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新探红楼(69):贾宝玉出家安晓玲

发表于-2010年01月12日 上午10:03评论-1条

新探红楼(69):贾宝玉的生活原型和出家的原因

安 晓 玲

(本文可以自由转载)

【提要】

综合“新探红楼”这项研究,笔者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是:贾宝玉

的生活原型是贾顒;《红楼梦》结局贾宝玉出家,主要不是文学安排,

而是写实,是因为贾顒由男性变成女性;贾宝玉悬崖撒手,是因为他

变成了真同性恋者。

一、贾宝玉出家主要不是文学安排

如果说,宝玉在第120回出家是属于文学的安排,那么贾宝玉撒手悬崖必定是《红楼梦》中主体故事发展的、不可避免的必然结果。笔者在拙文[1]中,分析了贾宝玉在19岁毅然皈依佛门的原因,可能有四个:“爱情”受挫;结婚后感情不好,只好出逃;厌恶仕途经济,不愿意与禄蠹打交道;抄家后,家产败落,生活贫困。

从这四个方面,都得不出贾宝玉必须去当和尚,跟随跛足道人唱“ 好了歌”[1]。这样一来,唯有实际上,贾宝玉的生文学原型的确出了家,否则全书的最终结局就变成是人为强加的,与全书脱节,从而大大降低了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主人公贾宝玉必须年纪轻轻经,就摒弃娇妻、父母和家庭,跑到寺庙中同菩萨做伴,与青灯黄卷打交道呢?笔者在拙文[2]提出:由于贾宝玉的性染色体上存在基因错配,具有女性化的倾向;加上自幼安排他在女性群体里成长,促使变异基因得到充分的发展,导致他女性化日益严重,最后变成真正的同性恋者。

男真同性恋者的生理意识和状态是:他的意识形态已经变成了女性。他对女性luo体没有反应,要他同女人亲热,就会产生抵触,甚至反感和厌恶[3];更无法完成“当丈夫”的职责,最后只好采取“出家”来摆脱困境。

可见,《红楼梦》以贾宝玉出家作为结局不是出自文学的安排,而是贾宝玉的人物原型的实际情况就是如此。大家都同意,《红楼梦》是自传性小说,曹雪芹当然要按照生活原型的实际情况写作。

二、贾宝玉的文学原型是贾顒

那么,贾宝玉的生活原型是谁呢?至今还没有人对他的人物原型是贾顒提出具体的可信理由,因而很少支持者。笔者明确提出:贾宝玉的生活原型是曹颙,主要的根据是《红楼梦》第一回曹雪芹给出的谜团:“情僧”和“情僧录”。谁是“情僧”?“石头记”怎么能够改称“情僧录”?曹頫和曹雪芹都没当过和尚,贾宝玉只是在最后才出的家,都够不上“情僧”。所以,笔者认为:在这里,曹雪芹就告诉我们,他们家有个情僧,那就是“曹顒”。具体理由如下:

1)当前,为了解释曹雪芹没有贵族生活的体念,尤其是他从13岁起,就陷入家庭贫困的环境,不像贾宝玉在美少女群中长大,因而他既写不出繁华富贵场面的细节,更写不出与众多美少女之间的鸡零狗碎的微细情节,所以不少人同意《红楼梦》的作者应该是曹頫。但是,曹頫又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明显的不同:曹頫坐过牢,贾宝玉没有;贾宝玉年纪轻轻经就出了家,而曹頫却一直贪恋红尘,不想“肩上搭链”,跟着跛足道人唱“好了歌”,靠化缘度日。

2)《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是曹颙。他在约20岁死了,留下儿子曹天佑;与《红楼梦》中的贾珠相似,死后留下贾兰。因此有人 [5~7、9、10] 提出,曹颙没有死,而是在上任江宁织造两年后,出了家。反对这一大胆猜测的人很多,主要原因是:他们所提出的出家理由不能成立。哪能因为曹颙看见家里的亏空太大,根本无力弥补而悬崖撒手呢?他能那么自私,把烂摊子扔给家里的亲人不管吗?哪有这么狠心的出家人?

