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走出《百年孤独》刘小骥

发表于-2004年05月28日 下午3:58评论-5条

长久以来,我对魔幻题材的文学作品都持有极大的热情,这大约是天性使然的缘故。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抽象,而生活中的种种现实亦显得乏味异常。

我把这种抽象和乏味的根由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科技信息行业的高度发达制约了人们想象的时空。时空在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被不断挤压与缩短了,多数人每天接受的信息资源过多,以至于很难体会到每一信息中那些微妙的乐趣——当我们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回想当天所发生的种种事情的时候,似乎只能得到一些抽象的概念——信息过多导致不断重复及千篇一律的感觉。从各类媒体中我们获得的都是相似的信息。例如:战争、爱情、疾病等等都大同小异。即便以上题材每天也在不断地翻新,然而我们体会到的依然是嚼口香糖的感觉——越嚼越淡。

二、世界和生活正在朝相反的两极发展,即文明和原始的两极分化。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推进,我们正在废除以往种种非人性的刑法和制度,生活看似越来越合理化了。然而,此种“合理化”恰恰只是一层虚伪的漂亮外壳,人在征服自然和其它物种的同时,手段却越来越卑劣、野蛮了。此种“野蛮”绝非上古时期血淋淋地屠杀,而是利用阴险的谋杀和莫须有的罪名之双重手段来达到侵略和征服的目的。军阀们只要按按电钮就可以打着解放某个民族的旗帜把敌对国瞬息间毁于股掌——历史被改写了,权力被篡夺了,这也正是所谓让“世界更文明些!”

三、用lu*n伦、同性恋、性解放来填补生活中的空虚和乏味。“弑父娶母”和近亲结婚大约是人类的劣根性,这样的事情在任何年代都现实存在。从“俄底普修斯情节”到“亲上加亲”再到“客隆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在故事里寻求安慰,而第三者是最可耻的行为。“客隆技术”通过复制“自我”而行使上帝的权力及创造永恒的生命基因——这种生命一旦合法化将会被永远的复制下去,而基因的磨损和迅速衰老也将还其彼身而直至覆灭。

同性恋及双性恋的盛行正在从“性倒错”走向“性别无差异”。“性倒错”对于一般文学爱好者因该不陌生,此类“弱势人群”从根本上我是站在同情和理解基础之上的,但“不安全的性行为”也同样导致了爱滋病的盛行及死亡,秧及无辜甚至腹中的胎儿。双性恋的性取向既有男人又有女人,在我看来,这是性别的模糊化和自身性欲过剩而无法满足的必然结果。对此,我也并不想过多的批判——性爱变成了无性别的游戏,而此种无法餍足的“性饥渴”感不会因此而得到稍许缓解。

“性解放”在当今社会大行其道其根本原因我认为是“情感衰竭”及“爱与被爱”之能力的退化。性爱从以生殖为根本中解放出来之后,“性”很快便占据了上风。从取乐的角度而言,寻求做爱时的快感并非不对或是丑陋的,但我们往往忽视了“性解放”对生活伴侣、家庭甚至整个民族带来的毁灭性的伤害。几年以前,我看过李银河女士的一些文章,单从理论上而言,“性解放”发展的必然性没有过错,何况她的丈夫王小波也是我极其景仰的作家之一,但在李银河女士的文章里我没有看到“理智”的束缚力。从某种角度上而言,我不是一个以传统道德来衡量性行为是否正确的人。更何况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性行为和性生活都是极其复杂的,他们比一般人对此更为敏感,更容易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性冲动。例如:劳伦斯、普西金、毕加索、高更、乔伊斯、莫迪利亚尼……为了艺术创作他们甚至需要在旺盛的情欲中寻求体验和灵感。但我们不要忘记,作家和艺术家不是完美的人,更不是清心寡欲的圣人,他们往往有着天才的头脑和孩子般的纯真以及自私、幼稚的人格——他们是天使和魔鬼的结晶,一会儿把天枰向左,一会儿又把砝码放到右边。

四、诗意和幽默感的丧失。这是本文的重点,在这里我想借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来进行阐释。卡尔维诺在他的“千年”演讲稿中曾经说过世界正在封化成石头。现代小说家在构思作品的时候,结构比以往要精巧许多了。其一是避免累赘,其二是让人更单纯的理解作品而不是仅仅得到一个笼统且含糊的概念。《百年孤独》在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的回忆中展开,不断地在里面增加现实中的魔幻色彩和出人意料而又最终归一的情节——无法避免的家族的孤独感。许多奥雷良诺、阿卡迪奥、雷梅苔丝们在孤独中直到老死,这些被不断重复的人物似乎可以看成某个民族相似而又不同的孤独的结局——他们无法理解对方,无法彼此相爱,他们在相互地折磨及报复中都不愿意关心对方(即便有的话也只是在想象中和临死之前),这也是造成孤独和落后的主要原因。在我看来,《百年孤独》在以“轻逸”表现“沉重”的主题上远远超过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百年孤独》中工人罢工惨遭屠杀的场面其表现手法是轻逸而魔幻的,但它却是那么的真诚——这些诗意描写的残忍故事正在被人遗忘,被政府扭曲,变成了黑色幽默——“真实的故事”受人嘲笑挖苦,讲故事的人被当成了疯子——历史的真实性变得如此虚伪和不可靠!

