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为了父亲的二次承诺danying

发表于-2009年12月18日 下午4:34评论-2条

上世纪的1997年,作家鱼在洋发表了纪实文学>,由于此文发表后被全国几十家报刊转载,许多读者才认识了商洛山里扑实无华的农民刘西有,也认识了干部作家屈超耘。我,就是那文章中所说的儿子——丹影。只是大家只晓得当年由于生父的庄严承偌,使我由屈家的娃变成了刘家娃,却并不知道,20年后又发生了生父对养父的第二次承偌。光阴如水,这第二次承偌也近30年了。30年来,我一直尊照着生父对养父的承偌行事,赡养着我年近八旬的多病养母。

1981年可谓是我人生中最为黯淡的时光。6月13日下午放学后,我径直来到丹凤医院养父刘西有所住的病房,患肝癌的养父已到了生命的晚期,他就像一盏熬尽油的灯,随时都会熄灭。我坐在床前看着形如枯蒿的老人,心如刀割,三个月前他还是个行走如飞的汉子,仅仅不到百余天的时间,就被病魔折磨成这个样子。我一直不敢看他那双空洞而无神的眼睛,自从他彻底病倒后,那眼一直就是游离的。养母为此流干了眼泪,整天呆滞地坐在病床边,病房里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只有扎在养父胳膊上的输液管里的药水,在缓慢的行走着。

吱咛一声,病房门被推开了,进来的是我的生父屈超耘。他见我们母子都守在养父跟前还没吃晚饭,就催促去花庙他的住处吃饭,可养母说什么都不愿离开,这样我便去了,当我刚端起饭碗,父亲就打来电话说养父走了。我放下饭碗就往医院走,等走进房子,养母哭得死去活来,父亲与养父的生前好友王新丰叔叔正在给养父穿老衣。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穿好了老衣的养父躺在床上,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像是有什么丢不下的心事。看到他哪个样子,父亲便说,西有,你就放心的走吧,以后变(我的养母爱 )的事全有我哩!这话还没说完就哭了起来,我这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也放声恸哭。那凄厉的哭声刹时响成一片,在我们的哭声中,似睡熟了的养父却再也听不到了。

对于养父的心思,我是十分清楚的,他就是放心不下我的养母,因为我当时还没有正式工作,更重要的是他害怕我日后变心,认了生身父母而扔下养母不管,而这一直是养父的一块心病,因为他已经历了一次这样的变故,20年前的那场劫难,没差点要了他的命,好在父亲的一言九鼎重新燃起了他的希望。他庆幸这一次我与父亲相隔甚远,我的身世再也没有人会告诉我的,老屈叔这个称谓会永远隐瞒下去的,却没想到山不转水转,水不转路转,转来转去因为父亲被组织调到了丹凤,他和我又转到了一块。养父只所以临死闭不合眼,就是怕自己20年前的悲剧重演阿!

埋葬了养父后,失去支撑的天便塌了下来。而这时我距离高考不到一个月时间,为不影响高考,我从失去养父的悲痛中振作起精神,全身心的投入到高考前的复习冲刺中,尽管在复习中熬了不少夜,吃了不少苦,但由于偏科,加之养父病故的影响,我以2分之差而名落孙山。

记得从我懂事时起,养母就是个病身子,常年卧病在床,三天两头的吃药打针。有一次我从学校回来,发现她的胃脘痛发作而不省人事,我被吓得大哭起来,养父知道后不管山高路远,连夜把她送到了县医院治疗,在医院一住就是大半个月,直到病愈出院。养父的病故,将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她的肩上,这对于一个常年有病的妇人来说,是十分艰难的。按说我已是个20岁的大小伙子,本应该承担起生活的重担,为养母分忧,可我却在幼小的时候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虽治疗及时,保住了生命,但却留下了后遗症,失去了和正常人一样行走的功能,这不要说在乡下农村,就是在城市里,生活起来也有诸多的不便。而乡下更显艰难,出门不是上坡就是下岭,干农活不是担就是挑,就连最基本的用水,也要去几里路外的坡跟下挑,而这时责任田已承包到户,要收要种,平时还可以请人,都是亲戚邻里的,只要张句口都会前来帮忙。可到了农忙时期龙口夺食,你家忙别人家也忙,这样根本就请不到人了。这时我和养母只能自己干,有几次我帮养母把割好的麦子往家背,而从地里到家里有四里多路,且要翻过一座小山,我背上麦捆一瘸一拐艰难的挪动着,还没到家,我所背的麦捆就成了麦草。最为痛心的是一次我用背笼背包谷,还没走多远,就栽倒在地,背笼压在身上起不来,养母看到后变脸失色地跑到我跟前,把我从地上扶起来,这时才发现我的两个漆盖被碰破了,鲜血已染红了裤子,养母心疼地抱着我失声痛哭,我也止不住内心的酸楚,别人都有一双健全的腿,而我的腿是怎么了,这是为什么呀!?

