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复习《鸿门宴》这课,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下面我想说说我的看法。
说实在的这篇文章在教材里是安排为自读课文,以前我没有讲,只是让学生自己去读的,现在在复习是发现这课牵涉的文言文知识非常全面,所以我才把它细讲了。
文章的内容先指出刘、项两军的驻地及双方兵力,表明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他手中。斗争起因是曹无伤告密。项羽听说“沛公欲王关中”,冒犯了他的尊严,当即决定进攻刘邦;他的主要谋士范增乘机揭露刘邦的野心,也力主进攻。
战争似乎已经迫在眉睫,却忽然出现了转机。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劝他逃走,而张良反以“为韩王送沛公”为借口,将消息通知了刘邦。刘邦于是拉拢项伯,以谎言为自己辩护。项伯同意调停,并嘱咐刘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事情发展得快,气氛的变化也快。开始很平和,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始而“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继而命项庄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使气氛越来越紧张。幸有项伯亦拔剑起舞,“以身翼蔽沛公”,斗争处于相持阶段。于是张良出招樊哙。樊哙是刘邦的参乘,有保护刘邦的责任,但无与会资格。项羽得知他的身份后,知其来意,于是借赐酒缓和一下气氛。樊哙为了将众人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来,不仅一切做得合乎礼法,而且忍辱吃了生彘肩。然后借项王“能复饮乎”之问慷慨陈词:于“王关中”一事,言虽有怀王之约,犹不敢自专,必待大王来;又就席间舞剑一事指责项王“欲诛有功之人”。故“项王未有以应”,反而赐坐。至此气氛又进一步缓和,但危机仍未解除。
然后写刘邦如厕逃席,间道至军;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而范增破斗;刘邦诛杀曹无伤。
文章结构环环相扣,情节波澜起伏,内容前后呼应,人物形象刻画细腻生动,语言朴实简练传神。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曾这样评论道:“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本文虽只写出人物的一个侧面,却未尝不能窥一斑而知全豹。刘邦的形象也写得很生动。去鸿门“谢罪”,虽有项伯居中调停,其实是身入虎穴,命运难卜,但非此不足以平项羽之怒,仍如约而往;回到军中,“立诛杀曹无伤”,从这些事能看出他的坚决果断。他一向待人傲慢,这一回又是“先破秦入咸阳”,是“有大功”之人,但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惟恐有所不至;在宴会上屈居下座,他安之若素,出而未辞也觉得于礼不合,这又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至于他的狡诈多端,从骂鲰生、拉拢项伯、骂告密人等细节中,都表现得很明显。
我对文章中的人物概括为这样几句话:
项羽多莽少识,适合打天下,不能坐江山。他最大的失败是不懂政治。有人说他优柔寡断,我认为他并不优柔寡断,不然他一听说“沛公欲王关中”就“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他的失败在于太注重“礼”与“义”了,不明白“政权出自枪杆子”!
刘邦能屈能伸,以屈求伸。以张良的忠诚、樊哙的胆识、项伯的感恩共同促就了沛公的化险为夷。
特别是樊哙,他是个有勇有谋有识的人,看似卤莽,却能审时度势。“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这些内容已把他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了。
另外我们在理解沛公如厕后逃离鸿门那个情节时,一定要明白我们中国以前的厕所文化,在过去,中国人的厕所离客厅、厨房那是很远的,比如那时晚上要上厕所就只好用“微型移动厕所”——马桶,只有这样沛公才能有时间。我们今天的生活习惯变化较大了,如果不给学生说说,他们较难理解。
-全文完-
▷ 进入枫香居士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