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寻梦大观楼青青杨柳岸

发表于-2010年01月29日 上午10:37评论-6条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伫立于云南昆明大观楼上,凭栏远眺,远山遥岑,风帆烟树,四围稻香,苹天苇地,万顷碧波扑面而来,不由人心旷神怡、遐思乱飞。难怪无数文人墨客面对如此大好风光,留连忘返,沉吟不已了。

大观楼,位于昆明西南近华浦滇池草海岸边,即现在的大观园公园内,是一座三重檐四角攒尖顶硫璃瓦两圆窗三层木制建筑,建于康熙二十九年,是中国八大名楼之一。但是大观楼与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滕王阁、山东的蓬莱阁等七大名楼相比,则显得小巧玲珑,没有其他名楼高耸入云的大气、神秘莫测的仙气和名人荟萃的才气。究竟是何种原因使得大观楼能跻身于中国八大名楼而毫无愧色呢?

原因就在于那幅被称为“天下第一联”的长联。

清朝乾隆年间不可考证的一个春天,五百里滇池迎来了一位布衣长衫、傲骨嶙峋的老者。他就是当时的奇才奇人——平民寒士孙髯。孙髯,字髯翁,原籍陕西三原,从小随从军的父亲来到昆明,滇池的潮起潮落,滇池的的豁达通畅,滇池的美丽风光无不熏染着这位伟大的智者。他的博学多识,他的特立独行使他终于与官场无缘:那是他在参加首次也是惟一的一次科举考试时,看到走在前面的考生被一一搜身,他认为这种“以盗贼待士”的行径,是对一介书生最不可接受的凌辱,士可杀而不可辱。于是他拂袖而去,飘然于江湖之上,浪迹于山水之间。虽寄居于昆明圆通寺咒蛟台,过着以石洞为栖息之所,以卜筮卖药为求生之道的穷困潦倒的生活,而仍不改其志。在这一点上,他有点象被孔夫子称之为“贤者”的颜回和“举家食粥酒常赊”、“傲骨如君世已奇”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

孙髯缓步登上大观楼,一层、两层、三层,仿佛是走在波诡云谲的历史烟雨之中。透过眼前茫茫滇池的明艳春光,在他的眼前铺展出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朝兴亡画卷。云南古称南诏、大理国。此地风和日丽,四季如春,物富民丰。汉朝使者曾多次南下,但却屡被“昆明族”所阻。意志风发、胸怀大志的汉武帝于是下令在长安开凿一个“昆明池”,修造大型战船,操练水战将士。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武帝派将军郭昌入滇,势不可挡,滇人不得不降服于汉朝。汉武帝在滇中心区域设立益州郡,封其统治者为“滇王”,并赐滇王金印一枚。公元7世纪中叶,我国西部吐蕃奴隶主政权在南方与唐争夺四川边境和洱海地区。唐朝派遣唐九征为讨击使,击毁吐蕃城堡,拆除了吐蕃在漾水、濞水上的铁索桥,切断了吐蕃与大理洱海地区的交通,唐九征在苍山洱海之间立铁柱记功。时至宋朝,以陈桥兵变而坐上皇帝宝座的赵匡胤,却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举动,太祖手持玉斧镇纸指着地图上大渡河说:“此外虽吾所有也”,其后代虽多次加封大理国主,但往往以此不愿多管大理国的闲事。然而,蒙古的铁骑却管不得这么多,一夜之间乘革囊和羊皮筏子渡过金沙江,一举拿下了云南,从此云南永归中国版图。但是,历朝历代的兴替更迭,就像五百里滇池潮水一般,朝云暮雨,逃不掉兴亡周期律,是非成败转头空,只落得断碣残碑于夕阳落照之中,正处于所谓康乾盛世的清王朝注定也无法逃脱劫数。孙髯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就象是一场梦,孙髯何时来的,何时走的,何时有感而发,把一腔超越自我、超越时空的人生豪迈和历史评说挥洒于天地之间,无人知晓。只是后来在民间争相传抄着一幅为大观楼而作的长达一百八十字的绝世长联,后面署名:昆明孙髯翁。

再后来,昆明名士陆树堂行书刊刻于大观楼上,遂使天下才子佳人、文人墨客们争相一睹为快事。人们好象来此不是为了看滇池,不是为了看名楼,而只是为了看长联了。看长联,观美景,以联观景,以景观联,从此成为一桩美事。所以当我们一行乘飞机千里跃进云南昆明,看天色尚早,就打的去滇池时,就选择了去大观楼,因为那里有“天下第一长联”。

