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故乡,我与你同行寒涵

发表于-2010年04月16日 早上9:29评论-4条

小时候,记忆中最深刻的,莫过于故乡那条山路,从脚下一直到延伸到遥远的天边。因为没有公路,没有班车,为了与在乡下务农的母亲团聚,我们每年寒暑假都要沿着那条崎岖蜿蜒的山路走上一次。每次出发,都要带上水、干粮,作好充分的准备才敢上路。那时候的回乡之路,漫长而充满了期待。

就算是这样,童年在我的记忆中仍然是快乐的,比起很多农村人来说,因为有父亲在城里工作,童年的我比同村的孩子优越了很多,可以不用天不亮就把牛羊放到山上,不用天天背着竹篓到地里打猪草,不用焦愁如何把学费交齐,当然更不用趴在煤油灯下写作业。特殊的“半边户”家庭,让我既能够与城里的孩子一起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求学,又可以在每年寒暑假期间回到老家,和村里的同伴们把牛羊放到长满青草的山坡上,撒开双腿在田野里自由自在地奔跑,或者与同伴们一起到山上摘野果子、烤洋芋、烧玉米棒子吃,满山遍野的狗尾草和如火如荼的映山红成了那时最美丽的风景。

童年也是贫穷的,那时候没有电、更别说电影、电视了,很多农村家里能称得上“电”的只有“手电筒”,“手表”、“缝纫机”等成了村里人眼羡的稀罕物。那段日子里,在外面工作的父亲从城里带来的那台半导体收音机成了全寨子最先进的电器,每天晚上,劳作了一天的乡亲们聚集在我家,就着昏黑的煤油灯,七嘴八舌的拉着家常,兴致勃勃地感受着小盒子里传出来的从未见过的、也无法想象的外面世界,播音员悦耳动听的声音洗去了人们一天的辛苦和劳累,让这些每天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和干劲,也许那时在他们心里,能够拥有这样一台小小的半导体收音机就是他们劳作一生的动力了。

六岁开始,我正式离开故乡,踏上了漫长的求学之路。在农村我是一个幸运儿,但是与城里的同学相比,我却是寒碜的。从小学到初中,每天的早餐,我和弟弟只能共分一个馒头,有时因为分配不均我们会吵得面红耳赤,有时也会因为饥饿难忍,上课脑筋开小差。中午和晚餐我们从来没有吃过一顿不掺合洋芋、麦面、玉米面之类杂粮的纯白米饭,能够保持天天有油吃,就算“小康”了。那时最喜欢把从公家食堂里打回来的水煮白菜在煤油炉上重新用猪油加工后再吃,浓浓的煤油味和淡淡的白菜香成了童年最难忘的记忆。身上的衣服是父亲的同事们送的,虽然没有补丁,但穿在身上要不就是太大,要不就是太窄,把我们穿得怪模怪样的,经常引来城里同学们的讥讽和嘲笑。就算这样,我们已经很知足了。比起那些衣不敝体、饱一餐饿一顿的乡下孩子来说,我没有资格怨尤什么。试想,如果当年父母亲像很多乡里人一样重男轻女,只把机会留给弟弟,身为女孩子的我怎么能够与城里的孩子一起坐在教室里,用知识改变命运呢?

上到初中,爸爸妈妈用多年辛勤积攒的钱将家里的青砖瓦房换成了两层楼房,周围的乡亲也都陆陆续续地盖起了新房,农村的生活在慢慢改善着。只有在过年才能吃上的白米饭和猪肉的日子逐渐成为一种久远的记忆。各家各户的新房建好后,收音机、录音机里放出来的美妙音乐让整个山村开始沸腾了。

1985年,我如愿以偿考上了一所中专学校,虽然我不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却成了山寨里飞出的第一只“金凤凰”。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父亲托熟人不知从哪弄了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回到老家。这下,整个山寨像炸开了锅,不光是我们村,其他村的村民也从十多里以外的地方赶过来看电视,一下子把我家的小院挤得水泄不通。电视没有信号的时候人声鼎沸,一但有了图像和声音,小院里立刻鸦雀无声,所有的人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画面,就算屏幕上显现了“再见”的字样,很多人还是意犹未尽。

中专毕业后,我分配到离老家还有二十多公里路的乡政府工作。报到那天,是家住本地的兰书记用他家的马把我的行李托走的。我,兰书记,以及那匹老马,走走歇歇,中午从贵定新场区出发,一直走到太阳落坡。

到了乡里,才知道这里除了有毛路很少有车跑,有电灯但经常停电外,最大的困难就是严重缺水。乡干部和附近村民们的生活用水全是望天水,下雨的时候满坝横流,天干的时候滴水如油。洗脸水用来洗脚,洗脚水用来浇菜、喂畜禽,屋檐水用来洗衣、做饭、洗菜,但就算这样,也只有在下雨天才敢“奢侈”一回。现在都不敢想像,那段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

1993年我顺利通过了贵州省成人高考,被贵州大学管科系行政管理专业录取,我希望能够通过拥有更多知识来改变目前的处境,从此离开那个缺水少电、缺医少药的穷地方。

毕业之后我又回到了原来工作的地方。这样一扎根就是十五年,这期间,县城通往乡镇的公路基本上修通了。然后黑白电视机已不再是什么稀奇物,彩电开始走进山村,先是一个寨子一台、两台,后来,除了极少数的“五保户”、“特困户”外,无论是黑白还是彩色的,无论是新的旧的,大部分人家都有了电视机。再后来很多村寨都安装上了人饮工程,哗啦啦的自来水流淌出来,流进了乡里人企盼多年的心里。如今,别说电视,就是摩托车、电话、手机都走进了千家万户,有些人家甚至把农用车、面包车开到了家门口。而最让很多农村孩子欣喜若狂的是,可以不用交学费,就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了。

看到故乡一点一滴的变化,我的心中时时会涌上一股股热浪。我发现,我的故乡情结已不仅仅是三十多里外的那个小山村,而包容了整个贵定县城的沧桑巨变——

三十年间,凭着优越的区位环境、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贵定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各项事业强势推进,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全县呈现出政通人和、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2006年来,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分别授予“中国最佳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中国酥李之乡”、“中国娃娃鱼之乡”、“中国苗岭贡茶之乡”等荣誉称号。

四十年的成长经历,三十年的沧桑巨变。我很幸运,能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能够与故乡的变迁同行。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寒涵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雨过残阳点评:

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无时不在牵扯着游子。能与故乡共同发展,是最温暖和荣光的事情了!欣赏……

文章评论共[4]个
雨过残阳-评论

问候寒函,午间快乐~~~~~~~~~~~~~~~~~~~~~~~at:2010年04月16日 上午11:54

寒涵-回复问好朋友,你也一样快乐! at:2010年04月19日 下午4:11

文清-评论

再发稿时注意文章每段首空两个字格,这篇帮您修改了。at:2010年04月16日 晚上8:37

寒涵-回复好的,谢谢提醒和修改,以后注意.问好文清大姐,经常看您的文章,受益匪浅. at:2010年04月19日 下午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