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新探红楼(74):甲戌本(一)安晓玲

发表于-2010年02月16日 早上9:27评论-1条

新探红楼(74):再论《甲戌本》(一)

安 晓 玲

(本文可以自由转载)

笔者曾经在拙文中提出,在嘉庆年间伪造的《蒙府本》[1]、《列藏本》[2]、《舒序本》[3]等,由于是按照曹家的《120回红楼梦》的定稿版本修改的,因此它们文本中出现的异文基本上是《红楼梦》的定稿内容,并非伪造的。有读者提出,既然如此,为什么伪本《甲戌本》中的异文,尤其是第一回中的那两段著名的异文:“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和“顽石变美玉”等就不是从《120回红楼梦》定稿版本上抄写下来的呢?

之所以说:《甲戌本》中的异文都是伪造者撰写的,主要是根据对《甲戌本》的正文分析。在拙文[4]的结论中指出:《甲戌本》的“第1~8和13~16回,绝大部分是照抄《庚辰本》和《梦稿本》的誊清稿,并加入一些伪造者补写的异文;第25~28回的内容是在《梦稿本》的修改稿中,从涂抹掉和新加两部分的内容里,挑选文字,再增添伪造者撰写的内容,综合编辑而成。”

本文主要分析《甲戌本》第一回中两段异文的真伪。

一、“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这是第一回“凡例”中诗句的最后两句。全诗句如下: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恨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此诗的本意想是概括《红楼梦》全书的精髓,但并没有达成目的:

(1)“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因为后面一句“盛席华筵终散场”,因而前面一句“浮生着甚苦奔忙”也是指的《红楼梦》里的人物,而不是指作者。可是,《红楼梦》中描写的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薛蟠等没有一个是“浮生着甚苦奔忙”的;都是吃吃喝喝、打打闹闹、吟诗作对、为鸡毛蒜皮的事情斗嘴怄气。他们别说“一生”为生计忙活,就是短时间也未干过,都过着“饭来张口”的富裕生活。尤其是在女儿国“大观园”里的无忧无虑的作乐,哪有“浮生着甚苦奔忙”的影子。

除了林黛玉、晴雯称得上“谩言红袖啼恨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其他人根本就谈不上;因而用林黛玉的悲剧结局,概括《红楼梦》所有人的结局,是不是太偏激了?

“字字看来皆是血”完全与全书不符,在第97回,因宝玉娶薛宝钗,林黛玉魂断潇湘馆以前,大约三分之二的篇幅基本上是美满、喜庆和欢乐,摆宴席、看戏、“朱门酒肉臭”,哪来的“字字看来皆是血”?笔者认为伪造《甲戌本》的人是一位文学修养高的女士,这也是其中的一个证明。把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相恋视为整个《红楼梦》,而忽视了《红楼梦》的核心是写社会、写人生。这一点在第一回开场白中已经指出:“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就说的很清楚,不只是写贾宝玉和林黛玉。惟有多情善感、热衷于贾宝玉与林黛玉相恋的女士,才这么走极端。

至于“十年辛苦不寻常”这一句,更与事实不符。一般人认为,曹雪芹大约从20岁开始,从事《红楼梦》的创作,直到40岁死,仍旧在进行,怎能说只是“十年”的辛苦呢?何况曹雪芹去世后,曹頫继续完成《120回红楼梦》的创作和最终定稿,所花去的年头至少三十年。这些、曹雪芹父子最清楚,因而他们绝对不会把《红楼梦》写成只辛苦了“十年”。

这“十年辛苦”的来源是:《红楼梦》第一回中有一句话:“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此话只是说:《金陵十二钗》花去十年的时间,岂能得出《红楼梦》只花了“十年”?《金陵十二钗》是曹寅描画金陵王府中的12名美女的作品。更何况,明明写的是:“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光“批阅”花了“十年”,并未包括《红楼梦》构思和内容写作的时间,因此,把《红楼梦》的创作时间认为仅“十年辛苦不寻常”,只有未进行过小说写作的人才这么写。