就这样,一个常年有病的养母,一个患有残疾的养子,艰难的支撑着这个破碎的家。有天晚上,养母泪流满面的对我说,娃呀,你大早早地躲清闲去了,扔下我们孤儿寡母的,你也懂事了,啥事都知道,我也没啥好隐瞒的,我看你还是去认你妈你爸吧,我再也不能看着你在这里受罪了,我一看到你上坡下岭的样子,就心疼,我实在是对不起你妈你爸呀!养母哽咽得哭不出声来。

听了养母的话,我十分震惊,多少年了,养母是十分忌讳这事的,十几年前,我上小学时一次与同学骂仗,那个同学骂我是抱来的野种,养母知道后找到了学校和那个同学的家,去与人论理;而今天却给我说这样的话,这是养母无奈的想法,其实她内心是怎么也不能没有我呀。

想到这,我就对养母说,我那里都不去,这里就是我的家,你就是我最亲的亲妈,尽管咱乡下艰苦,可我怎么都离不开你。你没听我大死后合不了眼我老屈叔说的话吗!再说,上一次我到他家,他对我说,娃呀,以后你可以常回来住,但不能忘了你妈你大的养育之恩,他们把你养大不容易,做人要讲良心,你大早早的去了,剩下你妈了,你要好好待她。我咋能仍下你不管呢,就是再苦再累我都不离开你。还没说完,养母就把我紧紧地搂在怀里,害怕我飞走了似的,这时我母子的哭声在空旷的夜空里回荡......。

也是党的政策好,我的情况被当时的县长赵安阜知道了。一个晴朗的早上,我来到赵县长办公室,他对我说,经过研究,县酒厂要你去当临时工。于是,我便从农村进了城,1984年按照国家政策,我被恢复了居民户口,不久通过招考正式成为酒厂的一个企业管理工作者。

我进城参加工作对养母来说,既是好事又是坏事,好事是我离开了农村,离开了土地,再也不会像世世代代的农民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尤其是我这样的残疾人再也不用为干不了体力活而煎熬。坏事是她暗暗担心,总害怕我进了城,离亲生父母近了,时间一长,会不认她这个乡下养母.加之当时有许多人都认为,我如今翅膀硬了,再也不会记起乡下那个糟老婆子,这些胡言乱语说得养母心里毛毛的。

而对我来说,养母在我的心目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打我从记事时起,就已知道了养母为了我而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活。听养母说我刚被抱回来时,正是哺乳期,而养母一生未曾生育,也就没有奶水喂我,常常被饿得嗷嗷大哭,这时养母就挨家挨户的给我寻奶吃,有时干脆就抱着我来到大路边等,只要有年轻的妇女路过,她就不顾自己的脸面为我求奶,时间长了,那些奶过我的人都成了我家的常客,他们迟早从村边路过,都要来到我家给我喂奶。也有不通情达理的人,一次,养母抱着我去一个亲戚家为我找奶,好不容易找到了个有奶的人,待说明了来意,那人却出言不逊的说,一个女人连娃都奶不了还是女人吗?我的奶还要留给我娃吃哩。两句话说得养母头都抬不起来。待我到一岁时开始能吃饭了,那时乡下粗粮多细粮少,养母把仅有的一点麦子磨成的头茬面收拾起来,专门用来喂养我,只要我一哭闹,她就知道我饿了,就会用小铁勺为我熬麦面糊糊吃,这样从白天到晚上,养母不厌其烦地要做多少遍,等把我养大,她的那双眼睛在长时间的烟熏火燎后,患上了严重的眼疾,常常会莫名其妙的流眼泪,这眼泪一直流到了我长大成人。

