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关中的馍守拙生

发表于-2010年03月09日 中午12:43评论-3条

郁达夫的散文名作《故都的秋》里有一个涉及馒头的比喻句我记忆犹深,他说江南的秋之于故都的秋,好比“稀饭之于馒头”。以郁达夫这样的大作家,游历大江南北,广识多见,形容故都(北京)的秋居然能想起北方的馒头,无非是想说明故都的秋厚实而有滋有味,也说明这位大作家喜欢吃北方的馒头。众所周知,由于中国南北地理条件的不同,于是就有了南北文化的差异,南方人喜食大米,北方人喜吃馒头。“馒头”是北方口语,在我的家乡关中,人们历来把馒头叫“馍”。勤劳的关中汉子在劳动中常说,“饭菜瞎好不论,只要顿顿有馍。”在他们心目中,喝稀饭、吃面条,稀松不顶饥,没有馍吃了管用。我几次出外旅游,几十个人大家集体吃饭,特别是在南方,餐桌上总是有大米饭,馍上的很少,你总能听到我们有人对着服务员喊“馒头!再来一碟馒头!”。陕西人吃馒头的馋,简直让外省人刮目相看。

馒头,也就是馍,和喝稀饭相比,的确耐嚼而有味而且味长。其实,说到馍,在我们关中人的心目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馍就是北方说的馒头,广义的的馍,花样翻新,味道俱全,其他各地的馍,恐怕无出其右。我说这话,一是因为渭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八百里秦川自古盛产小麦大豆等,吃的文化也历史悠久啊!本人不是美食家,孤陋寡闻,仅凭自己对家乡的印象,谈谈关中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种馍。

第一种,蒸馍。注意,这个“蒸”不是动词谓语,在这做形容词,作定语,蒸馍,就是蒸出来的的馍。做这种馍,是妇女提前用精细的面发酵,面发好后放在面盆里反复揉搓,直到把面揉得非常有韧性时,就放在案上戳成椽状然后用刀剁成小节,再就是一节一节的在案上“玩”(滚来滚去),俗称“玩蒸馍”。这种膜不大,形如和尚头;蒸熟后,瓷实,掰开,有层层哩,吃起来香而味长。我的广州的亲戚,西安的朋友吃过这种馍,都说好吃,所以每当儿子路过西安,去广州都要给他们带去这种馍,因为带其他吃喝他们不稀罕。其实这种馍一个一个“玩”,有点费时,过去农村人只有逢年过节才做这种馍,平时做的馍,面不一定很精细,二是不费那么多功夫,还是搓成椽状,用刀剁成小节(比小蒸馍大些),然后用两手掇起,一圆一拍即成,形如椽头,所以有人把蒸馍也叫“椽头馍”,关中东府,以蒲城的“椽头馍”最为有名。这种平时做的自己吃的馍,当然口味比不上前面说的那“小蒸馍”,不过只要是传统酵面发酵,用手工做出来的馍,都要比现在用苏打粉发酵用机器做出的好吃的多。

第二种馍,锅盔,或叫“锅盔馍”。这种馍也很有代表性,以乾县锅盔最为有名,据说国民党元老、三原人于右任先生生前就爱吃这种馍。这种馍的起源,据说是古代打仗,士兵路途行军休息做饭时,以头盔在火上烤面饼而发明。做这种馍,关中妇女高手多多。仍是用酵面先起面(发酵),然后把面揉好擀好,即将面团擀成厚过寸,圆形如锅盖形状的块,然后放在锅里,再用麦秸火即文火慢慢的烤,不能性急,一但火大,有可能皮烧焦,而馍还未熟。所以做这种馍,关键掌握好火候,一个锅盔烙成,大约得几个小时,烙成后在案上用刀切成小的方块即可食用。谁家的锅盔烙得好不好,就是看厚度,看皮儿烙焦没有,看吃起来是不是味长。由于是烙的,这种馍也耐放好储藏,一般情况下放个三五天也不会霉坏,因此关中人在孩子外出上学、打工、做生意时,家里人都要给带这种馍,以方便路上充饥。

