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9年报考公务员通过审查人数突破164万)。“公务员热”现象背后意味着安逸、稳定、特权和保障。大学生当官不是坏事,但太多的大学生都愿意当官绝非好事。即便如此,在报考公务员的队伍里,并非鲜见的“博士一走廊,硕士一礼堂,学士一操场”现象和330:1的竞争比例,又有几家欢喜几家愁呢?!读书为了“升官”,对许多人来说已是“梦醒时分”。

读书人最大的特点是聪明,而最大的缺点也是聪明,他们一辈子也读不懂“难得糊涂”四个字。读了硕士读博士,读了博士成“烈士”。复旦大学博士李开学之死,无疑给我们敲了一记警钟!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阿敏啊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半斤推荐:半斤
☆ 编辑点评 ☆
半斤点评:

读书到头来为了什么?文章一针见血指出了现代教育带有的功利色泽。

文章评论共[5]个
半斤-评论

读书之用持续的过程应该是持久的。但现实中多数是都是为了谋求一份理想的职业而读书。问好朋友。at:2009年11月30日 下午5:25

阿敏啊-回复谢谢点评 at:2009年11月30日 下午5:33

阿敏啊-评论

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注定是读书人的悲哀,读书人不读书了,都去偷菜吗?这世界还叫世界!at:2009年11月30日 下午5:38

洁尘飞飞-评论

功成名遂是常人追求之目的。可以理解。也没法,在中国。at:2009年12月01日 中午12:04

阿敏啊-回复谢啦 at:2009年12月01日 中午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