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集体的养蚕事儿六零生人

发表于-2010年04月15日 早上9:43评论-2条

集体的养蚕事儿

四十年前养过春蚕,其中的光景,至今还有记忆。

那是发生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处在这个年纪的人,对世事的认识,半梦半醒之间,很容易随在别人的后面,瞎起哄似的追撵。别人养蚕闹腾的厉害,我也参加进来,人不过三尺高,鞍前马后,为一种叫蚕的小虫子忙乎的身不由己。

养蚕初衷,不是受经典诗歌的触动,而是因一部现代电影的启发。

电影的深入人心,有时影响力真的来势威猛,原本城里并没有养蚕的需要,一阵风刮起来,满城尽为采桑忙。

“春蚕到死丝方尽”,这是中国古代一首颂扬“蚕”充满奉献精神的著名诗句片断,在我本该双手背后,吟诵古诗的年龄,传统的经典作品,都被意识形态的暴风刮远了,但是有现代电影,教育人民,感化群众。一部关于“养蚕姑娘”的新影片上市,让我们也学着奉献了一回自己,有所不同的是,区别在于电影里的养蚕姑娘为集体经济奉献了自己的青春,而我们为养蚕,奉献了一阵痴迷的态度而已。

六十年代初,有一部国产电影叫“养蚕姑娘”,在市内各大影院正放映的欢实,歌颂的主题因为我的年幼无知,尚不具备被感动的成分。可以说,处在懵懂阶段的我,看成人说教的电影,更多的是只图一个眼前热闹,根本理解不了诸多电影故事想要讴歌的主题大意,但这部电影里的情节,好像对我周边的人影响极大,只要上了学的,有一点文化的,都沉浸在电影的大力渲染之中,有一种认识开始蔓延——从人养好蚕,到蚕吐好丝,最后织锦绣花;从集体财产,到社会主义,等式划过去,好像养蚕就可以立竿见影,为社会主义祖国尽一份力量。

条条道路通罗马,何必非走养蚕一条独木桥?就因为电影的强烈煽情,在某些方面起了催化作用,我们这些从小就充满爱国热情的“邻里乡亲”,好像体内一下积聚了强大力量,争先恐后地投身到一场轰轰烈烈的养蚕大业中去。

大河奔腾而下,纵然顽石也将会被洪流挟裹而下,我最多算是一粒小石块,注定了会被这场群众运动的浩荡水流推着向前。

当然,我们养蚕的规模和动机与电影演绎的主题还相差十万八千里。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养蚕的意义所在,为什么而养,怎么养?当然这是大孩子要优先考虑的事情,而我此时的年纪,只能算是养蚕队伍里的“红小鬼”,跟着别人的指挥棒转圈就行;其次,这是一项集体的活动,我在迷茫的跟随中,知道了桑和蚕的关系,也就知道了桑、蚕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桑、蚕必须有出处,仅仅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是不行的,必须依靠大家的努力。

养蚕热已经四处兴起,搞蚕籽自然不是难事,且很快有了眉目。

一位邻居,当然比我要大许多,一次放学回家,就带来整张附着蚕籽的旧报纸。他(她)们告诉我,报纸上的蚕籽会很快孵化成幼蚕。一旦蚕的来源解决了,下一步就面临解决她的食物问题,我们院子里没有桑树,最现实的,我们要为蚕宝宝寻找食物,大家都在打听,哪里有桑树。据可靠消息,离我们住的地方有几站路的一个小区,有桑树的影子,为能寻采到蚕的“最爱”,我们必须走出深居简出的大院,走很多、很远的路,凭小孩个人的单打独斗是难以胜任的,所幸身边的“兄弟姐妹”,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为了养好蚕,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过眼下,军情显得不是太急。

当有人搞来蚕籽,同时也捎带着采来一些新鲜的桑叶。没几天,桑叶上就爬满了蚂蚁大小的白色幼虫,因幼蚕的大量孵化,很快带动起了整个楼栋里的小孩子,掀起了一场养蚕的高[chao],我也分到了一份属于我的任务。

每个人回家找出硬纸鞋盒或者盛东西的篾制小箩筐,底部铺几片桑叶,上面加一硬纸盖,就搭成了蚕宝宝临时的“家”。为了透气,让蚕宝宝呼吸到新鲜空气,纸做的屋顶必须留出空隙,我在大孩子的指导下,在我的蚕屋的纸板屋顶上戳几个小洞,问题就解决了。

邻居为蚕还做了其他质地的屋顶,坚硬的无法破洞口,就不再盖严实,而是露出硬币大小的缝来。

大家都以为,养好了蚕,蚕吐出了丝,蚕丝被派上用场,大家的生活就可以好起来。

丝绸是从哪来的?是用蚕丝纺织出来的。

丝绸是高档衣料,等我们大家养好了蚕,我们都能穿上丝绸衣服了。

非常诱人的前景就摆在我们眼前,至于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有多么复杂,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没有谁会去认真考虑。

有了养蚕的共识,幼小的蚕虫被迅速分发给所有意愿参与合作的“邻家子弟”。看着精神的蚕宝宝几天变一个样,条也长了,腰也粗了,喜欢的我们情不自禁,一有闲空,就打开盒盖观看,顺便给蚕放放风。

蚕的胃口极好,一片桑叶用不了多久,就被她啃个精光。静静地,看着她在嫩绿的桑叶上一圈圈吞噬着,旁若无人的样子,很好玩。

看蚕吃食,盼蚕长大,成了我每天必修的功课。由于看得过于勤快,一度我为它总不见成长而焦虑.....

