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雨的云七十年感怀短文500篇》
第413篇 邬丽、吴丽、武丽姐妹仨的故事
邬丽、吴丽、武丽是三姐妹吗?是,确实是三姐妹,然而一个叫邬丽、一个叫吴丽、一个叫武丽。有些蹊跷吧?无巧不成书,就是借这个巧事编故事才有趣嘛。
蹊跷和革命战争年代有关。她们的外公参加了土地革命,于是引发出姐妹三个同名不同姓的蹊跷故事。不是她们的妈嫁了三个丈夫,不是,她们同父同母,是从一个娘肚子里出来的。
也许有人不信,三个亲姐妹怎么可能同一个名却不同一个姓呢?这三姐妹的事确有其事,当然是听来的,而且颇多细节改头换面。我一远亲的同学家三兄弟也是三个姓,区别在于三姐妹是同名不同姓,三兄弟则是既不同姓也不同名。
三姐妹的外公是老革命。老革命在女儿(就是三姐妹的妈妈)才哇哇坠地时就离家北上,留下由老人照看。
部队离开后遭地主武装清算、报复,老人死了,妈妈不知去向、家破人亡。传说邬老革命在行军途中,一颗子弹从他胸口穿过,当时就抛下这孤苦伶仃的独苗苗杳然而去。幸亏吴姓的农民收养了这独苗苗她。因为一家姓邬、一家姓吴,这才掩饰过去,她没有遭敌人的迫害。
她在吴家长大,后来成家立业,和丈夫生了三个女儿。这三个女儿就是故事中的邬丽、吴丽、武丽。她们是老革命的外孙女。关系够蹊跷的。
邬老革命的女儿——应该说是吴老革命女儿,婚事颇有一番蹊跷、周折。
她和一个单位工作的赵姓男孩朝暮相处,彼此相互爱恋,但是养父母知道以后极力反对。因为男孩的出身不好,成份是小土地出租。那个年代的家庭成份非常重要,成份不好的连孩子参加红小兵也不受欢迎,还被排斥于战斗队、战斗组之外。
小伙子其实不错,为人活络、精明,能干、历练,笔墨也相当好,还精于算计。他满怀信心,心想只要自己紧跟和努力,一定能够有所作为,甚至一步青云。
是呵,他是一块好料,身体也棒,单双杠、高低杠、滚杠常常博得同事的喝彩声。可虽然是“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这块好料却因为家庭出身,连“当兵”"打钉"也没有人要。哼哼,连老婆也难找。
那年代的政策非常“革命”,有人叫做“极左”,出身不好的人得不到重用,才能不能充分的发挥。他就是无声无息,所以没有女孩看上他,看上了他的女孩父母又不同意。他真的没多少出息,打过报告参加党,却几年无声无息如石沉大海。
这不,他好不容易找了个满意的女孩,相貌、人品不错,可是女孩的养父母反对。就是那位打过游击当过副县长的。夫妻还去他们单位吵吵闹闹。副县长的老婆,也就是他未来的岳母大人骂他“地主崽子”,骂他“勾引他们的女儿”,甚至要挟他们的组织出面干涉,决不许他们结婚,不许给他们开结婚登记介绍信。弄得女儿吃安眠药寻短见。
她的养父当过游击队,战争结束后成了副县长。邬家已经没有人了,为了许多方面的方便,养父给她改了自己的姓。追溯历史,吴姓更有鼎鼎大名的秦末农民造反领袖吴广,“吴”不仅是“大”姓,还是很有影响度的姓氏,尤其在那个革命造反响当当的年代里。
养父母自己没有生育,女儿虽然不是亲生,也是抱着、背着、牵着,一口一口饭喂大的,冬天怕她冻着,夏日怕她热着,喝汤怕她烫着,是一把屎、一把尿把她拉扯大,培养成了大学生,工作单位相当不错。
父母是出于关心,为养女的前途着想。既然她主意已定,吵闹也无济于事,才不得不亲自出马“和平”解决。条件是养女生下的第一个孩子必须姓吴,接吴家的香火。