人常说吉人自有天相。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吉人,但人生道路上,却遇到了许多天相的事,我的未婚妻因为知道了我工作后,家里只有一个老母,便毅然把户口转到了我家,成了我照顾养母的最好帮手,一年以后的1985年国庆节那天,我两便携手走上了婚姻的红地毯。

打我们一结婚,养母悬着的心才算真正踏实了起来,她再也不会感到缺憾和孤独了,我也不需要每周都赶回去陪她。尤其是妻子,她压根就没有把养母当婆婆,而是当成了自己的母亲,地里的重活累活她抢着干,家里好吃的好喝的她让着,到了农忙时节,岳父就会带上一帮子孙儿孙女,帮忙抢收抢种,往往别人家刚刚开始,我家却早早的收种完毕,养母这时就显得悠闲起来,家里的啥事都不需她操心,除了抱孙子心切外,再也没有其他什么牵挂,就走走亲戚,窜窜门子,要么就是来到我单位住住,一家子生活得其乐融融。

女儿、儿子的相继出生,更让养母享尽了天伦之乐,所以无论是在哺乳期还是在幼儿期,养母对孩子的吵闹,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有时两个孩子为争怀都要她抱,她就一只胳膊抱一个,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样孩子打小就喜欢他们这个并非亲生的奶奶。最让养母动心的是,有时他们与妈妈在外边行情坐席什么的,遇到糖果瓜子之类,他两都抢着带给养母,总害怕亏了奶奶似的。

1992年,政府照顾我为妻子在城理安排了工作,我便在县城安了新家,为了不让养母忍受孤独,减少她与我们之间的牵挂,虽然住房紧张,单位只给了一间小房,可我还是与妻子商量将养母也接进了城里,和我们住在了一起,这样虽然住得拥挤了点,祖孙三代生活在一起有许多不便之处,但照顾起来更加方便,我们再也不用操心她有个头疼脑热的无人管了。这时两个孩子相继上学,刚进城的养母就接接孩子,散散步,有时做做饭什么的,她也不觉得闲得慌,我们也能安心的上好班,一家子生活得开心而幸福,养母以前的病便再也没有犯过,身体反倒比以前更精神了。

这样安逸的日子就像乡野里的小溪,波澜不惊,惬意而美丽,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我们庆幸日子刚刚有了转机,不幸却发生了。

2003年春季的一天中午,我从安康旬阳办事回来,正在镇安山城徜徉,以领略这里的融融春意,突然,手机响了起来,我一看是妻子打来的,就急忙接听,妻子在电话里带着哭腔告诉我,养母突发脑出血,正在长安医院抢救。我心里咯噔一下,怎么会这样呢?那天姐姐接走时还好好的,本来那天姐姐来接,我想她年纪大了,不该去那么远的地方,可姐姐说养母把她养大不容易,她也想尽尽孝心,正好她家在盖房子,就把老人接去看看,好让她少操点心。

其实姐姐也是养母抱的女儿,对养母也一直很操心,只是她出嫁后不安于老家的贫穷,就出山去了长安细柳,过继给别人养老送终,直到那边的老人过世后,她便有了这样的想法,没想到把老人刚刚接过去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接到电话后,我草草的吃了点东西,就和我的经理加好朋友杨明华先生直接去了长安,在长安找了几家大一点的医院后没有找到,最后在镇地段卫生院找到了我的养母,当我走进那间不太宽敞的病房,一眼就看见了睡倒在床的养母,刚刚几天不见她就失了型,眼睛紧闭,脸色蜡黄,头顶上的吊瓶在缓慢的吹着泡泡。姐姐大概有几个晚上没有睡觉了,这时已扒在床边睡着了,此情此景,我心一酸,刚喊了一声妈,眼泪就流了出来。同行的杨经理见状就安慰我,老人没事,不要在老人面前哭,免得她伤心。我便抑制住心疼,抓住养母的手又喊了一声妈,这时养母听到了是我,面容一下子便活泛了起来,说是我娃来了,妈给你动了个多(大)烂子,话还没说完,我母子俩都哭了起来。