马尔克斯的诗意及幽默感使得一些并非文学爱好者也能流利、通畅地把整部小说不费劲地读完。各种各样的民间传说,层出不穷的神话故事及杜撰使得这部作品非常好看。另外,从卡尔维诺“繁复”这一理论上来看,我认为《百年孤独》比《追忆似水年华》走得要更远些,也让我真正看到“小说可以向无限可能中发展”的道路。《百年孤独》是一部大故事中包含着无数小故事的作品——蝴蝶、飞毯、小黄花雨、阴魂、蚂蚁、梅梅飞升、占卜家、英雄、炼金术……或是象征或是增加趣味的内容使读者很容易就进入一种对童年梦幻亲切的归宿感和现实体验,倘若作者愿意的话,《百年孤独》甚至从三十万字拉长到三百万字读者也不会感到厌倦,而现在的读者哪怕是一般作家恐怕也很难把《追忆似水年华》读完。这又令我想到那些流传至今、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觉得过时的文学作品。例如:《伊利亚特》、《希腊神话》、《三百六十五夜》等等。而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便是具备幽默感和诗意,即便是战争电影题材也不例外。在这里,我再举个广为人知的例子——《虎口脱险》。它是一部以幽默取胜的经典二战影片,其制胜法宝必然是人们在灾难和痛苦面前表现出来的顽强乐观的精神——即便影片中的纳粹军官和士兵也有可爱的一面。例如:他们热爱音乐、把板凳当做木马庆祝生日、在酒窖里偷喝美酒等等——战争给我们的反思从阶级和复仇中来看是远远不够的,受害者永远是参与战争的人和普通老百姓;他们为了统治阶级的野心和政客描绘的美好明天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在苦难面前我们更需要欢乐和希望来抚慰因受伤而变得麻痹的心灵。

《百年孤独》中最令人感动的是其中作者对孤独人群的深切关怀和同情,最令人心痛的则是奥雷良诺和姑母阿玛兰塔·乌苏拉之间lu*n伦的爱情,这也是这个百年孤独家庭中唯一的爱情。它是某种残忍的诗意和残酷的现实之中的产物——一个长了猪尾巴的男孩子诞生了,随后被蚂蚁吃掉。在孤独的七代人中,所有合理的情感都被抹杀而变得陌生和迟钝;这里只有贪欲和不幸,而爱情正是在这贪欲和不幸中最终毁灭并无法逆转地被歪曲成为了悲剧。除了作者本身之外,没有谁能解开这个难题——爱情酿成的苦果注定了家族的覆灭。文章的最后,似乎一切将继续循环反复,但作者没有这样安排。他写道:“这手稿上所写的事情过去不曾、将来也永远不会重复,因为命中注定要在一百年孤独的世家决不会有出现在世界上的第二次机会。”在这里,我看到作者希望摆脱孤独,让人们团结起来的美好愿望。

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一位中国知名作家说“作家的作品因该和大众站在相同的高度——平视”,我认为这是极其虚伪而不负责任的,更是为了讨好大众设下的圈套。优秀作家的立场应该是坚定不移的,他不会迎合大众口味甚至会终生孤独下去(以自身创作的孤独探求真理和团结),因为我们知道现在中国的文艺水平降到前所未有的位置,住宅、衣着、行为举止都变得不堪入目;他更不会站到某个阶级某个时代认为正确的一面,他们是冷静的思考者,睿智的人文主义者——他们看到很多历史都被扭曲了,处于历史中的人格亦被麻痹了;作家和艺术家按他们的本性生活,其中虽然不乏不幸和错误的事实,但他们的初衷却多半出自于自我的真诚和对生活的热爱;他们不是完人,不会用高谈阔论来维护自己的立场和作品,他们的心是平民的,作品却是用来战斗和不断追求真理的武器;而最可怕的便是——那些陷入孤独中虚伪的灵魂用他们的言论把整个民族乃至世界都拖入了无穷无尽地孤独与苦难之中。

2004-1-28 夜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刘小骥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傲梅香雪点评:

观点鲜明,层次清晰,论证部分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文章评论共[5]个
秋月寒风-评论

文章的语言很专业,分析的也是极为透彻——一篇好文章!
  【拓荒者 回复】:作家呢!呵呵, [2004-5-29 8:52:53]at:2004年05月29日 清晨5:31

刘小骥-评论

拓荒者兄过誉了,一切还请多指教!
  【千山我独行 回复】:文章一流,但为什么都是再发呢?首发在那里?在杂志上吗?让俺也欣赏去~~ [2004-5-29 14:20:14]at:2004年05月29日 上午11:19

玉儿玲珑-评论

就象一张抽象画一样,有着让人想像丰富的色彩,你则是一个有着非常潜力的画家。祝福你,朋友。at:2004年05月29日 中午1:03

瀚沙-评论

很专业的文章at:2004年05月30日 中午12:28

刘小骥-评论

《百年孤独》是我比较偏爱的一部小说,被喻为魔幻经典绝对是不为过的!:)at:2004年05月31日 中午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