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义愤:竟然有人剽窃我之文章沧海泛舟

发表于-2009年12月19日 下午3:08评论-1条

近日,偶然看到一本山西省文联主办的《炎黄地理》长治县专刊(2009.11)。该杂志中一篇名为《一代潞商陈慎德》的文章吸引了我的目光。初看之,似有相识之感;细读之发现,该文90%的篇幅明显剽窃了我写的黎都寻古系列中的《追忆陈家》(2009.5)一文。经初步了解,该文作者“天马”,系《炎黄地理》杂志记者,在此给予强烈谴责,并保留起诉的权利。

应该说,描写一代潞商陈慎德的身世需要参考一些资料,这是必然的,无可厚非。我写《追忆陈家》也要参考有关资料。“天马”参考我的文章,我不反对,但参考不等于照抄,尤其是偷窃别人的思想更为可耻。

我当初写作《追忆陈家》时,首先利用业余时间对陈家大院进行了实地考察,采访了群众,又参考了有关资料(什么资料暂不透露),最后成稿。我叙述陈家的创业传奇是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描写,发挥合理的想象空间,对资料进行了再提炼、再演绎,将自己的思想、判断、评价融入其中,可以说是一种再创作,文中饱含我之心血,而不是拿别人的资料简单一抄了之。

下面举例说明:

●如文中“潞商的杰出代表”、“ 叱咤风云的潞商大贾、京城铁业的龙头老大”、“ 当时潞安铁业正处于兴盛时期,许多人依托铁业发家致富。长治县荫城作为北中国的冶铁中心,自古就有‘天然铁府,万里荫城’之说”、“潞商新一代的代表人物”、“ 陈家事业发展如日中天”、 “陈家新一代掌门人”、 “陈家大院作为私人宅院的历史从此终结”等等,都是原始资料未曾有的,是我加入了自己的评判。

●原资料中描写陈家祖上一路乞讨来到潞安,是我加上了“颠沛流离”,以增加故事的生动性,剽窃者也是照搬;经坊村民我加了定语“纯朴善良”, 剽窃者也是照搬……

●原资料描写小陈钟生只是说他是如何苦干实干的,而我进行了概括总结,写为“小陈钟生起早贪黑,跑前跑后,伺候掌柜,练毛笔字,打算盘,努力学习经营待客之道。经过多年历练,陈钟生终于具备了独立经营的能力,还写得一手好字,打得一手好算盘。”剽窃者也是基本照搬。

●原资料只是描写陈慎德是如何开辟自家商路的,而我对此分析了原因“从潞安到京津路途遥摇,铁货运输是个大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最大限度地节约运输成本,陈慎德创新思路,经过慎重考虑,营建了自家的千里商路,从而保障了稳定且较为低廉的货源供给……构筑了自家的运输团队和网络(相当于现在拥有自己的物流公司,而且沿途住自家客栈还不用花钱)。这种商业模式即使今天看来也很先进。”剽窃者也是基本照搬。

●特别是文章开头部分我写到:“在繁华的长治县城东面的经坊村,一座鲜为人知的深宅大院默默矗立,虽破落而不失威严,虽残缺而不失精美,虽落寞而不失风韵,宁静与繁华就在咫尺之间。它就是昔日潞商的杰出代表——陈氏家族的宅院,它见证了陈家发展的兴衰荣辱,它承载了几代潞商不朽的创业传奇……有谁知道,它的主人就是当年叱咤风云的潞商大贾、京城铁业的龙头老大。”这可是原滋原味我的感受,不是参考资料啊!而剽窃者则改为“在长治县城东经坊村,一座鲜为人知的深宅大院落寞地静候在这片曾经因潞商而辉煌的土地上。现如今的大院败落但不失威严,残缺中仍透出些许精美。在这里,宁静与繁华仿佛就在咫尺之间……它就是昔日潞商的杰出代表——陈氏家族的宅院。”

……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可以说,我的叙述和原始资料是有很大差别的。我主张对资料进行借鉴,形成新的东西,尤其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必要时引述一些原资料不能算抄(或者换句话说,史实能抄,一些细节也可以发挥想象再创作,但思想和价值观绝对要是自己的)。而“天马”是在我对原始资料进行再创作的基础上对我的文章进行抄袭(最重要的是剽窃思想),大家说这算不算剽窃?