送走了杨经理,我便流下来照看养母,从大夫处得知,还好,养母的出血面积不是很大,但目前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如果血止住了再确定是否开颅。我埋怨姐夫不该把养母送到这里,应该去条件好一点的医院,就打算给养母转院,可主治大夫说,养母目前的状况不宜搬动,再说不管去那里都是用同样的药同样的办法。这样我就放弃了转院的想法,只是在心里默默的对养母祝福祈祷,尽快好起来吧我的母亲。

我的到来,不但使养母的情绪得到了安慰,也是姐姐得到了解脱,她除了给我送饭外,便有了大量的时间去支应家里盖房子。我便一天到晚地守在养母跟前,陪她说话,按时给她按摩。刚开始为她接大小便时,大夫交代说万万不能动弹,可养母怎么也不好意思,非要等到我姐来后才大小便,为减少大小便次数还不吃不喝。这时,我便反复给她讲,我是你儿子,还有啥不方便的,我小时你为端屎端尿,到你老了我又该为你端屎端尿,你就不要有啥想法。反复讲了几次后她便习惯了。就这样,每天早上,我先用毛巾给她擦脸,然后给她喂水喂奶喂药,等大夫上班把针扎好后,我才能歇一会,等喘喘气,我又得开始为他按摩身子,一天到晚忙忙奔奔的,好在到了晚上,有姐姐姐夫的轮换,我还能吃得消,尽管又苦又累,但看着养母一天天的恢复,我打心眼里高兴。一周后养母终于脱离了危险,这时单位里也正好有事,我便被妻子换了回来。记得那天我走时,养母泪流满面的说,儿呀,妈多亏了你,你大没福,没享受上你的孝心,妈有福,这次让我娃受罪了。我说妈你不要这样,儿子侍候母亲是应该的,你就好好养病,等你病好了我再来接你回家。当时的情景让同病房的人十分感动。

人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话说的对也不对,对的是侍候一个常年卧病在床的老人,刚开始还有耐心,但时间一长,就不耐烦了。可对于我们来说,却并非那样,从2003年到2009年,几乎7年的时间2400多个日日夜夜,我们凭借着自己的良心,为半身不遂的养母端水端饭,洗头洗脚,尽着一个儿子儿媳的孝心和责任。因为在我心里,永远记得养父死时眼不闭合,生父讲“西有,你就安心走吧,以后变的事全有我哩”的话,他才安心闭上了眼的情景.现在,养母也老了,又生了这个麻烦病,我不能有丝毫怠懈.我永远记着亲生父亲几十年前的第二次承偌,一定要把养母照看好,对于这一点,当我把当年的事说给妻子,她说你要当好儿子,我也要当好儿妇,我们一定不能忘掉爸爸对咱大的第二次承偌,做个大孝子.

早在养母住院期间,妻子接替我照看养母,她除了给养母喂水喂饭、端屎端尿外,还不时的为养母搓手搓脚。刚开始接大便时,她恶心得呕吐,吃不下饭,硬撑了几天后便习惯了。后来养母可以活动了,她就每天坚持扶着她下床锻炼,养母的手脚不听使唤,没有信心,她就耐心的开导,不急不燥,因为她心里清楚,虽然养母再没有生命危险了,可听大夫说她的晚年只能以床为伴了,所以,她想要创造奇迹,想要养母顽强的站起来,哪怕是不能行走,只要能爬也比卧床要强得多。半个多月后,妻子变得又黑又瘦,而养母被疗养得又白又胖,还能扶着床沿挪步,医院里的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都眼气养母有个好女儿,纷纷夸养母有福气。养母却说这那是女儿呀,她是我儿媳,虽不是女儿却跟女儿一样。养母的话让那些人听得唏嘘不已。

