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给经常"洗碗"的人多一份包容寒涵

发表于-2010年04月16日 早上9:27评论-2条

我在基层的时候,有一个乡镇副职领导除了分管扶贫开发工作外,还头顶着“安全生产”一票否决的重任,我经常看到他白天一边忙着申报新的扶贫开发项目,一边忙着检查已实施项目的进度,稍有空闲就带着乡直部门的几个负责人到村寨里巡查无证小煤窑。由于分管工作太多,难以应付,有时难免顾此失彼,因此经常受到主管领导的批评。每次上级来考察干部,都有人罗列出他这样那样的不足,就这样,迎来送往了一批批提拔任用的年轻干部后,他依然还在原来的副职岗位上。我们一起下村工作的时候,他深有感触地说道:“打破碗的人,一般都是经常洗碗的人。”经历一次次打击后,这位副镇长开始动摇了,认为自己工作越多缺点越多,越没有升迁机会,从此,他便抱着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原先的工作激情渐渐磨钝,领导安排什么就做什么,有时甚至能推就推,能躲就躲,再也不主动找事做了。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那些务实肯干的人因为工作顾此失彼,经常受到领导的批评和指责,而某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虽然经常偷懒,但由于会逢迎领导,反而深受领导喜欢。特别是到了年终评优,经常干事的人因为工作多,存在的缺点也暴露得越多,或者由于工作方法不当,得罪的人不少,往往“靠边站”,而那些平日里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从不得罪人的“老好人”却稳居“优秀”之列。时间久了,便形成了这样的不良风气:干好干坏一个样,甚至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乱的,这种不良环境把很多想干事、能干事的优秀干部也吸入其中,使那些原本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最终也随波逐流,落入了庸俗无为之列。

庸者并非与生俱来。他们的存在,自有其生存的土壤和空间。从想干事、能干事到怕干事、不愿干事,既有明哲保身、不求进只求稳的消极思想的影响,又与当前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尚不完善密切相关,同时还与部分领导干部对干事者的过分“苛刻”有很大关系。有些领导,不是用理解、包容的态度去对待那些干事者,而是喜欢在他们身上挑毛病、找缺点,稍有不足,便不分场合横加指责。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都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完善和修正自己,很多人从学校踏入社会,专业不一定对口。为了适应不断调整的工作岗位,需要不断地学习,在这个边学边干的过程中,难免有错失,作为领导干部,应该给这些经常“洗碗”的人多一份包容理解,多一点鼓励支持,多为他们担一份责任。同时,在干部绩效评价上,对于经常“洗碗”的干事者,应该一分为二的加以看待,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不能一叶障目、以偏概全,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而对于那些对工作不管不问,对群众疾苦视而不见的无为之人,必须动真格,采取有效措施治庸治懒,该转岗的转岗,该辞退的辞退,该解聘的解聘,要让他们树立起“今天不好好工作,明天就拼命去找工作”的危机感。与此同时,更要进一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干部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以制度管人,切实做到“平者让、庸者下、能者上”。唯有如此,才能使庸者失去生存的土壤和空间,让更多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有机会干事、心甘情愿干事,并能干成大事。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寒涵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半斤推荐:半斤
☆ 编辑点评 ☆
半斤点评:

“打破碗的人,一般都是经常洗碗的人。”只有不行动的人才会不出错,永不犯错那是天使梦幻。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去全盘否定一个人,更要有高瞻远瞩的目力。好文。

文章评论共[2]个
半斤-评论

朋友下次注意规范排版!at:2010年04月16日 上午11:20

吹糠见米-评论

呵呵,老板可不喜欢洗碗工经常打破碗,因为那可能会让老板破产的。at:2010年04月16日 中午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