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我写《苏邨圃传略》贵溪叶航

发表于-2010年01月04日 晚上8:53评论-1条

岁月如水,洗尽历史尘埃;文章似火,炙烤逝者灵魂。

苏邨圃,又名苏芬,江西贵溪雄石镇象山苏村人,北京大学毕业。1920年初,苏芬与共[chan*]党先烈黄道、方志敏、江宗海、汪群等参加了江西进步社团——江西改造社。北伐军克定南昌后,苏邨圃任职于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后被选为省党部执行委员。

1949年,苏邨圃去香港,接着移居台湾。

几十年来,贵溪很多老前辈对苏邨圃常常念念不忘。父老们说他在贵溪办过扶风中学,说他与彭程万一起为抗战后的家乡重建作出过贡献等等,并传诵着他的种种趣闻轶事。

苏邨圃在贵溪甚至在江西都是个有影响的人物,他所做的很多事情已经载入史册。为了将这个历史人物的历史碎片组合起来,给历史留下一个系统的、较为完整的印记,我便埋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读苏邨圃,记苏邨圃。近年来查阅了很多资料,这一查,还真得到了很多意外收获,比如:《贵溪县志》1996年版的艺文卷的艺文选目中收有苏芬(即苏邨圃)“五四”时期的文章书目,于是我十余年来苦苦寻找这些文章,但一无所获,就连江西省档案馆、图书馆也没有。今年才得知方志敏的女儿方梅手头有《新江西》(江西改造社刊物),终于让苏芬的几篇文章得以重见天日,这些文章放在现在仍然有其现实意义;今年5月,我从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弄到一本《农业考古》(2006年第3期),从而得知:上世纪30年代,江西农村建设引起了蒋介石的高度关注,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农村,而彼时苏邨圃在江西正肩负着这一历史使命,且取得一定的成绩,在全国颇有影响。近年来,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了苏邨圃未竟的农村改进事业,并大胆、客观地给予了高度评价。

由此顺藤摸瓜,在江西省图书馆查阅到苏邨圃发表在《江西民国日报》上的几篇关于江西湖口走马乡实验区的文章。为了力求资料翔实,我不远千里,亲赴北京,在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大学档案馆、图书馆挖掘苏邨圃(苏芬)当年的历史资料,收获不小。

由于年代久远,纸质资料来源不足,我抱着游戏的想法在互联网上分别输入“苏邨圃”、“苏村圃”、“苏春圃”、“苏屯圃”、“苏邮圃”等同音字、形近字以及“苏芬”、“慈引”,屏幕上竟然跳出很多零碎的相关资料,我一时如获至宝,喜不胜收。于是慢慢地逐一搜索,然后再将一鳞半爪的珍贵资料串在一起,整理后还原了苏邨圃的人生历程,再现了他晚年在台湾结缘著名高僧慈航法师皈依佛门后对佛教的重大贡献。未曾想到苏邨圃在台湾的14年竟为中华佛教留下了几本煌煌巨著、传世之作,如他根据自己的静坐体验和感悟以及有关理论知识写成的《静坐须知》、他负责编辑的《慈航法师全集》、他一手编著的《虚云老和尚十难四十八奇》等。

正是“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因此,我认为苏邨圃值得写,应该写,于是就动笔了。在写作过程中,我力求做到真实地记录历史,不隐瞒,不歪曲,不虚夸。由于岁月无情,很多历史见证人都已作古,手头资料很少,个人力不从心,加之本人才疏学浅,理论水平不足,思想意识有待提高,此书难免挂存在很多方方面面的问题,敬请读者谅解。

在本书的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得到苏邨圃先生的后裔苏映莲、苏琇、苏月娥、苏月珠和他们的子女以及苏映霞的儿子刘乃璞、刘乃旺、苏映雪的子女陈秦、陈洪、陈岗、陈新、陈琼、苏 松的儿子苏映文等大力资助;同时承蒙全国著名老作家、文艺评论家姜弘先生的厚爱,欣然为本书作序;此外,还多次聆听鹰潭市文坛张维舟、傅辉年、吴义龙、贵溪市文坛童金生、应先林、吴厚荣、陈贵兴、姚建、李泽民等前辈教益,并得到贵溪市文联彭建中主[xi]以及纪东、范贵生、刘长明、江群等文友的帮助,《苏邨圃传略》一书才得以有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跟广大读者见面,在此一并致谢!

古语云:“太平盛世,修志续谱。”适逢国泰民安,社会和谐,海峡两岸“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神州大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谨以此书纪念苏邨圃先生诞辰110周年。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贵溪叶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燎原百击点评:

人物传记要做到客观公正,力免偏颇,殊为不易。作者创作态度严谨求是,此书的可读性可想而知。

文章评论共[1]个
燎原百击-评论

投散文更合适,已作修改。问好朋友。at:2010年01月04日 晚上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