如果说我对养母的孝心是一种养育之恩的报答的话,那么妻子的孝心就纯粹是一种美德,因为在今天,亲生的儿女不赡养父母的事屡见不鲜,更何况她还是我的养母。

其实妻子也是出生在一个缺儿少女的家庭,父母各自失家后组成了新家庭,生下了她和一个哥哥,可哥哥因病早早夭折了,这样她就成了父母的唯一孩子,从小在宠爱有加的同时,也受到了传统的美德教育。她和我成家后,就用柔弱的肩膀支撑起了一个家庭的重担,从最早的没过门时起,就担当起了照看养母、料理家务的重任,后来组织照顾转了户口,招了工,成了一名国家职工,但让她没料到的是,仅仅不到一年的工龄,她就成了一名下岗职工,而这时家庭正是最困难时期,两个孩子上学,养母常年要吃药养护,所有的开支就靠我一个人的微薄工资,无奈之际,她摆起了书摊,靠挣一点辛苦费来贴补家庭的开销。那时,儿女还小,我要上班,她一个人既摆摊又要赴西安进货,往往为赶车一天只吃一顿饭。那几年不像现在这样方便,去西安要翻越秦岭,堵车是经常发生的,有一年冬季,她进货回来遇上了大雪,车被赌在了路上,又冻又饿了一个晚上,直到第二天早上才通行,等她回来已到了下午。这样又冻又饿了两天一夜的她,刚到家就病到了。

就是在平时,我一个残疾人也帮不上她的忙,加之文人的柔弱秉性,稍微遇到力气活如买粮买煤什么的,都得由她干,有时我在外边受了委屈,她知道后挺身而出,为我鸣不平,常常遭到人格污蔑,尽管如此,她从没有怨言,而是尽着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一个儿媳的责任,维护着一个家庭的尊严,把一个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温馨而幸福。但养母的偏瘫却使得她刚刚有了喘息的机会,又不得不去面对。

养母被接回来后,她处理掉了书摊,辞掉了外边一些好朋友的邀请,彻底的成了不拿工资的保姆。养母要吃要喝,要梳要洗,跟前不能没有人。七年来我俩没有一同出过门,我有时因工出差,她就要在家守着;她月里四十敖一次娘家,我就那儿也不能去,得呆在家里。前几年父母年岁大了,过年时要我一家子回去团年,我们只能在家草草的吃顿饭就往回赶,为的是回来与养母团聚。这几年,养母身子不能动了,我们就连年三十的团圆饭也不能回去吃了,但父母能理解,有什么办法呢,这都是父亲的那句大于生命的承诺啊!

世上最难干的活是侍候人,而且是身子不能动的人。刚开始那一年,养母还幻想着有一天,她能站起来走路,也就没有什么情绪,心情也好,只要给她把饭把药把水端到跟前,她就按时吃喝,可后来她发觉过一天是那样,过一月是那样,过一年还是那样,她的情绪就开始变坏,动不动就爱发火,莫名其妙的泣哭,有时不吃不喝,像小娃一样要人去哄,而每每这时,妻子就会耐心地逗她劝她,直到她破泣为笑、开始吃饭为止。为了能增加养母的食欲,妻子变着法子给养母做好吃的,米饭、面条、蒸馍、稀饭、饺子、包子、肥的、瘦的、家菜野菜、粗粮细粮,只要养母爱吃,她就不厌其烦地给做,只是这样养母常常就控制不住自己,一吃多就会闹肚子,她本身行动就不便,难免会拉脏了裤子、床单,而这时妻子就得给换洗。一次,妻子刚刚给养母换好床单和衣服,还没来得及去洗,她就又弄脏了,气得妻子刚要发作,但她想到了父亲的承偌,便不得不又打起了笑脸,直到去卫生间清洗时,才委屈得哭了起来。但这样的日子隔不了几天就会重复一次,时间一长,妻子也就习惯了,连哭泣时的泪水也没有了。还有一次,几个文友来我家聊天,不知啥时候养母把屎抹得到处都是,地上、墙上、床上、手上,还有衣服上,一时间房子里弥漫着难闻的气味。这时,妻子从外边买菜回来,二话没说就动手收拾,被几个文友看到后纷纷称赞妻子不容易,同时劝我,干脆把你妈送到敬老院里吧,出一点钱让你妻子好好清闲清闲。我说那样不好,我不忍心那样做。他们就说,人家亲生的儿子都那样,你一个养子还怕什么,再说那里也不错呀,你又不是不管她了。我说正因为我是养子,才不能那样做,如果是亲生儿子我怎么做都行。几句话说得他们无话可说,从此他们都对我和妻子刮目相看。就连我的养舅也夸妻子,把养母照看得好。原来他们曾担心养母晚年要受罪,没想到我俩是那样的孝顺,像养母这样的病在乡下,早就没有人了。他还说,将来送养母上山时,他要亲自给我和妻子披红,他还没见过这么孝顺的儿子儿媳!可惜我那个养舅于两年前就病故了,倒是我披麻戴孝地把他送上了山。

