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回味孔林大道六零生人

发表于-2010年04月21日 中午12:29评论-1条

回味孔林大道

我先后去过曲阜城四次,每次去都要拜谒心目中景仰的“三孔”名胜,虽不一定全部,但必涉及其中一二。说是走马观花也好,或粗枝大叶也罢,每次行色匆匆,使我对“三孔”的认识始终停留在表面的,一个很粗浅的份上。

我对曲阜名胜的印象,更多的是一些图解、一些文字。因为不是学历史的,文墨也是粗通,所以对孔子,以及与孔子有关的遗迹,充满的只是好奇,甚至内心深处还留有学生时代批“孔老二”的烙印。但是有机会去曲阜,肯定要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花费一些脚力,去四处游览。

记得我第一次踏上曲阜,当然要围绕孔子的身后展开行程。半天下来,收获颇丰,给我深刻记忆的不仅仅是孔庙里庄严的大成殿,还有孔府里门户森严的居室,孔林里别致的孔子家族墓室携子抱孙布局。更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深入内心。

原始苍凉、古意盎然,时至今日的游人,恐怕再难品味得到,那是我第一次走过孔林大道获得的记忆。

时间退回到改革开放不久的1986年,因为是初次去山东,我选择从曲阜绕一下,不是为了尊孔,而是去了解、去亲临、去感受一下曾被我们高呼口号打倒的“孔圣人”,和他有关的一切。

我一气游览了孔府、孔庙、颜庙,剩下最后一个目标,就是参观孔林。孔林离市区较远,我必须打车趋向我的目的地。那时小小的曲阜朴素的要命,还没有的士,连面的都没有,只有历史悠远的脚蹬人力车作为代步工具。

三轮人力车的车座是木制的,敞开型,四四方方,两边有扶手,后面有靠背,坐在车里,四周风景一目了然,车子看上去颇有一丝古风。

人力车悠然地行走在孔林大道上,过往的行人不多,显得道上冷清。两边光秃秃的,只留下一株、株对称排列整体的苍老松柏,映照在初夏的阳光下,恍如时光倒流。历经数百年,风霜雪雨的侵蚀,松柏的肌体已被撕扯的绽裂、开缝,无法想象昔日的茂盛枝桠、云游华冠,被岁月剥离,被时光挤压成疏落的曲枝虬干,光头秃脸,成了一页耐人寻味的历史画面。

因为古木的衬映,周边又没有一点现代社会的气息,人就像走进了祖先生活的世界,苍劲、简单、质朴、静止,我的心灵为之一洗。

再次光临孔林大道,已是90年代的初期,市场经济的氛围已经滲透到中国城乡的每一个角落,孔林大道上,销售商品百货的门面、摊点布满道路的两旁。

仿古车、人力车、机动车,大车、小车充斥其间,叫卖声、喧嚣声,各种市声,嘈杂一片,一种浮躁的情绪,把孔林大道两旁的古树,包裹成一个个生机全无的木乃伊。

淳朴的世情,被骚动的欲望所淹没,洁净的环境,被污浊的废气熏染,一切都变了模样,我已找不回当年的感觉。

后来,我又走过曲阜,虽然情况有所改观,但我已不复初次见面的好心情。

作为外乡人,因为曲阜和三孔走访的次数较多,心里难免会不时浮现对孔子生死相依之地的回望,和对孔林大道留下的些许遗憾。

为什么会是这样?急功近利的中国人,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土地上,难道都留不下一块净土?

礼仪倡导的“斯文之邦”,诗文传播的杏坛之地,被商品大潮席卷的面目全非。

我不想泼脏水时把孩子一起倒掉。

商品经济是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必然选择,但是我们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像孔林大道这样原先充满古色古味的行辙大道,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不可多得,我们应倍加珍视,而不是一切向钱看,盲目发展,结果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强调可持续发展,提倡低碳经济,都是我们人类一种对绿色环境的渴望,对传承有序、和谐自然世界的向往,并决定从现在开始,重整河山。

希望有一天再踏上孔林大道,会有欣喜的发现,会有一种老朋友重逢的感觉。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六零生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罗军琳推荐:罗军琳
☆ 编辑点评 ☆
罗军琳点评:

物质的崛起不应该以精神为代价
我们期盼和谐
文化圣地就应该是净土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朋友的文章,总能让人回想起曾经。at:2010年04月21日 晚上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