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说不完的历史却道不清现实加一等于四十

发表于-2010年05月08日 上午11:25评论-2条

素爱看cctv第10频道的《百家讲坛》电视节目,几乎每天一吃完中饭我就要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些个“家”们在坛上滔滔不绝讲上四十多分钟,要是因某种原因错过还要在深夜看重播或在网上看视频给补回来,这样的我应该算是一个忠实观众或套用流行说法可谓“铁杆粉丝”。

可是我对这档节目的“审美疲劳”不期然发生了,近日我再也无法做到“目不转睛”,每每节目还没播到一半我就要昏昏欲睡,在沙发上完成了与周公的约会。说不完的历史再也无法撩拨我的兴奋点,迟钝了,麻木了,需要更强大的刺激才能撑开欲开还闭的眼皮。

《百家讲坛》曾今捧红了好多人,他们绝大部分是讲中国历史的:阎崇年凭借讲清史而老来发红,一时开讲坛之先河,原来历史是可以用这种通俗方式来讲述,赢得许多粉丝的拥趸,但他的历史观点也招惹了许多是非和唾沫,这不在无锡现场售书签名时被一愤青当场扇了耳光;易中天在坛上“青梅煮酒”品《三国》,凭借渊博的历史知识和三寸不烂之舌颠覆了人们对三国及三国人物的看法,一时成为学术“超男”,到现在他还闲不住,为赈灾捐款的事叫板“大师”余秋雨,说“出来混终究是要还的”,语气之凿凿颇具挑衅味,然而余大师纹风不动,任凭易超男如何“血口喷人”,毕竟“大师”与“超男”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既然这讲坛涉及到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那其他三部也逃不了被讲的命运,更何况有诗云“开坛不讲《红楼梦》,饱读诗书也枉然”,于是刘心武便在讲坛上开始了揭秘《红楼梦》的征程,竭尽所能把一部说不完的《红楼梦》掰开了揉碎了到最后按作者曹雪芹的所谓真实写作意图列出了情榜,108个金陵青春女子悉数在列,算是圆了《红楼梦》后四十回稿遗失的缺陷,然而迷终究是没有全部解开,缺陷之美依然存在;鲍鹏山讲《水浒传》时我最不搭理,最不喜欢他将条条人生大道理生拉硬拽牵强附会套用在水浒梁山好汉身上,有着浓重的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来分析人物迂腐味,太过简单化与脸谱化;号称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关门弟子钱学忠则是从玄奘西天取经所经历的种种磨难的角度来讲《西游记》,摆脱了名著的束缚,还原历史真相,听来还有点意思,但他在讲坛上时不时抖搂出他与季老先生非同一般的关系让人倒了胃口,网络上还一度盛传他与季老先生的儿子就继承季老的遗产问题而发生口角,这让我不得不怀疑他的人格;被讲坛捧得最红的现在看来应该算是于丹,她凭借讲述《论语心得》而红得发紫,用“于丹语系”解读孔老夫子的经典《论语》,辞藻华丽得让人惊艳,语句结构新颖得令人瞠目,一时盛名喧嚣得无人能及,于是在许多与文化有关的节目当中都能看到她闲适地坐在颇具中国风韵的椅子上口吐珠玑,然而除了当时的惊艳与瞠目,我可不记得她到底讲了些什么,只依稀记得她在解读孔子的经典名句也是自古以来中国众女子耿耿于怀的那句话“惟小人与女子难养也”时说:“小人就是小孩子,心智没有成熟,所以难养。”她想颠覆人们对“小人”的看法,使 “小人”这个名词中性化不带有任何褒贬色彩,但始终撇不清“小人与女子”的关系,听来让我啼笑皆非。

除了上述几个外,还有讲《史记》、秦始皇的王立群,讲武则天、唐明皇的蒙曼,讲宋史的在网上被冠以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袁腾飞,现在正在讲坛上唾沫横飞讲辽史,还有断断续续不系统地讲明朝那些事儿的一姓毛的先生,过不久又有人开始讲明朝的事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如此看来,登上讲坛开讲的百家绝大多数是些研究历史解读历史名著只是在历史的故纸堆里扒拉的“诸子百家”。中国历史如此漫长,绵延数千年而不息,在如此恢弘壮丽的历史长河中只取一瓢或一朵浪花来了解研究,继而携研究之心得登坛开讲便可名利双收,甚而红得发紫热得发烫。然而说不完的历史如何道得清纷繁喧嚣让人迷茫的现实?唯一能说明就是只要你对某一历史朝代、某一皇帝、某一历史名著或某一历史名人等有所研究有所心得登坛开讲,用现代语言穿插流行网络语言或插诨打科打几个擦边球讽喻当今社会现象以满足现代人对历史真相的好奇或猎奇心理,你就能出名,再不济也能混个脸熟。