如要览《追忆陈家》全文,请见2009.5.17我的博文,在网上搜索可见我发表在文学网站上的《追忆经坊陈家》。

*********************************************************************

《一代潞商陈慎德》和《追忆陈家》两篇文章大部分内容对照

(注:《一》文作者天马,《追》文作者我;《一》文划线部分和《追》文雷同或完全相同)

(《追》文发表于2009年5月我的搜狐博、新浪博等博客和红袖添香、烟雨红尘等知名文学网站,《一》文2009年11月发表于山西省文联主办的杂志《炎黄地理》长治县专刊上)

天马文:在长治县城东经坊村,一座鲜为人知的深宅大院落寞地静候在这片曾经因潞商而辉煌的土地上。现如今的大院败落但不失威严,残缺中仍透出些许精美。在这里,宁静与繁华仿佛就在咫尺之间。这是一条东西长250多米的街道,在街道两边,栉比鳞次排列着三万多平米的宅院。它就是昔日潞商的杰出代表——陈氏家族的宅院。

深宅大院见证了陈家发展的兴衰荣辱,承载了几代潞商不朽的创业传奇。如今走在岁月沧桑的陈家巷,谁能够想象,它的主人,就是当年叱咤风云的潞商大贾、京城铁货业巨商陈慎德。

我文:在繁华的长治县城东面的经坊村,一座鲜为人知的深宅大院默默矗立,虽破落而不失威严,虽残缺而不失精美,虽落寞而不失风韵,宁静与繁华就在咫尺之间。它就是昔日潞商的杰出代表——陈氏家族的宅院,它见证了陈家发展的兴衰荣辱,它承载了几代潞商不朽的创业传奇。走在年轮沧桑的陈家巷,心情格外压抑,为它的现状而忧,为它的辉煌历史而叹。曾经的显赫与荣耀就这样在时光中磨砺殆尽,就这样在人们的记忆中淡淡逝去,就这样徐徐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之中。比较今天数座名闻遐迩的晋中大院,它更是黯然失色。有谁知道,它的主人就是当年叱咤风云的潞商大贾、京城铁业的龙头老大。

天马文:……他的祖上自明代末年,因天灾人祸从河北邯郸颠沛流离,乞讨度日来到潞安府长治县经坊村定居。

刚来时陈氏祖上住在村东土崖下的洞沟里。纯朴善良的经坊村民多方设法接济陈家,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陈家由此得以在经坊繁衍生息。至清乾隆时,陈家还只是靠走街串户做些小买卖,靠给别人打工才盖起三四孔窑洞。

我文:祖籍河北邯郸的陈氏先人一路颠沛流离,乞讨度日,来到潞安府长治县的一个小村落——经坊村定居下来,住在村东土崖下的洞沟里。纯朴善良的村民多方设法接济陈家,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陈家由此得以在经坊繁衍生息。至清乾隆时,陈家靠走街串户做些小买卖,给别人打工等,逐渐有些积蓄,盖起三四孔窑洞。

天马文:当时潞安铁业正处于兴盛时期,许多人依托铁业发家致富。长治县荫城作为北中国的冶铁中心,自古就有“天然铁府,万里荫城”之说。陈家主人怀着发家致富的梦想,带着儿子陈钟生到铁府荫城谋生,租一门店做小铁货生意。

我文:当时潞安铁业正处于兴盛时期,许多人依托铁业发家致富。长治县荫城作为北中国的冶铁中心,自古就有“天然铁府,万里荫城”之说。在这种经济背景下,陈家主人带着儿子陈钟生到铁府荫城谋生,租一门店做小铁货生意

