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蜗居的无奈江正川

发表于-2009年12月16日 中午2:34评论-1条

每天晚上,我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灯光,我就会想:这城市多奇妙啊,有多少人, 就有多少种生活?别人的生活我不知道,而我呢?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三百四,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至少……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 ——《蜗居》郭海萍

主人公的这段叙述,似乎让我们终于理解了《蜗居》里的海萍由于生活的窘迫和精神的压抑,而常常会发出河东狮吼般的咆哮;理解了她那敦厚忠实的丈夫,面对妻子莫名暴躁的一脸无奈;理解了海藻为帮姐姐还清高利贷,而不惜以“人情债肉偿还”的自欺欺人;理解了小贝目睹自己深爱的人睡在别人怀里时,在风雨中对天哀嚎的无助;也理解了李奶奶借拆迁的机会不惜以命相搏,希望能就此为即将成人的孙子换套大房子所表现出的“坚韧与无畏”…… 

《蜗居》以细腻的笔触,通过由房子引出的一系列社会现象,成功地塑造了在大都市生活的众生相;由于房价的持续上涨给年轻人的理想所造成的巨大冲击;由于房子、二奶和贪官的相互关联,就此集中演绎了一场大都市物欲横流的“人文景观”。

如果说1948年上官云珠主演的《万家灯火》是旧中国的悲剧;而1830年司汤达写的《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波旁王朝复辟后的社会悲剧,那么《蜗居》呢? 

其实:《蜗居》展现给我们的,也并非是什么新鲜的故事。大都市的房子,迄今就像一座大山一样沉重地压在年轻人的肩上。每日递增的“房奴”正被房贷沉重地按住脊梁,被理所当然、毫不留情地一层层揭着。因为:人们可以承受一时失去工作的煎熬;可以连续几个月不吃早餐;可以一天三餐泡面;可以三年不买新衣服;可以五年不上电影院!但不愿在颠簸中失去最后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能安营扎寨,重整旗鼓,继而实现梦中期盼的希望之地。

有人会说:租房不是一样吗?何必将自己困扰在无法挪动的蜗居里?正如剧中苏淳所说的:“为什么我们的人生和梦想都要拴在一个房子上呢?我们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期盼都仅仅是一处房子,这样的人生是不是太悲哀了? ” 

要知道这还仅仅是冰山一角,更有教育、医疗、养老等大山重重地压在我们普通人的身上。然而:在这充满焦虑、充满悬疑的,让人茫然的世界里,惟有房子,脚下那块属于自己的土地,才能给自己一个安身立命的机会、才能让自己感到脚踏实地!在大都市,房子对人生发展轨迹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何况房价还在见风般涨,越往后,希望越是渺茫……

然而:在现实中时时正在演绎着的《蜗居》,既没有彩排,也不可能重来。如果海藻没有遇到宋思明,这个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该死的男人”,那么姐夫借的高利贷肯定无法偿还!更别说首付,一家人甚至没钱找一片暂时的栖身之地; 

如果海藻没有遇到宋思明,这个官场商场游刃有余,凡事能摆平的“该死的男人”,姐姐海萍早晚会被日方经理逼到墙角,拿不到一分钱补偿,只能自己滚蛋;

如果海藻没有遇到宋思明,这个有权有势,吃得开,兜得转的“该死的男人”,苏淳就会莫名其妙地替人受过,为“泄露机密”而去坐牢,留下妻子独自承受所有的苦难。

而当海藻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在正常途径下没有太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时(尽管自己拥有传统标准中的一切优势,通过正常途径,不懈努力,获得成功的机会很大;自然剧本为她安排的人生轨迹,也绝非是她的理想所在。然而:在社会分化,权力和财富逐渐“世袭化”、“垄断化”的今天,正如司汤达笔下的于连所处的时代——凭个人奋斗获取成功的路子基本被权贵们堵死。),学生时代的理想也就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一一破灭。

她要么象姐姐、姐夫那样甘当“房奴”,从此既担心失业,又害怕生病,更不能发生什么意外地,在天文数字般债务的阴影下渐渐一同老去,忧患不已地度过自己人生中最精彩的阶段。要么抱住权势这棵大树,用青春去赌自己的梦想……

让人痛心的是:她没能把握好自己!

难怪剧中的姐姐海萍会如此感慨:“其实很多时候我是有原则的,我不想抄近道,我更不想投机取巧。但是每当我看到那些不如我的人,因为“插队”比我先拿到“票”;那些不如我的人,因为放弃了原则,而省了十几年的奋斗。我真的不服气!有的时候我都在怀疑,我这份儿坚持到底,究竟是对还是不对? ”

当然: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可无论编导在宋思明和海藻的情感旋涡里还注入了一些试图褒美的人性化的温馨,但其结果仍然是悲剧,是他们咎由自取。

可在这片喧嚣的浮华下面,在效率最大化,利益最大化的精神引领下,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都在大都市的快节奏下发生了变异。此时的“房奴”们,又该如何实现已婚的海萍同未婚的小贝所向往的“幸福而平淡的生活”呢?

人,是为希望而活着的。倘若不为希望,岂不成了行尸走肉?有希望、有梦想,就有动力,也就有了不懈追求的毅力。为了美好的明天,一段艰难或困苦的日子,并不是他们所不能承受的。问题是:人们到底还须承受多久? 

海萍或许是有点虚荣心,或许也有点势利,但她仍然是个正常的女人。她有着所有女人正常的情感和愿望——希望过上好日子。况且:她只是需要一套房子,一套能遮风挡雨,安居乐业的房子。她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在这都市的屋檐下有个家,一个能和孩子住在一起的小窝。为此,她能为它拼命工作,她能忍受常人所能忍受的一切。但社会,必须让她能看到希望……

在难以忍受的生存压力下,我们还能奢望她始终保持风姿绰约、善解人意,豁达大度,浪漫温馨吗?倘若你就此对她感到失望,那只是说明生活让我们感到失望罢了!

当然:海萍夫妻还是幸运的。他们凭自己的聪明才智抓住了机遇,走上了“自由职业”的道路。从此不再仰人鼻息,不再看人眼色,不再受窝囊气了!二十年房贷的偿还,也就此有了保障。

想当初,当海萍首付了上海郊区的两居室,刚走出大门,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收到“江苏移动欢迎您”的短信……但当他们终于搬进新居时,她还是欣喜地说:今天是我这辈子最踏实的一天!

所以海萍不禁感慨:“我的理想,就被这匆匆的人流推得无影无踪。是啊!我曾经的坚持,内心的原则、少年的立志,就被这孩子、被家庭、被工作,被房子、被现实生活磨砺的不剩些许……”——这语气,显得多么的无奈。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江正川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爱上传言点评:

在喧嚣的浮华下面,人们要怎样才能抵达“幸福而平淡”的生活,蜗居的无奈充满人生的沧桑!

文章评论共[1]个
半斤-评论

一部《蜗居》引来无数感慨。at:2009年12月16日 下午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