前些天地方修志办公室负责人来检查修志工作,要求除了负责提供单位部门的历史资料外,还要单位部门单独专门自己组织力量修一部本部门单位志,各部门单位明里暗里均表示反对,腰杆子硬点的明确表示专修部门单位志是耗费人力物力重复性工作,实不可取,再说部门单位修志是部门单位内部的事无须用行政力量来监督或干涉,但那负责人可能是到处碰了鼻子而气急败坏得容不得别人说半句意见,只听他滔滔不绝官腔十足却迂腐不堪地说些修单位部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孜孜不倦地解释《资治通鉴》中的“资”与“治”两个字的字面意思,全然一副居高临下把自己当大师把别人当小学生的架势,可部门单位对此不屑一顾,鄙夷的脸色在沉默中展露无遗,那负责人见此情景竟手一挥恼羞成怒搬出地方政府领导人以威胁,最后拂袖而出。呜呼,历史与现实在这种场合交锋,沉重的历史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显得不足轻重了,历史又拿什么来说明现实呢?琐碎的现实过后成烟云成尘沙,历史所记载的只是有分量有影响力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所以说修志修史工作也是有厚此薄彼或厚彼薄此的性情,说得通俗点就是做此工作也要有一双势利眼,那些烟云与尘沙不值记载也无需记载,因此历史的真相在信息的筛选过程中被衰减了,甚至扭曲变形了,成了假相,如此一来又如何讽喻现实?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刺痛了温总理的心,也刺痛了国人的心。无论是科学界还是人文界,泱泱大国十几亿人口大半个世纪以来为什么出不了一个像钱大师一样的大师?迄今为止大陆本土没有一个人获得诺贝尔奖哪怕是和平奖,诺贝尔奖情节已在国人心中纠结了好多年,现在又来个大师情节,面对这样让人羞于启齿的严酷现实,钱学森问得很尖锐也问得好孤独,于是乎那些个“家”们在历史的长河中随便可以捡到一块遮羞布加以遮挡,快活了他们的口舌,中饱了他们的私囊,宣扬了他们的名声,却麻木了观众的神经,跟着他们一起徜徉游弋在历史长河中妄自尊大却自欺欺人,而他们当中有谁敢用睿智的思考来分析现实当中种种不堪的原因,用深入浅出的言语传播他们独到的对现实的见解,从而启迪国人的心智形成滚滚潮流冲刷现实当中种种丑陋与不堪,而不是三缄其口明哲保身噤若寒蝉或不痛不痒发一通言论或牢*,甚至走向极端大唱特唱赞美之歌,让严酷的现实罩上一层金碧辉煌的外衣。

以史为鉴,可以治国,此话不假,但历史不能完全成为现实的注脚。60多年来为什么出不了大师没人获得诺贝尔奖?仅靠研究历史是回答不了,要用深邃的眼光穿透历史审视现实,还要有勇气拨开现实中的迷雾才能略知一二,急功近利,追逐名利是无法达到到宁静而致远的境界。对于造成钱学森之问的原因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是体制上的原因,有人说是为民族的特性所约束,有人说是诺贝尔奖评委会对中国人有偏见,更有甚者说是国人抛却了自己的经典国学所导致的,于是有人趁国学之热假借博士教授之名在祖国的花朵身上打注意,言之凿凿说小孩在13岁之前学会背诵《论语》将来极有可能成为什么家或大师,利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善良心理对家长和小孩施加影响,其用心之恶毒,其追逐名利之丑态毕露无遗。其实针对这样巧言花舌之说法只要用简单的问题加以诘问就不攻自破——外国的大师或家知道什么是国学吗?背过《论语》吗?这样的现实背后隐藏着什么?历史说得清吗?

说不完的历史啊,在现实中能找到映射吗?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加一等于四十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理野精华:诠释生命
☆ 编辑点评 ☆
理野点评:

百家讲坛捧火了不少家,就如同老毕捧红了不少腕儿。至于火得有无真正价值、红得有无实在意义。作者以敏锐的视线、犀利的笔锋,进行了精辟到位的论述。惊醒我们,现实不是历史,也不是尤为可观。诺布尔文学奖,一直距离中华还很遥远,这不是历史的错,也非谁有所偏袒,原因应该在自己身上找。推荐赏读,问好作者!

文章评论共[2]个
诠释生命-评论

作者好文笔,周未问好。at:2010年05月08日 中午12:59

理野-评论

好棒的文笔,顶,问好作者at:2010年05月08日 中午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