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中,曾多次去过以风景秀丽著称的颐和园,而游西堤仅有一次。颐和园之声名显赫,尽人皆知。囿于颐和园面积之广,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内走马观花,精力主要集中在万寿山,西堤是很少光顾的。
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有幸投入西堤的怀抱。由新建宫门(走不同的门,看到的景色也不同)入颐和园,刚一进门,便瞥见一头面目祥和、活灵活现的铜牛在颔首迎宾。恍惚间,一抹彩虹在淡淡水雾中中翘然升起,楚楚生姿,窈窕动人,不正是我千百次梦中梦到的桥中仙子——十七孔桥吗?好景物带来好心情,好心情增添好性致,脚步也变得轻盈起来。沿昆明湖东堤南行,稍倾便来到东堤与西堤的交汇处绣漪桥。昆明湖水由此绵延往南,沟通了玉渊潭、紫竹院公园等水域。昔日臭名昭著的老佛爷从水路逛颐和园,应该走的就是这条路。如果西太后在天有灵,她的享乐之所如今成了人民的公园,不知该作何感想?向北望去,滔滔湖水碧波荡漾,条条游船千帆竞发,万寿山上琼楼玉宇,宫阙重重,湖光山色互为背景,疑为瑶池仙境。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睹?
过绣漪桥西去,就是西堤了。西堤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虽为人工,俨然天成,丝毫看不出雕琢的痕迹。乾隆帝有诗说得明白:“面水背山地,明湖仿浙西。琳琅三竺宇,花柳六桥堤。”六桥是镶嵌在西堤之上的六颗珍珠,不同的质地和光泽总是撬动人们敏感的神经,既为游人减少了旅途中的枯燥,又凭添诗情画意。拨开满目葱绿,乘兴欣然前行,一桥就在眼前。凝神端目,名曰柳桥,有四角亭覆于其上,便于游人休憩,赏鉴春光。柳桥者,出自杜甫“柳桥晴有絮,沙路润无泥”诗句,晴空万里,绿柳荫荫,桥儿弯弯,给人以美好的遐想。继续前行,一壮美的楼阁豁然呈现眼前,景明楼到了。此楼取自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之“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的寓意。登楼览昆明湖秀色,测范仲淹之心境,“与我心有戚戚焉”。漫步不久,跃上练桥。练桥语出南朝诗人谢眺《晚登三山远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诗意(白色丝为练,此处以练喻水)。桥栏两旁白芒芒微波涌动,却有水如练之感。金庸笔下的段誉若是在此演绎凌波微步,定会留下绝世佳话。再往前行,便是镜桥。桥名出自李太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名句,真可谓波平如镜,桥美似虹。稍事休息,轻轻迈步,过优美的玉带桥,西堤已越大半。豳风桥点头向游人示意了。该桥名取自《诗经》中的《豳风》一诗(描写农耕、桑蚕等农业生产情景),暗喻皇家对农桑的重视。前几座桥皆以景名,这座桥则带有浓浓的政治含义了。最后经过的是界湖桥,顾名思义,到内外湖的分界处了。过此桥,上万寿山,举目四望,风景如画,京城风物尽在眼底。西堤宛如一条美丽的丝带飘入水中,将昆明湖一分为二,层次鲜明,而六桥则是丝带上极具特色的中国结。 有了西堤的点缀,丰富了昆明湖的“文人气质”和文化内涵。西堤美,她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融入其中,奠定了她在中国造园艺术中的稳固地位。一条看似平常的西堤,为人们营造了山外有山,湖外有湖的高远意境,好象整个京城,整个中国都在此中了。
郁郁葱葱的桃柳不离西堤左右,清清凌凌的湖水和西堤相依相伴。行走在十里长堤,沉浸在蒙蒙绿荫和桃花芬芳的美景中,颇感无穷无尽、绵绵不绝。移步易景,在西堤的不同方位看昆明湖,看颐和园,换一个角度,就是一番不同的景致。如果说万寿山是雍容华贵、浓妆艳抹,满身珠光宝器的宫廷贵妇,西堤就是清婉秀丽、略施粉黛、纯情袅娜的民间美女。只有细细品读后,你才会发现西堤的妙处。在这桃红柳绿的诗境里,人们被绿意春光所陶醉,心情也变得恬淡静谧,生发出对人生、社会之嘘唏。此生不虚度。
如此美苑,当时却是统治者独自享受的“密不视人”之所,普通百姓的禁区!独乐乐,不如与众乐。强弩之末的封建统治阶级已经走入了死胡同,他们哪能体会到与人民同乐的精神境界?忆当年,国贫民弱满目疮痍;看今朝,国富民强满园春色!美哉,西堤!美哉,颐和园!
-全文完-
▷ 进入沧海泛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