锅盔馍由锅里烙出,是烙烤馍的典型,而由锅盔馍还演变出一种馍叫饦饦,则是烙烤的精品。我说它是由锅盔演变出来,是因为这种馍和锅盔做法相似,同样在锅里烙成,只是不像锅盔一次在锅里只烙一个,而是烙好几个,每个有一般碗口那样大。做这种馍同样发酵面,做时辅以食油,茴香、花椒、盐、鸡蛋等作料,给上下面上再沾些黑、白芝麻,吃起来特别可口。关中风俗,过去一年走两回亲戚,年上一次,忙罢(夏收后)一次,所谓“出门”,而忙罢这一次,拿的这种馍就是饦饦,所谓“送饦饦”,我看其实一是经过一场大忙,人们相互看望,传递亲戚情感,二来传递丰收喜悦,共同祈愿美好生活。上世纪九十年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这种风俗逐渐消失,不过有些地方可能还存在着。说到“忙罢”“送饦饦”,我又想起民间风俗,如果是新婚,娘家去女家“看忙罢”则是讲究送“检杈轱辘”。检杈是过去麦场用的一种农具,这种农具下面有两个木轱辘,也就是说这种馍形如“检杈轱辘”,比较大,上面有许多花纹图案,娘家把这种馍送到出家的女儿家,女儿家讲究把这种馍又切成小条块,然后挨家挨户分散给全村人品尝。我想,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传递丰收喜悦,共祈美好未来,更主要的是对女方娘家人的手艺、素质品位的一种很好的宣传。

说到民间的年节或忙罢出门走亲戚,还有一种馍必须说,那就是大(关中音念tuo平声)馍和角角馍,这两种馍和饦饦一样,是正儿八经的出门(走亲戚)馍。这两种馍那当然平时是不做的,只在年节或有红白喜事时做。这两种馍和开始说的蒸馍,都属于“蒸”的系列,做时要用最上等白面,提前先发好酵面,大馍说大一般用面也就是半斤到一斤重,也差不多角角。形状嘛,大馍如茶壶身子,上面绾个髻,明了好看;角角形如鱼状,不过两头都是尖角,(也真像过去农村老太太的那两个尖尖脚,不过这个比喻有点不雅),连接两角的是妇女用手捏出的一道花棱。这两种馍出门(走亲戚)也有讲究,重要亲戚,比如女回娘家,男子去舅家年上出门,那要拿六个大馍(主人要回两个)。给同辈亲戚出门,比如老表,大的表哥表姐,那是拿两个角角,小的表弟表妹,那是拿两个大馍。还有一种馍形状如蝌蚪,大小和角角一样的馍,前边用红枣做出两个眼睛来,后边拖着一个尾巴,谓之“追巴”,这种馍实际上属于“花馍”系列了,它是用来送给13岁“全灯”的孩子的。说到花馍,其代表主要指做成的老虎,狮子之类形状,再插上纸花之类装饰的馍,这种馍主要是孩子“全灯”或结婚时,外婆家出门来要做这种馍,以表示祈愿吉祥幸福,这当然属于馍中的艺术品了,显示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和聪明才智。花馍做起来费工费时费心,不是一般妇女都能做出,据说关中东府二华、大荔、韩城的花馍较为有名。

家乡的馍有道不完的妙处,说不完的风情,它是关中文化一道亮丽而实用的风景。远方的朋友啊,如果你有机会到我们乡下来做客,我可以让家人用一种轻易不做的馍——“油桶底”来招待你,这保你吃得油香、酥脆可口,十分满意。不过,这可要我家多用点菜籽油了!

2010年3月8日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守拙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罗军琳精华:罗军琳
☆ 编辑点评 ☆
罗军琳点评:

作为一种包含关中文化和极具北方特色的关中馍
在文字中真是演绎了说不完的风情
写作饶有趣味,充满了热情,描写细腻,开篇引人入胜

文章评论共[3]个
文清-评论

拜读美文,问候朋友春安!at:2010年03月10日 上午11:20

守拙生-回复感谢编辑点评推荐,感谢文清老朋友关注!一并问好! at:2010年03月11日 上午10:36

守拙生-评论

谢谢编辑热情点评推荐,问好!at:2010年03月11日 上午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