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小 鬼 牌 (散文)金矿

发表于-2009年12月11日 上午11:17评论-1条

小 鬼 牌 (散文)

金 矿

我写了一篇散文《掼蛋溯源》刊用在淮海晚报上,哪知影响还不小,热点主版张、刘二位记者随即跑到我门上采访,并出了两个专版。不过这里面还是有玄机的,张记者问我,既然掼蛋的起源在你们南闸,你能说出一点理由吗?

我没有立即答复他,确实也是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我在反复琢磨着,在寻找着它的根。我应该说什么呢?

掼蛋所属娱乐文化吧,一个小小的偏僻乡镇为什么有如此厚重的娱乐文化底蕴,这里也就需要先谈谈南闸特殊的地理位置,我说它有三交汇的特点,一是运河文化和湖泽文化交汇,二是淮扬文化和维扬文化交汇,三是南北文化的交汇。交汇的地方就会出现厚重的文化积淀。

有人质疑说娱乐文化的主体,农民和渔民在旧时代,整天为了生计奔波,哪有闲情来进行牌技研究和娱乐,这到不尽使然,农民有农闲,渔民有鱼汛,也就是说农民除两季大忙,平时闲的时间很多,而渔民只有在鱼汛时间才能捕鱼,还有网张下去并不是立即就捞上来,还要等鱼上网呢。

旧时代,农闲与渔闲时间,没有电视,甚至连收音机都没有,他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很是枯燥,除了闲谈聊天以外就没有其他乐趣,所以打牌就是消遣的项目,扑克牌毕竟是洋牌,偏僻农村还很少,于是就出现了自己做(生产)一种乡土牌。也就是在我们这里很早就流行的小鬼牌。

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学来的,我们村里就有两家制作小鬼牌的小作坊,他们的制作工艺程序是,有点像装裱画一样,有两块像床铺板的很光滑的大木板,先将一种灰报纸浸水后贴在木板上,后上第二层厚纸(包装纸类),方法是将粘米粉用挂粉袋吊出面糊精,没有面渣,煮熟成稀面糊浆,用刮板刷先将面糊满板刷,再将包装纸浸水后贴在木板上,第三层则是贴废报纸,而第四层和第五层都是白报纸,那种裱糊的技术很好,看不出一点点皱褶,五层纸干后就剥下来,用两块平板对着压平。接着就是按照牌的规格用切刀切出每一张小牌张。

牌面上的花式也是用土方法点的,是用两根大公鸡翅膀管剪成断截面,一根蘸稠黑墨水,一根蘸稠洋红水,很精细地在牌的两头点成“长三、大人、板凳、小地”等各种牌面,不得有半点模糊。点好后就是做“花”与“王”,这两种都是现成的印章式的戳字,用红黑两种颜色盖好,干后再用小毛笔很粗的给花点上水彩。制作工序就基本完成。接着就是把八十四张牌进行分拣扎包好。就成了产品。

在我印象中,一副牌卖价五毛钱,流水线作业一天可制作五六副,像点点字会有几个人动手,这样一天就是几斤米钱,就能维持一家人生活了。逢集拿上街卖,也有小贩上门订货的,基本是供不应求。

我从小是在外婆家长大的,祖母家离我们家几十里,祖母总是特别想念我,每逢假期我都要到大伯父家住几天,在那里主要的工作就是陪年迈的祖母看小鬼牌,祖母应该算是我的小鬼牌的启蒙老师。那时我看得很慢,都是通过数点子对牌,祖母还教着,后来我长大了,每次送给祖母的礼物总少不了两副小鬼牌。

文革期间,小鬼牌作坊被取缔。他们多是偷着搞。小鬼牌一度城内的老太太们都喜爱打,城里我熟悉的亲戚还托我办过几次呢。

当然扑克牌也很快流行到乡村,扑克牌最初打法记得是“杜拉克”和“接龙”,后来我们家有一些精明人玩起了点牌行骗混生活,那几位到外面见的市面多了,也就多了一个心眼,开始研究牌的花式,把小鬼牌里的花式组合进行借用到扑克牌里,当然还有其他的因素组合,发明了两副牌打对门升级,也就是后来的“掼蛋”。

我现在还是个谜,为什么不识字的农民还会制造“小鬼牌”,由此可见这小鬼牌可能就是起源于原始的农村,不识字可以有笨办法数点,这样照可以形成一种娱乐氛围,照可以丰富娱乐生活,眼下我们南闸农村的一些老太师们还经常看着小鬼牌,她们赌钱的形式是数火柴棒,先每人购买五十根火柴棒(五块钱),到最后结账,能赢三两块就是大赢家了。这样也是一种金钱刺激啊。

也许是拉扯远了,其实乡村从“小鬼牌”到“掼蛋”,都应该是一种很朴实的文化娱乐活动,没有想到如今的掼蛋竟然形成了一种很大的文化思潮,在好大一个范围搞得轩然大波,文化也好,娱乐也好,我倒想最好不能形成一种大的赌博漩涡。如果走向邪路,这种文化活动的寿命也就不会长久了……。

赐教处: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南闸文化站

邮箱:jinkuang2008@163.com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金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精华:悲秋道人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如今是改革开放的好处,许多原来被认为是“旧”的东西都出现了,
实际小鬼牌,也是一种文化形式。
任何娱乐工具出现的本质是好的,
只是人们把它们没有“用”好。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朋友的文章,让人了解了许多地方习俗。让读者从中受益。晚上好!at:2009年12月11日 晚上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