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走近寨子山冯富建

发表于-2010年05月10日 下午3:44评论-1条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吴起人,早就听说吴起长城乡有一座寨子山,但一直未曾得见。

今年入春,大地还尚未完全苏醒之际,一个天朗气清的上午便约了几个朋友一道乘车赶往白于山区深入的吴起县长城乡,寻觅这座寨子山。长城乡的确无愧它这个名号,走进其中,才能亲身体会到当地人对这一方土地以长城命名的缘由。你瞧,一个个烽火台、一道道土城墙、一段段残垣断壁于高山之巅矗立,于山岭蜿蜒,时而东行,时而东北行。好似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一桩桩曲折的历史故事。

走进长城乡的地界,我们逢人便打问寨子山的位置,半晌午时分,终于在当地人所说的村子的一座山头上看到了一个大别于其他烽火台的寨子,出于好奇,便一口气爬上了那座山头,近距离地一堵山寨真容。爬上山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约八九米,周长约八十余米的圆形土台。土台的西面有一个容得一人上下的窄道。顺着窄道,爬上土台,眼前的一幕不由让我们为之一惊。土台上又是一个圆形小土台,不过,这个小土台与下面的大土台不同,其台面是一圈土窑洞。走近看时,发现这些窑洞虽已成旧破烂,但年代不是很久远。窑内到处是坍塌的痕迹,好几个窑洞内都有锅灶和土炕,看上去有人生活过的迹象。怀着好奇,我们仔细地看了好一阵子,然后,又站在土台上放眼远眺那静静地蹲在山头上的烽火台,龙蛇之绕,盘旋于众山之脊上的古长城。

带着满脑子疑问和历史的沉重感,接近午时,我们顺着上山的原路漫谈着走下了山寨,来到了山对面的村子。进村后,看见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静静地坐在一个看上去好像很久没人居住的土窑洞院落的硷畔圪堵上。于是,我们就向他询问有关山头上那个寨子的历史。但是,我们问了好几声老人都没有言传,好像没听见一样,只是双眼略显惊慌地瞅着我们。再询问仍是如此。最后,我们猜测可能是他年岁大了,耳朵不好使了。于是,就走到他跟前,近距离、大声地询问。老人果真是耳朵不好使,此时,他才嘴唇缓动,声音微弱低沉地向我们讲述起了有关山上那个寨子的故事。

那已是解放前的事了。当时,本地有一大户朱姓地主,很是富有,为躲避战乱年代土匪的侵扰和抢掠,他们选了这座在村里数一数二的高及地理位置最佳的山修了寨子,并为身强力壮的家丁佩带枪支,组成军团,一旦有土匪来抢掠,便住于山上,以保护他们的财产。世事稍微平稳,他们便横行乡里,耀武扬威,欺压当地百姓。

听老人说,有一年,他们的叔父不小心得罪了地主家的老三,自知大事不妙,试图逃跑。但是,没等跑出村,就被朱家弟兄带军团截住,随后,被用绳索捆绑在村子附近的一棵大榆树跟前,纵火活活烧死了。地主家族在他们这一带做的坏事无以计数,当地人恨之入骨,但都敢怒不敢言,更不用提反抗了。直到共[chan*]党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蔓延到这里时,朱姓人得知共[chan*]党不好惹,于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携妻带子悄悄地离开了本地,再无音讯,只留下了空荡荡的山寨……多年以后,当地人根据老一辈的传说,渐渐地为这个山寨取名为寨子山。

听着老人孱弱的声音讲述那有关寨子山的故事,我暗自思忖,寨子山与陕北中部许多地方崖畔上的窨子用途基本相同,都是在乱世时人们为躲避土匪抢掠而修建。只是陕北中部土质较好,崖畔较高,人们在半崖上打了洞穴藏身藏物,而陕北吴起的长城乡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带,土壤皆为沙土,山头普遍较低缓,没有崖畔。加上受古长城的影响,因而,人们就在山头上就地修建了寨子。此山寨虽然只是不为外人所知的一个小山寨,但它却是一座见证历史的“大山寨”。

当我们听完老人的讲述,正准备离开寨子山所在的村子时,一阵大黄风突然刮起来,风沙遮蔽了我们的双眼,风声在耳边嗡嗡作响,瞬间,我仿佛置身于土匪来抢掠时,地主们拖儿带女携宝物紧张地爬上山寨躲藏的情景;仿佛看到了当年寨子山地主们为非作歹、欺压百姓的画面;仿佛听到了百姓被欺压时痛苦而胆怯的喘息;似乎感觉到那寨子山犹如一位暮年老人一样,心平静,无幽怨,默默地回味着那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往事。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冯富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推荐: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走进笔下的美景所在,
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给人带来的静美,
这种美景中,
让人的身心愉悦。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走进朋友笔下的胜地,有一种清新的感觉。问好!at:2010年05月11日 上午11:23