由上可以看出:《甲戌本》第一回中的第一段异文是伪造者撰写的,不是曹雪芹所为。

二、“顽石变美玉”

第二段异文是:

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一日, 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说说笑笑来至峰下, 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 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 ,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 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怂级*,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 ”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 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 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 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是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 .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 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

————————————————————

上面的方括号【 】黑体字是《甲戌本》独有的,现有其它古抄本:《庚辰本》、《乙卯本》、《甲辰本》、《蒙府本》、《列藏本》、《戚序本》、《舒序本》和印本:《程甲本》、《程乙本》、《三家评本》等基本上是如下的描写:

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一日, 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说说笑笑来至峰下, 坐于石边高谈快论。见一块鲜莹明洁的石头,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是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一人见了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 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那里去安身乐业。” 石头听了喜不能尽,乃问:“不知赐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

* *:在《梦稿本》、《程甲本》和《程乙本》中,于“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之后,还增加了“自去自来,可大可小”这8个字。

现在分析这段“顽石变美玉”异文的真实性。

1)此段异文基本上是说“顽石反复要求僧道带往那‘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享受’”;但是,这与后面的曹雪芹叙述不一致。曹雪芹写道:“(那僧道:)还是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这说明是“那僧”主动要带“顽石”去“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而非顽石要求的:即不是“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

2)“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因而同意带“顽石”去红尘享受。神仙能如此好说话吗?“鬼神说”的核心:凡事都有“因果”或“缘份”,强求不来的。因此这种解释实在肤浅,曹雪芹如果要写的话,绝对不会写的如此牵强附会,知识浅薄。

3)“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顽石见僧道二师是“仙形道体”,大谈“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却不动心,拜师成仙(成了仙,还怕到不了凡间去游游逛逛吗?),而却要求去凡间享受几年;那僧劝他: “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顽石仍然坚持去享受,而不改为拜师学道成仙;如此目光短浅,没有脑子,也不合常理。

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甲戌本》中所增加的这一大段异文与原来的文字之间存在前后矛盾:开始,“异文”中明明是“石头”坚决要求“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后来却变成是“和尚”主动要带“石头”去红尘:“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是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在同一段文字的描写里,一般作者都不会出现这种不一致,又何况创作文学巨著的曹雪芹呢?

同时,“顽石”这种决心到富贵场享受的态度与《红楼梦》的结局冲突。在第120回,贾宝玉17岁结婚,19岁中举,正是在温柔乡享受的时候;却毅然尘寰撒手,撅屁股当了和尚,重新变回“顽石”,是不是和“乃复苦求再四……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太自相矛盾了?为什么不享受四五十年后,再出家变回“顽石”呢?是什么力量非要“顽石”在红尘只能呆19年,然后必须返回“石头”原形?我想曹雪芹不至于如此的瞻前不顾后吧?

合理的解释是:曹雪芹根本就没有写过《甲戌本》中的上述异文;“顽石”下红尘的全部进程,是由于“顽石”幻化人形,成为赤霞宫神瑛侍者。请看《程乙本》第一回或拙文[7]。

所以,笔者认为:“顽石变美玉”这段异文也是伪造的,而且伪造的并不高明。

相关资料(检索互联网)

[1] 安晓玲:新探红楼(23):“蒙府本” 是古代伪本

[2] 安晓玲:新探红楼(24):“列藏本”也 是古代伪本

[3] 安晓玲:新探红楼(25):“舒序本” 是古代人的伪造的

[4] 安晓玲:新探红楼(16):“甲戌本”属高手的伪品(一)、(二)

[5] 冯其庸:论《砚脂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凡例”,红楼梦学刊,1980年4期

[6] 卢兴基:《红楼梦》甲戌本“凡例”析证,红楼梦研究集刊,第07辑,p.283

[7] 安晓玲:新探红楼(77):“顽石变美玉”中异文属伪造的新证明(待发表)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安晓玲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紫云山人点评:

作者对《红楼梦》颇有心得,本文对《甲戌本》分析得体。推之共赏。

文章评论共[1]个
洁尘飞飞-评论

研究工作很艰辛,向你致敬了。at:2010年02月16日 下午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