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我的老屋夜上窄船

发表于-2010年01月04日 中午2:16评论-1条

我的老屋

近些年来,我那原本偏僻贫困的家乡已然发生了极大变化,一幢幢崭新的砖房随处可见,而我家老屋依旧。尽管与周围的新房有些不太相宜,倒也不失为“一处风景”。

在我家乡的同龄人中,他们已然早早辍学,大多数在外打工做苦力,极少数在家务农。由于家乡的贫脊和自身文化素质所限,促使他们萌生一个想法:早点挣钱、修座新房、娶个媳妇,算是一种理想。在我父亲那年龄段的人,大多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历经“难关”和“十年文革”,使得他们过多领略了饥饿的恐惧和前途的茫然。而今又实行双向选择就业,除重点名校外一般学校毕业是“不包分配”的,就算学校毕业了也得找“关系”,花点钱才能“安排”工作,使得他们对就业认识发生了偏差,对读书产生了误解,从而对知识文化越觉无谓。觉得有没有文化都一样打工、务农,不读书不但可以节约点钱,反而可以挣点钱修座新房子,那时我那偏僻的家乡大部分人都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但我的父亲却有另外一个念头:那就是他不希望他的儿子再像他那样!爷爷曾是国民时期的“知识分子”,解放后被划为“不劳动地主”,“文革”初期,年幼的父亲又失去了这唯一的依靠,使得父亲过早地继承了“不劳动地主”这个沉重的枷锁。父亲的童年饱受了精神和肉体的折磨,对饥饿比常人更多一分恐惧。那时就是普通农村家庭对读书也是敬而远之,何况父亲继承了“不劳动地主”,那更可想而知了。父亲仅上了13天学,就逼迫回家干活,12岁就跟着别人学犁田耕地,这期间吞忍了多少嘲讽和冷漠?感触了多少冷暖与炎凉?12岁啊,别说犁田耕地,就那套“工具”就足够一个孩子承受了,然而只有父亲才更深刻地体会到其间的辛酸!因此决定了他这一生,决定了他的初衷:他的儿子不能再像他那样!

在我的印象里,父亲是辛劳的、是不幸的、是高尚的。他跟我那偏僻村寨里大多数人一样,这一辈子都不曾走出那道“农门”。虽然村里人隐约知道读书有可能走出那道“农门”,但在他们心里显得十分渺茫,因而太重眼“钱”!读书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算得上是一种奢侈的事情,本来农村教学资源不及城镇,自身学习成绩突出的较少,经济也是农村家庭最大的困难,仅靠几亩地是很难承受一个孩子从小学到大学的费用,何况独生子女的几乎没有。加上人们对就业的误解,跟我同龄的人大部分都只初中毕业就外出务工或回家种地。然而父亲坚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他不懂什么叫就业,也不知道学校毕业了会是怎样的结果。但他明白就算在农村有点文化,婚丧嫁娶帮忙都要轻松点。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成了父亲心里苦苦支撑多年的一个梦,他就算再苦再累再穷也要让我上学,他想让我走他想走而没走过的路。

随着时间的过去,我一天天长大,父亲一天天变老,老屋周围的木屋也全被新砖房取而代之。但父亲从没有因老屋的破旧而着急,倒是常为我的学费焦头烂额、辗转难眠。如今父亲如愿了他当初那种单纯的梦想,而他在我身上的付出却超过了老屋周围任何一座砖房修建的代价。当有人谈及此事,如果不是因为我花费父亲那么多心血,我家的砖房可能早修好了。但父亲笑言:房子修得再好,同样要靠打工、种地做苦力才能生存;而他没为我修房子但却改变了我的一生,我不再走他的老路,父亲充满了欣慰与满足。毕竟父亲也是我家乡的一个普通农民,也免不了凡风俗礼,他今年也为我修建一座新砖房,但他坚决不撤老屋,因为老屋的破旧成就了他最初单纯的梦想。他要让老屋点缀着周围的新房,使它成为人们笑谈的“一处风景”。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夜上窄船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蓝调音画点评:

看了这篇文章,心有所动。似乎是一样的经历,因为极易产生共鸣。我的父母也一样,为了我们读书,倾尽所有,在房子上并没有什么投入。直至我们完成学业后,分配工作,家里重起新屋。因此,应该感谢父母的开明,让我们改变命运。

文章评论共[1]个
夜上窄船-评论

可怜天下父母心!at:2010年01月05日 上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