今年正月初三正是团年时节,却从乡下寺坪传来了不幸的消息,我那八十多岁的老岳父病到在床,已几天汤水未进了。正好是过年时间,两个孩子都在家,我有点不祥的感觉,就和妻带上两个孩子去探望,到了下午,见岳父病情加重,妻子便留下照看岳父,我和孩子返回,照看家里的养母。初四零晨噩耗传来,岳父走了,走得是那么匆忙,连年都没过完。其实他年前就有病,只是妻子在家照看养母没法走开。我焦急得等不到天明,找人把养母安顿好,就匆忙赶到寺坪去看岳父最后一眼,没想到错过了方震看好的时间,还是没有见到最后一面,让我留下了终生的遗憾。待把岳父送上了山,我心想妻子要留下来好好陪陪岳母,她也是八十多岁的人了。可妻子却说要和我一块回家,她几个姐(同母异父)留她,她说咱妈还有你们几个,大过年的,我家娃他婆在家里还不知怎样了?说完就走,害得岳母哭哭泣泣的送了很远很远。

回到家,养母说你咋不多陪陪你妈哩?妻子说我妈还有我几个姐哩,丢下你一个人在家我不放心。养母听到这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七年在时间的概念中,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一个卧病在床的人来说,却是漫长的,而对于侍候一个卧病在床的好人来说更是漫长而艰难的。也就是这漫长的七年,养母得到了人生的最高礼遇,也就是这七年,妻子的青春已逝由一个灼韵的少妇变成了一个黄脸婆,试想一个人一生中有多少个七年啊……。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写一件极富传奇的故事。就在今年元宵节前夕,半个世纪前养母所抱的第一个娃,养父的叔伯侄子,我的喜娃哥(就是鱼先生在>里写的我养父母抱的第一个娃,因为他在几岁时,被亲生母亲要了回去,才有了我生父把尚未来到人世的我给了养父的事.)携妻带子从临童回来看望养母来了。他说当看到>时,感到十分震惊.原来是这样,他对自己不讲信誉的父母感到遗憾.他说他早就想回来看看老人,但一直走不开,这一次他是下了决心,一定要回来。结果回来一看我们把老人照看得很好,他很高兴。这时,养母感动极了,便嗑嗑吧吧地说了她半身不遂这些年来,我俩口子伺候她的事.这时我喜娃哥被感动得眼圈红润,我那嫂子也一个劲的说,丹影,我们感谢你,说着说着她的眼圈也湿润了起来.

吃过晚饭,山城的元宵夜璀璨而热闹,万紫千红的礼花在月夜中竞相绽放。这时孩子、嫂子与妻子都去外边看热闹,我和喜娃哥来到书房,他动情地对我说: “兄弟,本来这个家庭的担子是由我来扛的,但由于老人的原因,现在这个担子只能交给你了,我感到对不起老人,回来看到和听到你两口子对老人很孝顺,我也就欣慰了,毕竟老人抚养了我们,以后有啥困难只管给哥说。还有,老人上山时,你一定要通知我!”我除了不停地点头外,还有那夺框而出的泪水……。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danying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焱姜推荐:焱姜
☆ 编辑点评 ☆
焱姜点评:

什么是孝?老人在世时好好照顾过世后好好祭祀他,这就是传统的切实的尽孝。您做到了,向您致敬!

文章评论共[2]个
文清-评论

感谢您对散文版面的支持,祝天天好心情!at:2009年12月18日 下午6:11

夜雨不朦胧-评论

感动at:2009年12月19日 上午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