天马文:陈家常年从一李姓铁货庄进货。十三岁的小陈钟生聪明伶俐,办事利索,逐渐得到李姓东家赏识,因此被李姓东家收作学徒,到京城李家的“恒盛毓”铁货铺帮忙。

我文:他们经常从一李姓铁货庄进货。13岁的小陈钟生聪明伶俐,办事利索,很得李姓东家赏识,因此被李姓东家收作学徒,到京城李家的“恒盛毓”铁货铺帮忙。

天马文:陈钟生起早贪黑,跑前忙后,伺候掌柜,练毛笔字,打算盘,努力学习经营待客之道。经过多年磨练,陈钟生终于具备了独立经营的能力,除了写得一手好字外,算盘也打得山响。

我文:小陈钟生起早贪黑,跑前跑后,伺候掌柜,练毛笔字,打算盘,努力学习经营待客之道。经过多年历练,陈钟生终于具备了独立经营的能力,还写得一手好字,打得一手好算盘。

天马文:四十三岁那年,陈钟生被李姓东家聘为掌柜,独撑门面。四十七岁时,陈钟生已成为京城铁货行业中赫赫有名的人物。因为陈钟生自身尝尽人生的酸甜苦辣,知道成才不易。所以,他对子女的教育也非常严厉,让儿子从小就接受锻炼。他把大儿子陈毓祺带在身边,跟自己学习经营之道。陈毓祺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只几年功夫,就在父亲帮助下在北京前门大街创立了“东和丰”铁货铺。陈毓祺秉承诚实守信、货真价实的宗旨,很快就将“东和丰”铁货铺做大做强了。陈毓祺随后又在崇文门外再创“西和丰”铁货铺,生意同样兴隆。到清咸丰年间,与父亲一样,陈毓祺也成为京城铁货界的龙头老大。陈毓祺尊其父训,同样把心思和精力主要放在陪养下一代身上。他的儿子陈孟松同样没有辜负父亲的殷切期望,渐渐成长为潞商新一代的代表人物。

我文:至43岁时,陈钟生被东家聘为掌柜,独撑门面。47岁时,陈已成为京城铁货行业中赫赫有名的人物。陈钟生自身尝尽人生的酸甜苦辣,知道成才不易。所以,陈钟生让儿子从小就接受锻炼。他把大儿子陈毓祺带在身边,跟自己学习经营之道。陈毓祺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只几年功夫,就在父亲帮助下在北京前门大街创立了“东和丰”铁货铺。陈毓祺秉承诚实守信、货真价实的宗旨,将“东和丰”铁货铺做大做强,财源滚滚。陈毓祺乘势又在崇文门外再创“西和丰”铁货铺,也是生意兴隆。到清咸丰年间,陈毓祺已成为京城铁货界的龙头老大。陈毓祺深感创业维艰,把心思和精力主要放在陪养下一代身上。儿子陈孟松果然没有辜负父亲的殷切期望,渐渐成长为潞商新一代的代表人物。

天马文:清光绪年间,陈孟松在崇文门外创立“丰裕成”铁货铺,同时兼并了京城老字号李家的“恒盛毓”铁货铺。陈家事业发展如日中天。念及经坊村人对其祖辈的照顾之情,经坊村及周围村庄有很多人都在陈家老字号打工。

我文:清光绪年间,陈孟松在崇文门外创立“丰裕成”铁货铺,同时兼并了京城老字号李家的“恒盛毓”铁货铺。陈家事业发展如日中天。陈家商业上的成功,也惠及了邻里乡亲。经坊村及周围村庄有很多人为陈家打工,从而支撑起陈家偌大的产业。

