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浅谈议论文的气度与原则尘世祥人

发表于-2010年03月06日 清晨7:47评论-4条

——读古代议论文杂感之三

《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第二年,即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写的一篇信稿。司马光是当时反对变法的代表人物,他声称自己同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强烈要求神宗取消新法,恢复旧制。同时写信给王安石非难变法。熙宁三年二月的一封长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乱政”、“生事扰民”、“收天下之息”、“尽夺商贾之利”、“拒谏”、“独断专行”等等,并说变法招致全国人民怨谤。本文就是王安石给司马光(当时为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的回信,从体裁上看是一封书信,从内容看却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优秀的驳论文。

在这里,撇开文章的政治意义,仅就写作中的处事气度与原则问题谈些个人感受。

面对把自己当做“冰炭不可共器,寒暑之不可同时”的政敌的司马光及其各种攻击和非难,王安石不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是平心静气地与之论理,对司马光的无理指责,不是针尖对麦芒,反而绵里藏针,客气地回复,“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昨天承蒙你来信指教,我认为同你交游共处,相互友好的日子很久了)。瞧,人家虽然政治观点不一致,却忘不了故交友情!王安石在驳斥司马光批评新法的四件事时,又旗帜鲜明地逐条反驳,全部给予否定。这封信较多地用了委婉的语气。如把司马光给自己的信称为“蒙教”,把司马光的攻击说成是“见教”,把自己拒绝司马光的话说成是“非某之所敢知”。但在这些委婉语气中却包含着非常坚定的意思。在反驳司马光指责新法的罪状时,都用了“不为......”的句式加以否认。在回信的第二段第三层的两个假设句(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听起来让人感到很谦虚 ,但他那坚持变法的意志却非常明白坚定,而且义正词严!

愚以为,王安石这种为文的气度与坚持原则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有些文友在写议论文,尤其是驳论文时,一敲键盘就把批评方说得一无是处,有的恨不得极尽讽刺、挖苦、谩骂 之恶语,大有把对方置于死地,并叫他永世不得翻身而后快之势。好像把对方骂得越厉害,文章就越有气势。孰不知这是自欺欺人,其后果除了降低作者自己的人格,又有多少进步意义呢?这样的文章在平心静气说理上往往显得底气不足,自己批驳的观点错在哪里,怎样纠错,读者看了半天还是云里雾里;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也离不开自吹自擂,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唯我独尊,一副天下舍我其谁焉的架势,让读者望而生厌!这样的议论文离读者的期望不说相差十万八千里,至少还有相当远的距离吧! 

朋友,你看了《答司马谏议书》有何感想?你在写议论文时,能像王安石那样对不同观点的文友平心静气、委婉地说理吗?在原则问题上,你能像王安石那样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阐述自己的见解吗?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尘世祥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燎原百击点评:

论不在高,除了有理有据,还当气度与原则并持,不卑不亢中与人切磋的态度值得推崇。本文借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的做法表达了写议论文应注重的方式态度,值得借鉴。

文章评论共[4]个
燎原百击-评论

问候祥人兄,周末快乐!at:2010年03月06日 早上9:49

我拿青春换大米-评论

愤世嫉俗不好,风花雪月养眼,没事做做广告,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的作品,谢谢啦朋友at:2010年03月06日 上午11:05

岁月留声-评论

欣赏了,问候朋友~~~~~~~~~~~~~~~at:2010年03月06日 晚上9:40

不怕雷人-评论

什么杂感不杂感的,就直截了当说,写议论文要怎么怎么就是了。何必转那么多弯!at:2010年03月18日 晚上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