虽然此联早已烂熟于心,但是走到大观楼下,看着那蓝底金字的长联,还是禁不住小声朗诵了出来: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南翔缟素,北走蜿蜒。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出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其上联九十字写“五百里滇池”之美景,下联九十字记“数千年往事”之沧桑,不但对仗工整,情景交融,而且一扫过去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单纯描绘山光水色,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或吟风弄月、感叹离愁别恨之风,寓历史风烟于茫茫碧水之中,借滇池之美景抒大我之豪情,气魄恢宏,通贯古今,仿佛是清王朝最后覆灭的伟大预言:江山永在,美景永在,但朝代更替不可改。无论是做出多少丰功伟绩,无论是付出多少移山心力,只要不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不尊重自然与人的和谐与统一,任何朝代也是不能长久的,如卷不及的“暮雨朝云”,只剩下断碣残碑于苍烟落照之中,让后人去凭吊和追思。

也许是那隐藏在长联背后的伟大预言,让那些神经敏感的统治者寝食难安,但同时又不得不对长联的绝佳佩服的五体投地,因为此长联一出,已为天下名士所折服,成为昆明的灵魂、精神和象征,也使得大观楼名扬四海而无可替代,于是多灾多难的大观楼屡遭兵燹水浸,长联也历尽劫难,其中也屡遭统治者“点金成铁”的修改,但最终还是“一字千金”,难以撼动,任何善意或恶意的修改都注定以失败而告终。

孙髯翁是不幸的。他生于那个以科举博取功名、事业甚至生存权的时代,生于那个不尊重人的尊严、权利和自由的年代,他的坚强和执着,带给他的是一生的贫穷,一生的颠沛流离。但是,他的达观,他的敏智,他的激昂,却使他的生命远远超过了同龄人。史载:髯翁八十三岁时,滇西师范公前往咒蛟台拜谒,见先生“白须古貌,兀坐藜床上,如松荫独鹤,互相问询,乃以诗请。拍案敷陈,目光炯炯射人。”三年后,师范公再次拜访,先生依然耳聪目明,神智清醒。走路不用藜杖。乾隆三十九年(1774)春正月初九日,孙髯翁于弥勒城仙逝,享年九十岁。

孙髯翁也是幸运的。他的一百八十字长联的横空出世,荡尽了滇池的脂粉奢华,凭添了几多人生豪迈,成就了大观楼的人气、名气,让滇池的美丽风光传播于全世界。1961年,郭沫若登大观楼,即兴题诗一首,现存二层楼内匾上,这是现代文坛巨星对一介平民名士的最高评价: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

一个人仅凭一联而名存青史,让后人敬仰不已者不多,但孙髯翁是个例外。多少英雄豪杰,多少三皇五帝,多少达官贵人,虽有的被载于史籍,但大多淹没在历史的茫茫沧海之中,不为人知。孙髯翁,一介寒士,却能跃然于青史之外,他的名字已与长联与大观楼与五百里滇池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超越其他文坛星座最耀眼的明星,这也许是当年的孙髯翁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吧。

他的“海内第一长联”,将同天并老,与世长存!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青青杨柳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冷漠红颜精华:文清
☆ 编辑点评 ☆
冷漠红颜点评:

云南昆明大观楼,中国名楼之一。
孙髯的“海内第一长联”,使大观楼名扬中国,促使它成难得一见的景观之一。
作者思路清晰,讲述了大观楼的来历,及其历史渊源。
独特的视角,剖析大观楼背后的人物。将文章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引人深思。
很美的文笔,岂是一个“赞”字可以概括的?

文章评论共[6]个
文清-评论

在作者细腻的笔下,游览昆明的大观楼,是一件幸福的事。真实的文字,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之感。问好老朋友!at:2010年01月30日 上午10:18

青青杨柳岸-回复谢谢文老师,写作快乐. at:2010年02月02日 晚上9:11

夜雨不朦胧-评论

坐朋友家板凳,享受朋友的文字!at:2010年01月30日 下午5:49

青青杨柳岸-回复谢谢你,第一读者. at:2010年02月02日 晚上9:11

杨桂山-评论

我还以为朋友是我们云南人,欣赏朋友的文笔,欢迎到云南来游览。at:2010年02月02日 上午10:15

青青杨柳岸-回复俺是山东人,去年八月去云南,至今才写出来,实在对不起云南了.此外,第五段第八行中'此外虽吾所有"的"虽"为"非",意为大渡河以外的地方不归宋朝管了,怕惹麻烦. at:2010年02月02日 晚上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