天马文:陈慎德二十岁时,父亲陈孟松送他到日本留学,两三年后,陈慎德回国,一直在北京和天津的陈家老号里学习经商。因天资聪颖,很快成为陈家新一代掌门人。此时正是陈家家业兴隆之时,不仅经营铁货,而且兼营客栈、陶瓷、丝绸、粮盐、布匹等,拥有店铺百余间,在京城有四大铁货铺。

在此基础上,陈慎德又将铁货生意从京城延伸到天津,开设“秀升和”、“德生和”等铁货铺。

在生意越做越大的同时,铁货的运输就成了制约扩大再生产的瓶颈,勤于思考的陈慎德开始琢磨如何扩大再生产,促进陈家事业良性发展。

我文:陈慎德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继承家产,成为陈家新一代掌门人。这时,陈家家大业大,不仅经营铁货,而且兼营客栈、陶瓷、丝绸、粮盐、布匹等,拥有店铺百余间,光在京城就有四大铁货铺,稳居京城铁界老大地位。在此基础上,意气风发、宏图远大的陈慎德又将铁货生意从京城延伸到天津,开设“秀升和”、“德生和”等铁货铺。在生意发达的同时,陈慎德也在思考如何扩大再生产,促进陈家事业良性发展。

天马文:从潞安到京津路途遥遥,铁货运输是个大难题。陈慎德创新思路,经过慎重考虑,开始打通陈家的千里商路,从而保障了稳定且较为低廉的货源供给。他首先在潞安城内设立了“上义客货栈”,由此再向京津拓展业务,相继在黎城、涉县、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北京、天津等地开设客栈,其中大约每隔二十多里就开设一个店铺、客栈,构筑了陈家的运输队和商业网络。1929年,陈慎德捐资一万多银元,建立长治第一座图书馆,还把自己的全部藏书拿出供人们阅读,为发展长治文化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1937年日本军侵入中国后,陈慎德回到家乡,由于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他一直致力于“实业兴国”。除将自家产业发扬光大外,还与同乡好友和秉清合伙开办峙峪机器煤矿,并资助和秉清在长治开设报馆,因思想激进被查封。

抗战期间,陈慎德响应中国共[chan*]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积极参加救亡运动,多次捐款、捐粮,赈济灾民。1946年,长治实行土改,陈慎德的房产、田产从公,陈家大院作为私人宅院的历史从此终结。

我文:从潞安到京津路途遥摇,铁货运输是个大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最大限度地节约运输成本,陈慎德创新思路,经过慎重考虑,营建了自家的千里商路,从而保障了稳定且较为低廉的货源供给。他首先在潞安城内设立了“上义客货栈”,由此再向京津拓展业务,相继在黎城、涉县、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北京、天津等地开设客栈,其中大约每隔二十多里就开设一个店铺、客栈,构筑了自家的运输团队和网络(相当于现在拥有自己的物流公司,而且沿途住自家客栈还不用花钱)。这种商业模式即使今天看来也很先进。

在时局艰难、水深火热的民国,陈慎德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影响,一直致力于“实业兴国”。除将自家产业发扬光大外,他还于同乡好友和秉清合伙开办峙峪机器煤矿,并资助和秉清在长治开设报馆(因思想激进被查封)。1930年,陈慎德捐资一万多银元建立长治第一座图书馆,还把自己的全部藏书拿出供人们阅读,为发展长治文化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抗战爆发后,陈慎德响应中国共[chan*]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积极参加救亡运动,多次捐款、捐粮,赈济灾民。1946年,长治实行土改,陈慎德的房产、田产从公,陈家大院作为私人宅院的历史从此终结。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沧海泛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燎原百击点评:

抄袭之事,网络常见,纸媒似也无可避免。参考可以,但大部分甚至完全的照搬就是小人作为了,此种行为人所不齿,该当谴责。

文章评论共[1]个
释藤-评论

我经常碰到这样的事情,有个人竟然抄袭了我二十几篇呢,更晕呢at:2009年12月19日 晚上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