男孩无可奈何中同意第一个孩子姓“吴”,为吴家接香火,这才允许了他们结婚。从此风平浪静。
没料到一波未平,忽然一波又起,半路杀出来一个程咬金。这“程咬金”竟然是她的亲生父亲邬同志。
邬同志行军路上不是中了一枪死了吗?并没有死,当时昏迷,送地方上抢救过来了,住在老百姓家调养。战争环境中部队流动性很大,常常远距离转移,从此他失掉了和组织的联系。传说自己已经家破人亡,回家也没意思,部队又找不到,就和一个女老板结婚,一同经营一爿小食品杂货店。五星红旗飘扬以后他曾经寻找女儿,当时的交通与通讯落后,杳无音信、毫无成果。
文化大革命中养父被打成了“走资派”。邬同志的亲生父亲偶然从大字报中发现了女儿的线索。于是等待时局稳定下来就备了材料和证明寻来。
他现在的生活条件相当不错,后妻生了几个孩子,一家人和和美美。但是他一直怀念为他逃婚抗婚的结发妻子,看见了女儿以后就更是念念不忘,于是也提出女儿的孩子问题,至少是第二个孩子归他邬家。
生父的出现成了小夫妻孩子问题的第二个波澜。丈夫当然心中不悦,如果留该一个就得生三个孩子才能摆平。
真是风云变幻、波澜不已。天知道是怎么回事,一天,他们忽然接有关部门的一个通知:
邬家遭地主武装清算,爷爷死了。妈妈逃出去以后参加了游击队,在和敌人的一次搏斗中壮烈牺牲,救下许多战士,为革命立了大功。她在英勇行动之前曾经留下遗言。
她是独养女,冲破封建婚姻逃出来和她爸爸结婚的。她还没有伺候过父母一天,没有尽过一天做女儿的责任,孩子有了后代,第二个一定要过继给她武家,算是代替她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通知表示,这是她对组织的唯一请求,一定要尽力考虑满足革命先烈的遗言。
这的消息对丈夫简直是当头一棒,即便生三个孩子,赵家也一个都捞不着。他也是独生儿子,谁给赵家接香火?况且国家已经有了“最好生两个”的号召,还不一定允许生三个呢。
赵姓是百家姓的第一姓,是大姓,和宋朝皇帝本家,常常沾沾自喜,可能还是赵家皇帝的后代呢。
这个年代姓赵不吃香了,不受牵连拖累就够庆幸的,哪里能侈望其它什么,尤其出身问题。找女朋友碰钉子的时候他还悄悄的想:这阶级出身呵!
这样一来,即便生了三个也一个都不能随他姓赵了。他很不甘心,但人家都是响当当的革命家庭。大势所趋,也就只好勉强答应。
从妻子怀孕开始他就盘算,如果老婆果然生了三个,姐妹仨不同的姓如果又不同的名,姐妹之间岂不毫不相干?他的文学底子不错,于是想出了主意,取同样的名字“丽”,把姐妹仨联系起来。
果然如愿以偿,老婆五年中一个接一个连着生了三个,满足了“邬”“吴”“武”三家的要求,遗憾的是差了一个,没有一个他赵家的赵丽。
够热闹的,不敢再生了。计划生育的风声越来越紧,一个都不姓赵就一个都不姓赵,算了,反正长大了都是国家的。
老年以后他越想越觉得没有错,现在的孩子哪个不是跑得远远的发展自己的事业,哪个能守在父母身边等着五世同堂。他越想越觉得这一步走对了,英明决策呵。
最困难的时候,“邬”“吴”“武”三家的支援从四面八方源源而来,他眉开眼笑。现在就更好了,什么邬家,吴家,武家哟,那三家的老人都“走”了,三个外孙女邬丽、吴丽、武丽个个都有出息,她们全是他赵家的了。呵呵,他忽然想到,和宋朝皇帝同一个姓还是不会吃亏。
-全文完-
▷ 进入带雨的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