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探红楼(84):导致《红楼梦》和曹家噩运的内在原因
安 晓 玲
(本文可以自由转载)
自从蔡元培等老索隐派提出《红楼梦》是“反清吊明”的政治小说之后,各个时期都有人探讨《红楼梦》的“反清复明”线索和内容。为什么其它文艺小说没有人去反复追究它们的政治内涵,是不是影射明清两个朝代的政治斗争呢?这就充分说明:“鬼”是自己引上身的,《红楼梦》里的确存在招引别人去探查反清线索的内容。笔者在拙文[1]提出:《石头记》之所以迅速推广和畅销,主要是社会因素;汉人的“反满”思想和情绪,特别是一股反清复明的势力,借助《红楼梦》来挑起对满清皇朝的不瞒和对抗。
引起大家注意《红楼梦》的政治背景的真正原因正是曹雪芹一家自己招惹的。笔者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所造成:
第一方面:《红楼梦》的特定解读法:
在《红楼梦》的第一回,就提出:“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书中首先公开声明:曹雪芹在书中用了“假语村言”来,演绎故事;并举出“贾雨村”和“甄士隐”的谐音分别指的是“假语村”和“真事隐”等等。
通过反清复明人士的推动:宣传采取《红楼梦》的特定解读法,即谐音法和拆字法等,即可发现《红楼梦》中大量隐藏的反对满人、对抗清朝政府的情节和描写。
从此越来越多的人,在茶余饭后,甚至整天捧着《红楼梦》挖掘反对、嘲弄和讥讽满人、满清政府的辞藻、细节和内容。一有心得和发现,就到处渲染;听者则在汉人中,不厌其烦的相互传播。以讹传讹,这些谣传几乎成为汉人闲聊和逗乐的话题和议论中心,越来越多的人们在诋毁和损害满人和满清政府的形象和威望。下面仅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1)“葫芦”与“胡虏”同音,“青”代表“清”。第六回:刘姥姥的女婿"小名狗儿。狗儿亦生一子,小名板儿。嫡妻刘氏。又生一女,名唤青儿。”"板"=反,"青"=清,加起来就是"反清"。[1]
2) 王熙凤的“熙凤”指导是熙康,“康熙”之意[1]。
3)同声骂金、清是中山狼,金鬼,吃“鹿肉”就是吃“虏肉”等等。[3]
4)第五十回:李纨又道:"一池青草何名" 。“青草”=“清朝”;“葫芦”=“胡虏”。进而得出"清朝何名?胡虏也" [4]。
5)第64回,袭人对宝玉道:"我见你带的扇套还是那年东府里蓉大奶奶的事情上作的。因那个青东西除族中或亲友家夏天有丧事方带得着”。 “青东西”=“清东西”, 实际上作者在这里指桑骂槐,"那个清东西"是指清廷[5]。第二层意思是“代善”是"清东西"。"带扇"与"代善"同音,结果“代善”是清东西。这个被骂的代善(1583-1648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天命元年(1616年),被封为大贝勒,是后金四大贝勒之一。
6)第41回,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 “鬼脸青”=“鬼脸清”,去掉脸,反读得出“清鬼”[7]。
7)第48回:忽听宝玉叫"耶律雄奴",把佩凤、偕鸳、香菱三个人笑在一处,问是什么话,大家也学着叫这名字,又叫错了音韵,或忘了字眼,甚至于叫出"野驴子"来。——“骡”是野驴之“子”,而“骡”代表“金”和“清”,得出"野驴清",即清是野驴[4]。
8)黛玉别名萧湘妃子, 其身是绛珠仙草,绛红乃明朝国姓朱之影射,因而代表“明”。“钗”字拆开是“又金”,清曾称后金,所以薛宝钗代表“清”。宝玉既是传国玉玺,林薛二女又分别代表明、清;因而林薛之争,亦明清之争也[5]。
9)还有不少人从《红楼梦》某人的生日,或者节日推出是指:多儿衮侵占北京发号威令,标志华夏沦亡之日(1644);"匈奴"、 "犬戎"屠城杨州之日(1645)[1、7]等等。
第二方面是《红楼梦》十四支曲:
《红楼梦》第五回,以梦幻的形式,曹雪芹将书中主要女子的命运概述一遍,本来是他最得意之作。但由于犯了过于文学癫狂症,将有些东西太夸大了,导致人们的误解。如:
《红楼梦》第14支曲:[收尾?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 *:最后一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一句就成为“腰斩红楼梦派”的主要依据,认为“后40回”不是曹雪芹所作,而是高鹗伪造的。理由是:曹家在第105回被抄家时,没有“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仅仅只查抄了宁国府和贾赦家;并没有把曹家人都抓进大牢,统统杀光,实现第五回的预言:“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一句话,也给反清复明人士充分利用,说它不是指贾府,因为贾家根本就没有“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曲唱词是指的满清政府,迟早会“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从现在看,这句话用于一个家族是不恰当,哪能谈得上是:“大地”。因此,反清复明人士说他是影射满清政府,并非牵强附会、望风捕影;的确存在用词不当,过于夸大。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红楼梦》之所以在约三十年的时间内,在文人和官员中流行开来,达到“一时风行,几于家置一集”的程度;的确是因为上述两个方面,招来“对满人敌视”的汉人,特别是文人的关注和投入。
不少人买到《红楼梦》后,关起门来,在家里按照流行的《红楼梦解读法》:寻找同音字、或拆字;细扣每个词句,咬文嚼字,去影射满清政府;就像近代有些人的苦苦挖掘那样,以求得心里安慰和平衡,发泄对满人的对立情绪。实际上,是阿q精神的翻版,驱动着《红楼梦》在汉族官员和文人中越来越盛行。正是这样一个历史背景,把《红楼梦》急促地推到大家的面前,流行起来。
《红楼梦》在文人和官员中的流行,反清复明人士利用《红楼梦》不断传播和挑起反满情绪,“谐音字影射”的《红楼梦解读法》在民间出现许多嘲弄、诋毁和仇视满人的言论和行为,终于引起了满清政府的注意和重视。乾隆盛世岂能允许民众诋毁?最后不得不在乾隆末年,采取暗杀的形式铲除了这个祸根。曹寅一脉没有后人,以及在1791(壬子)年(曹雪芹死后的27年),程伟元想活字印刷《红楼梦》时,居然在庙市中买不到《120红楼梦》的手抄本就是证明。详情请看拙文[1、8、9]。
相关资料(检索互联网)
[1] 安晓玲:新探红楼(55):《红楼梦》推广策略的探讨
[2] 展静: 《红楼梦》反清之新证据,红楼艺苑,学术研究,2008-7-16
[3] 红楼梦命名与康熙帝位关系考 ,红楼梦网,2008-01-22
[4] 马兴华:《红楼梦》中的反清内容(1)青紫寓金清,红楼艺苑,学术研究, 2006-10-10
[5] 逗红轩: 《石头记》潜台词(三),红楼艺苑,学术研究,2006-05-31
[6] 山东游子:《红楼梦》是一部反清复明的寓言小说吗, 中国文化,铁血论坛, bbs95-0-1.html
[7] 怡然轩:《红楼梦》书中日期的反清用意,红楼艺苑,学术研究,2005-9-26
[8] 安晓玲:新探红楼(59):对《红楼梦》内容的分解和成书时间探讨
[9] 安晓玲:安晓玲:泪淹红楼(小说,待发表)
-全文完-
▷ 进入安晓玲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