整个楼洞,十几个孩子,也不分男女,进进出出的忙乱,仿佛全部进入到养蚕的一种乐观守候的氛围中,盼望着蚕早早长成蛹,结了茧,茧被抽了丝,丝织成绢,绢换成钱,国家好了,我们的日子也好了。很朴素的想法,尽管这后面的程序怎么完成,谁来完成,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反正不少人都这么想着,沉浸在对未来美好的感觉之中。

但很快我们就遇到了难题,尽管我们早就有了精神准备,但还是被困难的提前到来,而手忙脚乱起来,蚕的食物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那个时期,养蚕风盛行,桑叶甚缺。

我们必须出门寻找桑叶,蚕很娇嫩,食物单一,只吃桑叶,我们住的大院,树种了不少,独缺桑树,只有外出去寻觅。

我们开始出发,走了不少路,没有见到桑树的影子,也怪我们没有睁大眼睛,养蚕成了一阵风,周边的桑树早已被掠夺一空。

我们这个以邻居为团队的队伍,出去转了几次,没有收获。而桑叶的库存告缺,剩下的一些也没有了先前的新鲜水灵,幼蚕的进食明显缺乏动力。

蚕的食物下一步怎么解决?终于有一天,到了问题再也无法拖下去的地步,我们痛下决心,决定无论路有多远,也要采摘到桑叶。

走,有人指示到一个离我们住地有几里地的居民大院,行前听她同学说,她家的院子里就有一棵桑树,于是我们兴高采烈而去,沮丧而归,因为树已光秃,什么也没得到。后来又有喜讯传来,有人已做了侦察,发现离我们大院不远的一座小学校园里面就有一棵桑树,一旦目标锁定,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最后我们集结在这株目标既定的桑树下。干瘦的一株桑树,却是细高挑,兴许来得太迟,可怜的桑树,光秃秃的枝杆上,只挂了稀疏不过一、二十来片桑叶,叶子还生得挺高,我们个矮,徒手根本够不着,大家七嘴八舌,商量着怎么办才不至于再次空手。

树干不粗,因是私人种的,我们不敢造次。想把树枝弯低一点,又怕把树折坏了,这是损坏别人财物的行为,从小我们就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歌词内容约束着我们,没人敢擅自出手去搬动她,万一把桑树弄折了,被人拿住送交学校,丑行曝光,说不定学校还要找家长,在学校大门外墙上的小黑板通报批评。大孩子不言语,当然也轮不到我们人小的做声,一起望着桑树发呆,不吭一声。

和桑树的僵持中,终于有人沉不住了,开始试探着去摇晃桑树,桑树看上去很弱,桑叶却长的结实,任凭你怎么摇摆,只晃动脑袋就不屈从。又有人试着用带岔钩的竹竿去拽,竿长有限,桑叶岿然不动,仍高高在上。一伙小人儿,瞅着桑树再没什么手段,桑叶是无法弄下来了,但大家迟迟不肯离开。原来,树上还有几颗青、紫相杂的桑果,吊起了我们的胃口。因为桑果的出现,桑叶的危机意识全抛到脑后,都听说过桑果,现在她就高悬在我们的面前,诱惑贯注大家的身心。桑果学名桑葚,听说成熟后能吃,而且味道酸酸甜甜,我这还是第一次见到实物,吃不到桑果也不敢说酸思甜,不知其味,更加深了对她的眷恋。

要说对桑叶和桑果这两者的态度,从此,养蚕放在了其次,我更钟情后者。

不知其味的桑果,开始走进了我的梦境。

但是在桑果和桑叶之间,当下最迫切的还是要解决蚕的食物,郁闷和无望写在许多孩子的脸上。为了采桑,我跟着我们养蚕的队伍,跑了城里许多地方,不是来晚了,桑叶被捷足者掠尽;就是情报不准,找错了地方,虽付出了很大努力,没有效果,无论桑叶还是桑果,都是镜中花,水中月,总在虚幻的地方招唤我们。

没有桑叶,“弹尽粮绝”的蚕宝宝怎么养下去?看来眼下困情,已经绊住了我们的手脚。

后来听说有一种柞树叶能代替它,我们只好退而求其次。不过,给蚕吃了一段时间,我们都泄气了,因为又听说蚕吃了柞树叶以后长不好,成虫后,也不吐丝,蚕儿不会吐丝了,顿时感到失去了养它的意义。

对付着喂了几天的柞树叶,因没了动力,大家再也懒得操心,不去管蚕的生长,任其自灭。

电影带给我们的激情,经过一番寻采桑叶带来的艰辛,没过多少日子,就全部消退了。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六零生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雨过残阳点评:

把一些逝去的往事用重新择起,不为别的,只为了曾经的过往还在胸中泛着热浪。问候朋友,欣赏了~~~~~~~~

文章评论共[2]个
雨过残阳-评论

问候朋友,遥祝幸福~~~~~~~~~~at:2010年04月15日 上午10:22

六零生人-评论

最近发了一些写老故事的文章,并不说明我的心态,正在老去,其实是在品味人生,享受生活,有空再聊,谢谢点评!at:2010年04月15日 上午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