3)笔者在拙文[4]提出的观点,解决了上述矛盾。曹颙因先天和后天的原因,不但令他成为真正的同性恋者,而且还由男人变为女子,不得不走假死的道路。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表现和行为大部分是曹颙的一生写照。先天存在基因缺陷,雄性基因不够强壮;再加上从小被美少女包围,在女人堆里长大成人,促使他的女性基因慢慢开发和发育起来,使他逐渐向真同性恋者转化。因在爱情上遭受到严重的打击,未能与他的恋人(小说中的林黛玉)结婚,使他的神经受到极大的刺激,经常梦见旧情人(林黛玉)流着血泪走来;有次把他从噩梦中惊醒后,曹颙前往打听到的老大夫处求医。睡在花岗岩大理石的棺材里,以死偿还自己的亏欠,果然不再梦见旧情人。实际上是由于大理石发出的辐射线,抑制了曹颙大脑神经在睡觉时的活动;因而,一旦不在大理石棺材中睡觉,几天后噩梦依旧。所以他在接任江宁织造后不久,定做一付新的花岗岩大理石棺材,每晚就睡在里面。花岗岩大理石是高辐射材料,加上他是在大理石开采场特意定做的。为了讨好皇宫内务府的官员,大理石开采场老板特意用新开出的一块特大花岗岩大理石,开凿和打磨出一付棺材。碰巧这块特大石头的辐射强度比一般的花岗岩大理石大数倍。噩梦虽然消除了,但很高的辐射强度,加速了曹颙生理状态的转变,合成雄性激素的器官迅速萎缩,合成雌性激素的器官不断长大。

在新大理石棺材里睡觉大约半年后,曹颙的身体出现明显的女性化,例如男性生殖器缩小并消失,ru*房不断变大、声音变柔和。在曹颙宣布死去的前四个多月,由堂弟曹頫陪他同,外出医治。不但未制止身体出现的女性化,反而连爱好和举止也变成了女人,以致无法公开履行江宁织造的职责。这也是曹颙在死前,打破每月写一次密折的常规,连续四个月未向乾隆皇帝寄出密折的原因;因为他一直在外求医,无法投寄密折。 

为了掩饰这一丑闻,曹颙同祖母、母亲、叔叔贾荃商定,名义上是到北京去请太医医治,派贾荃的儿子、比曹颙小一岁的曹頫护送;实际上到北京附近(如保定府)后,以途中病重、医治无效死去为名,由曹頫扶曹颙的灵柩到北京,安葬在曹家祖坟。而曹颙则在保定一家寺庙出家。此高度秘密只有4人知道,即曹颙的祖母、母亲、叔叔和堂弟曹頫。曹頫不久便过继给曹寅,变成曹颙的亲弟弟,接任江宁织造。

跳出红尘的曹颙在青灯木鱼的陪伴下,往事翩跹,挥之不去;最后决定写出“一生回忆录”(即情僧录),表示他对旧情人的怀念和忏悔。这就是《红楼梦》中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为主线的故事。

因此,贾宝玉生活原型的主要人物是贾颙,既不是曹頫,更不是曹雪芹。

以上的推测具体的证明有二:

1)在《红楼梦》第一回出现《情僧录》。为什么《石头记》又可以叫《情僧录》呢?谁是“情僧”?笔者认为,惟有已经出家的曹顒,才能称得上“情僧”。他追忆恋人的“一生回忆录”才能叫“情僧录”;

2)在第43和78回,有关于贾宝玉性变态的记述,请看下文。

三、变成真同性恋者是贾宝玉出家的真正原因

既然贾宝玉的生活原型主要是曹颙的困难问题(即为什么要出家)解决后,那么《红楼梦》的最后结局是贾宝玉悬崖撒手也就找到了真正的原因。因为贾宝玉先天的缺陷,性染色体上的y-染色体不健全,具体表现是:他在周岁的“抓周”测试中,不喜欢毛笔和刀剑,而是伸手抓起“脂粉钗环”,“政老爷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因此便大不喜悦。”(第2回)。以后,让十余个丫鬟和嬷嬷伺候他,使他在美少女群里成长,令他的女性基因开发和壮大起来,这就是贾宝玉的许多言行愈来愈女性化的根本原因。

在第78回,贾母说道:“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却是难懂。我为此也耽心,每每的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既细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

第43回贾宝玉的贴身书童茗烟的话,对贾宝玉的女性化表达得更清楚。他道:“我茗烟跟二爷这几年,二爷的心事,我没有不知道的,只有今儿这一祭祀没有告诉我,我也不敢问。只是这受祭的阴魂虽不知名姓,想来自然是那人间有一,天上无双,极聪明极俊雅的一位姐姐妹妹了。二爷心事不能出口,让我代祝:若芳魂有感,香魂多情,虽然阴阳间隔,既是知己之间,时常来望候二爷,未尝不可。你在阴间保佑二爷来生也变个女孩儿,和你们一处相伴,再不可又托生这须眉浊物了。”

《红楼梦》中的上述叙述,曹雪芹取自曹颙的“一生回忆录”。

促使贾宝玉的基因显著向女性转化的因素是:林黛玉的死和未能实现他的意愿,同黛玉结婚。在他与薛宝钗拜堂后,陷入昏迷的日子里,发生着男性基因蜕化,女性基因增强的生理过程,完成了向真同性恋者的转化。按照道理,他神智清醒后,不会同薛宝钗亲热,更不会发生“行房”的行为,因此,贾宝玉出家后有遗腹子,将来“高魁贵子”、“兰桂齐芳”(第120回)的结局出自两个原因:

1)文学的需要,给读者以美好的希望;

2)生活原型曹颙在出家后的确留下儿子曹天佑,虽然曹颙最后变成女性。他的性变态是两个原因造成:外因是未能与恋人(林黛玉)结婚,精神遭到极大的创伤;内因是意外的特殊因素促使曹颙的基因女性化,变成了女人。详情请看拙著“泪淹红楼”[8]。

最后一个问题是:为何在《红楼梦》中没有贾宝玉“男变女”的描述?可能是因为曹頫不同意将这段丑闻公布于众。按照曹雪芹的写实手法,笔者认为,在他的未“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的最初手稿里,有这方面的叙述,被曹頫指令删除了,仅仅保留上面所列举的贾宝玉“女性化”的描写。这样一来,导致贾宝玉最后出家同《红楼梦》的整体故事脱节。

相关资料(检索互联网)

[1] 安晓玲:新探红楼(41):红楼梦的败笔——出家的原因不明

[2] 安晓玲:新探红楼(66):谈《红楼梦》中的同性恋

[3] 同性恋成因理论综述,皓月枫雪,2007-02-19

[4] 安晓玲:新探红楼(68):论近代的同性恋

[5] 刘同顺:谁是红楼梦中人(7)红楼内容“真事隐”和“作者曹顒说”对红楼梦的几点理解,红楼艺苑,学术研究,2007-9-29

[6] 晚风:宝玉人物原型考(三)宝玉身上隐写曹颙身世,红楼艺苑,学术研究,2008-10-31

[7] 佚名:《十首怀古诗》,是曹顒自我透漏消息 ,中国红楼梦研究,红楼梦文章,2007-3-7 

[8] 安晓玲:泪淹红楼(小说),待发表。

[9] 一夜红莲开满池: 曹顒假死出家有诗为鉴,搜狐博客 ,日志,2006-12-17

[10] 梦不觉,揭秘曹顒之“死”(上)(下), 红楼艺苑,学术研究 ,2007-8-4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安晓玲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燎原百击点评:

逻辑清晰,理据分明,推测应较为合理。

文章评论共[1]个
胖老头-评论

哥们,你看过红楼么,我记得14节就是宝玉初试云雨情吧at:2010年01月13日 凌晨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